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措施
2016-06-24孟立永
孟立永
摘要: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基于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高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统筹协调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政策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路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77-0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高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严重,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面对社会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高校应积极进行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协调发展。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这就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毕竟,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
一、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专业操作和实训等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它往往涉及几个学科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构成不仅要掌握某一专业和学科,而且要对其他专业和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和熟悉,这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体验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技术操作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和评价者, 必须自己具有一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各项技能操作和训练。教师要熟练运用实验(训)室的仪器设备,掌握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流程和标准;参与社会实践,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善于发现、解决相关行业和单位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实践教学实施是一个对人、物、仪器和技术的再组织过程。这就对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行业要求和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开发专业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分析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技术掌握的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相关技术技能和规范。此外,在校企合作中,教师还应具备与合作单位沟通协调,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能力。
二、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能力弱。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国内外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而这些教师主要以下特点:一是接受过相对“精英化”的学术专业教育,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准备教育,对大众化生源的学习特点缺乏认知,教学的准备不足;二是校园学习经历丰富,而行业企业和社会实践经历和认知相对模糊;三是学科系统化思维方式明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等的教学方式需后天培养;四是自主发展意识到位,但团队合作、组织和协调能力需增强。在这种形式下接受教育的研究生,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和实践能力缺乏使得他们不能适应将要投身其中的工作环境,致使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缺失。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经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的繁重,职称评定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政策导致教师只能追求论文科研而忽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训。此外,现行制度中缺少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和奖励政策,这也影响了教师主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鉴于此,高校应形成完善有效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3.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开拓力度不够,培训保障机制缺乏。伴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对实训基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除了扩建校内实训基地外,校外的实训基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更是提升和检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地。由于各种因素,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主要靠教师的个人关系联系实训单位,这样容易导致校企合作关系的不稳定,进而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教师不能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和提升自己。校外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部分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挫伤了教师们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硕士或博士的培养都是以“精英教育”和“学术教育”为主,“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关注课堂,忽视课外”的职前教育理念影响了这些人入职后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1]这就需要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引进教师的高校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要树立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同时,要从树立转变教育理念着手,组织教师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及其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从而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的自觉性,积极探索专业理论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深度融合,并在教学中进行运用。
2.建立健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改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高校统筹协调、科学规划。为此,高校要根据校情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系统、科学的教师培养方案,形成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规划建设要分门别类、措施得当,突出教师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深入到生产、科研等社会第一线,检验和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为了使培训方案的顺利开展,提高培训效果,高校要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科研申报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搭建师生能力提升平台。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检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效果的平台。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师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开辟。特别是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这将有力的促进师生学习和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大学科技产业园的形式,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这样企业技术人员会给高校带来生产、科研的前沿技术和方法,以及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在他们和高校教师的共同进行教学科研的活动中,教师的技术操作、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四、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协调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旨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研究平台。一是承担全校教师的培训和培育工作,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二是进行教师发展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为教师评价、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建言献策;三是搭建校企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科研交流和科技创新,促进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四是提供教师教学咨询服务,根据学校特色、专业要求为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进教师成长。[2]
2.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制定政策,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挂钩。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保障;对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和表彰;二是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指导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2]付晨光等.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院校培训支持 体系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2014,(2).
[3]徐艳.职技高师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 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1).
[4]周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队 伍建设研究[J]. 教育探索,2011,(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