APP下载

兴趣
——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

2016-06-25张波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幼儿

张波

(新疆库车县第三幼儿园,新疆 库车 842000)

兴趣
——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

张波

(新疆库车县第三幼儿园,新疆 库车842000)

摘要:兴趣在幼儿园是孩子们不断的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不竭源泉,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如何保护这个源泉能够潺潺流淌而不致枯竭断流,这是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计的根本导向;培养幼儿高尚的社会情感,尊重客观,尊重事实的态度,以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幼儿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幼儿;兴趣;幼儿教育

培养幼儿高尚的社会情感,尊重客观,尊重事实的态度,以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因此,分析和提炼出激发幼儿活动的策略,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策略,促进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获取的策略,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的敏感期。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今说过3~6岁是生命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共性和个性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都会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发展速度的不同和水平上的差异。由于幼儿是发展中独立的个体,不等同于成人。幼儿的发展尤其需要成人的尊重、指导和帮助。幼儿早期教育不仅要及时而且要恰当。要适合他们的身理心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儿童探究未知世界提供条件,为后续的发展做好准备。

幼儿是幼儿园教学的对象,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有针对性的组织符合幼儿心理的教学活动。通过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和幼儿教育的经典理论。根据幼儿兴趣出发,开设相关课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在幼儿园要发挥幼儿活动或学习的主体作用,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主体倾向性,激发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因此把培养幼儿对学习或活动的兴趣放在每一个活动开展的首位,是最重要也是最明确的活动目的。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幼儿对当前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幼儿在学习或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求知的充足与成功的快乐而逐渐对其产生兴趣的过程。激发或培养幼儿的直接或间接兴趣,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情趣性策略

情趣性策略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有趣味的活动情景,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中产生兴趣的方法手段。大量实践表明,幼儿对富有情境和情趣的活动感兴趣,这种活动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生动、直观、形象和可感触、富于变化而易于吸引幼儿。例如为了使幼儿对“看图解题感”兴趣,可设计一个有特定情境的寻宝探险活动。(可在幼儿园内进行)让幼儿像一位真正的探险家那样,爬过山地,趟过小溪,走过森林(在幼儿园内可用体育器械组合而成)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解开图中之谜。最后解开谜题寻得“宝贝”。这样的活动比教师单纯的看图解题更受孩子的欢迎。教师设计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赋予情境动态的特征,使其充满趣味性。

如上案例中,教师虽在活动之前,为幼儿准备了游戏的材料,也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但如果这种情境没有变化,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兴趣将会逐渐减退。教师应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变化,适当设置一些材料或变更活动的情境。使情境在动态的变化中富有情趣,活动才能持续深入下去。

2.考虑情境中冒险与安全的双重因素。

教师设置的情境应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不是冒险肢体或生命之险,而是冒险能力达到之险。以便更好的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磨炼幼儿的意志。同时又要注意情境应当是绝对安全的。不能对幼儿造成人身伤害。

3.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最好最动态的情境,具有感染儿童心灵的力量。

自然现象与事物风雨雷电、霜雪冰雹、四季变化、植物生长,山涧流水,飞禽鸟虫等构成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情景。这些情景都可成为幼儿活动的“题材“。人创造出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物”加上人本身的“风景”,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独特的“情境”。自然和社会纵横交织,形成了更加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大社会的博大情境。因此,远足、郊游、参观、探访、旅游等都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二、真实性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21世纪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以往儿童有了很大改变。现在的儿童已不再满足于做假戏,而是更看重假戏真做。例如在认识解放军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要求老师带他们到解放军叔叔的训练营看一看操练,摸一摸枪支,而不喜欢老师设计的假场景,假角色。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使幼儿能够设计真实情景。

三、挑战性策略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大量实践证明幼儿对富有挑战的活动感兴趣。比如同样是玩滑梯孩子们总会选择有网状绳索攀爬的爬梯爬上滑滑梯,行走时选择一不小心会掉下去,有网状障碍平面行走,而那些便于行走的梯子经常无人问津。因此教师在考虑是否对活动感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活动对幼儿是否具有挑战性。

四、悬念设置策略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如果一项活动能让幼儿探究各种问题和现象,要让幼儿有机会解开一个又一个悬念,幼儿就会觉得此项活动“其乐无穷“兴趣大增。所以设计悬念是设计探究性活动得以进行的“催化剂”。

情境性、真实性、挑战性、悬念性这些策略,使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心理出发,从内部到外部,从显性到隐性,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并促使幼儿从中获益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策略。这些方法和手段并非孤立静止的,相反他们是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教育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中产生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都应纳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作为幼儿感兴趣的课题来探究如“我长大了“大桥为是么不会塌下来”“奇怪的冰”等。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时,幼儿就会调动全部智慧情感去研究、去探究、去发现去尝试,有效的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陈晓芳.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策略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3-09-25.

[3]张艳玲.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4-01-0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0-01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兴趣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