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2016-06-25徐帆李淑敏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公有制共产主义

徐帆 李淑敏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浅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徐帆李淑敏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030000)

摘要: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或社会状态,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的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设想未来的所有阶级社会将最终过渡成为无阶级社会,而共产主义思想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

关键词: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公平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导。然而,由于缺少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整体性把握,今天人们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不能够实现的“乌托邦”,这种持有否定的态度对于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共产主义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利于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加快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阶段。这四个阶段中,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主要集中在英、法、德三个资本主义国家,他的理论从批判资本主义世界入手,预测了代替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共产主义主义新世界的“特征与本质”。马克思理论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总结如下: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需要;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战友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按劳分配”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4、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社会重大差别,包括城乡、工农、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新人;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我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的制度基础。

共产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资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他们利用生产资料占有的优势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掌握了无产阶级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成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压迫的最主要的制度基础。因此,要想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推翻原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公平。生产资料为所有公民所有,所有的公民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社会地位上才能有平等的可能性,才能从根本上去除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

正如邓小平所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共产主义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需求。所以发展生产力,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必然是建立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和必然手段。此外,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密切联系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从现阶段来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跨越到共产主义的必然阶段。使广大公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提高了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

(三)国家将自行消亡,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将消灭阶级。

国家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当国家终于真成为整个社会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本身成为多余的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就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府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这就意味着,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当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时,社会阶级即消失,也就意味着国家失去了作为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工具而存在的基础,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所以,共产主义不是一个国家、几个国家的“共产”,而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实现共产主义使民众不仅从阶级压迫中得到解放,更是使民众从社会中解放出来。

(四)“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最基础的分配形式。

根据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形式应该是“按需分配”,而不再是“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所贡献的劳动必然会有所差别,例如脑体差别,城乡差别等。采用“按劳分配”制度,必然会把这种差别作为分配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而造成分配上的不平等,也就丧失了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的社会基础。虽然“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最基本的分配方式。但是,此种分配制度存在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且公民的觉悟与道德水平极高。所以,在“按需分配”的制度需要有一个过渡过程,即“按劳分配”制度还是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的分配形式。

(五)实现社会公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共产主义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灭阶级,结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不仅仅包括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公平,还包括地位上、社会成果分配等的不公平。所以仅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消除脑体之间,城乡之间等的差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焦佩峰.共产主义的本质[J].人文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2013年06期.

[2]张岩,毛勒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探析[J].上海师范大学.

[3]杨治.浅析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从《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J].基础理论研讨.2008.16.

[4]包晗.浅析共产主义何以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90-01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公有制共产主义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