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2016-06-24刘丽娟
刘丽娟
摘要:高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以纳入整体教学体系、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整体文化氛围为路径选择,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路径选择;价值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5-02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环节, 也是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引领高校教育的作用,将其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其培养目标是专门高级人才,且是“德才兼备”。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包括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由于核心价值观是关乎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在价值观教育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内核,其包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正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将其融入高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对文化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入侵等挑战,为了保证大学生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继承、传承文化的作用,也指明了正确价值选择的方向。高校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具有导向作用,而高校的教育直接面对学生,通过进行教学或开展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包含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中断的文明形式,千载以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自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的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宣扬了自身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有效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承意义深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
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的教育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而不是只作为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才能使其真正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参照标准和依据,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各专业的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还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比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课程和关乎价值形成的素质类的选修课程等,以规定性的文件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实施;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国家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中完成好课程的内在衔接,保证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完整掌握,同时在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善教学内容;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作为重点的考评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性理解。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
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性活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环节的主体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要增加高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是重要的路径选择。[1](P.27-31)一方面,在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中,纳入了教学评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理解是考评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要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纳入学生的德育考评内容,作为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干部竞选、优秀评选和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的指标权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典型的示范意义。把关于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师德考评的重要指标,增加在教师的职称考评和评选先进中指标权重。
(三)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需要文化传递的路径选择,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的精神宝库,可以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沉淀的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学生一生的品行之中。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高校的整体文化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角度从发,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文化氛围。首先,在校园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数字化校园或者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要素,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真人真事、榜样力量等方式,进行网络沟通;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团活、假期实践、寝室文化节和学生党组织生活等活动中,进行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生活认同与高校文化一体建设。[2](P.221-223)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是逐渐沉淀的结果,既需要外在的推动里,也需要内在的自生力量,从而在通过一定时间的契合化作用,外在动力也转化为了内在的发展力量,这种契合化的作用需要注重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主要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次关于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 [3](P.406)从哲学视角分析,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于主体需要的选择性则是价值选择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是90后为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同时面临多元文化境遇,因此对其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关乎国家的未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入研究,充分把握基本内涵,明确评价标准的意义,不同维度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高校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领域的操作性和实践效果,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性问题。
(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一方面,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的顶层设计,进入学校的规划层面,以此作为实施的宏观指导,为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提供计划。加强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师生生活的各方面,在纵向路径和横向路径中进行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过程和重要领域进行重点关切,以保障其融入过程的高效与顺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党员、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培养,以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昌照.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基本路径[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2]杨静,杨佳佳,侯继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 校教育的路径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