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迹与回响:韩寒后时代的青年之问

2016-06-24荆棘

今日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知郭敬明韩寒

荆棘

新世纪来临前后,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一代80后,以叛逆的思维进入大众视野。

而当三十而立的韩寒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担当转而又彻底崩塌,他与走入黄昏的公知大V们一起,为这个同质化的时代留下了怎样的注脚?

叛逆十年:

韩寒、蒋方舟们的精神救赎

2000年,一夜暴红的“韩寒现象”还是一个公众话题。当年韩寒18岁,刚刚成年,如今他已35岁,已为人父。

现在想来,当年对“韩寒现象”的讨论抑或批判实则是“80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一次预演。众所周知,那时的韩寒一年前退学,但已经出版《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拒绝就读复旦大学,从此走出自己的路。出道以来,韩寒被大众一直关注着,从一个前途未卜的文学青年,到转变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选韩寒当市长?这一点也不耸动。不喜欢的人还是觉得他嘻嘻哈哈,但是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他对公共事件锐利的、一针见血的评论,喜欢他一个比喻就把装正经的人推倒在地的那种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中国大学教授加起来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韩寒身上的标签被用来标注整个80后群体。但这个群体无法绕过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郭敬明。在这个“粉丝经济”时代,要么取利,要么留名,郭敬明显然属于前者。“电影《小时代》里全是90后,甚至00后的笑点、泪点、尖叫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垃圾场”。但是世界是不是垃圾场并不是郭敬明要关心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些垃圾变现成郭敬明的名牌。这就是郭式价值观。而这和我们这个高度追求物质成功和GDP增长的国度相辅相成:当物质得到满足,精神尽可抛却。

对于韩寒或者郭敬明,很多人觉得代表了两种价值观,少年成名的80后作家蒋方舟认为它并不是代表了两种人,而是一种人的两种状态。日前,蒋方舟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讲述了九个有关逃离的故事。同样受关注的是80后评论家、诗人杨庆祥出版的《80后,怎么办?》。

这批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生长在一个变革的年代:中国社会的分野是如此明显,更多的年轻人分享到最大的社会红利,是拥有了“走出去”的机会。1990年代兴起的重商主义大潮,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受洗群体;而新技术时代所带来的文明与价值观的碰撞,他们则是必然的担当者。

“80后不过是被催熟的果子。”文学评论家朱大可曾做出如此评价。

知名媒体人许知远这么评价那个时候风头强劲的韩寒:“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大国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韩寒觉得许知远说的是对的,“我特别理解他说的所有东西”。

任何聪明都不能超越时代。让时光倒转近80年,巴金也在韩寒这个年龄。巴金也是从中学走向社会,他在同人媒体上写文章抨击时事的时候,比韩寒小,也是凭借少年的直觉、热情和理想,其锐利却不输于韩寒前些年的杂文。在今天的韩寒这么大时,巴金早已完成了传诵至今的作品。

巴金只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群星中的一颗,古往今来,每个时代能够攀上思想顶峰的人,都对思想有着最为沉重的承担。韩寒却似乎是今日广大青年中的孤独标杆。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时代的“思想家”?这究竟揭示了他的某种特异素质,还是我们时代的病症?

公知大V们的黄昏:

青年们需要怎样的精神领袖?

曾几何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大V”,这个中国互联网深具标志意义的新生群体,正面临未曾有过的挑战。拥有1600万粉丝的房地产商潘石屹,以卖萌的姿态表达了郁闷:“为什么当初要在我们头上加个V?”潘石屹老友兼同行任志强,发出了同样的疑问:“微博无限好,大V近黄昏?”

早在微博出现之前,青年学者唐小兵就在《“论政”与“治学”的两难:反思公共知识分子的内在困境》一文里指出了部分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立场决定言说,缺乏理性而深入的沟通互动;讨论社会问题模式化与“平庸化”,依据思维惯性和固有知识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式的分析。

而微博的兴起显然放大了这些缺点,更何况,这个社会接受过高等教育、进而不愿意接受简单说教的人越来越多,到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680万人。

与“专家”、“教授”等词汇一样,“公知”也渐渐成了带贬义的词汇。在很多语境中,“公知”往往成为到处乱喷、水平不高、道德至上、居高临下的代名词。一位公知大V自我介绍写着:“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他发了三千多条微博,“最大的诱惑是即刻的影响力,你会看多少转发、多少粉丝,多少人赞同你的观点,这是人性的弱点。”他说,微博会让人自大,“一些公共知识分子真的以为自己代表了人民,于是越来越自信,其实社会已经很多元化了。”

我们则猛然发现,网络上的话语权仍与现实中成正比,只是换了一个场域而已,大佬还是大佬,屌丝还是屌丝。现实中拥尽各种资源的成功人士们在微博上依然风生水起,被大量粉丝所簇拥,甚至随着网络的几何式扩散,风头一时盖过现实中的自己,在“转发”和“评论”的合力下造就了一个个虚幻的“大V”形象。

在话语权和传播力决定一切的时候,“公知”一词的性质也悄然生变,这个被过度消费的词汇,本身所代表的群体也发生了戏剧性的移位,关于知识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变成了消费和娱乐,各种盲从和片面之词也粉墨登场。

朱大可说,微博拓展了公知和民众发言的空间,但知识分子发言的专业性却变得越来越弱,许多人除了发布140字的短句,没有找到运用专业知识去从事文化建构的道路。于是这种声音就很容易沦为“姿态”。长期脱离专业的公共言论,必然会抽空知识分子的能量和灵魂。

竹内好在谈及日本50年代青年人面临的困惑时说:“青年的主要要求,如果离开直接的生存问题来说的话,就是自我完成吧。在以表面是现代化还未成熟的个体为条件建立起来的日本社会里,想要诚实地生存下去,诚实地思考的人,是不能长期停留在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上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们想到别的地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发现问题。”

每一代年轻人都在千万次地问,向同时代的青年导师提问,也在向自己提问。

(木鱼荐自《齐鲁周刊》)

责编:高冗

猜你喜欢

公知郭敬明韩寒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公知,HR跨不过的一道坎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The Fall of Han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公知”出没,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