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为环保做了些什么

2016-06-23

当代工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杨丽义工骑车

【主持人】保护环境早成共识,低碳生活也不是新概念。可叹的是,环保天天讲,环境却日日糟。本期话题算是老调重弹,但从小事、小我做起,总比喊口号、枉吐槽强一些吧?

一位女职工的示范效应

小马    28岁

记者

【诉说】我采访过一位叫杨丽的国企普通职工,做环保不仅身体力行,还带动同事、亲友一起做。去年4月,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义工组,叫“杨丽义工组”,是个很规范的民间组织。

杨丽当过兵,做事有军人范儿,为人热情,雷厉风行。旅游景区环境差,我们跟风吐吐槽就罢了,但她不说而是做,出门拎着塑料袋,看到垃圾就捡起来,还让老公、儿子都这么做。时间长了,一家人都养成了见垃圾就捡的习惯。

她身边有几位志同道合的姐妹,个个都是爱做好人好事的热心肠。几个人一起打扫小区,捡瓶子、拾垃圾,做着做着就冒出由杨丽牵头成立民间组织的想法。杨丽不同意,觉得做这些纯是个人行为,成立组织太高调,怕被人说作秀、捞名利。但再想想,有了自己的组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做,若被人误为谋私利,那就埋头干,用事实证明自己不就行了?

杨丽义工组就这么成立了。第一次活动是清扫小区,一些居民不理解,还冷嘲热讽:“哟,免费打扫卫生呀?去我家擦玻璃扫地吧,我家也是小区的一部分呀!”冷不丁听到这样的话,谁不来气?但杨丽告诫自己和伙伴:或装没听见,或一笑了之。她们这股不听杂音、一根筋做事的劲头,很快就堵住那些人的嘴了。

既然是平台,参与者越多越好。杨丽等人经常搞动员,有人委婉拒绝,有人回以冷脸,她们的应对办法是不强求、不抱怨、坚持做。大半年下来,受感召的人越来越多,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让义工组走上年轻化的路。

受挫的事也不少。义工组曾策划一场环保进敬老院的活动,文案做得很漂亮,但一执行,敬老院并不欢迎。因为被一些所谓的义工打扰太多,不胜其烦。更有一些年轻人,拿着扫帚来了,比划几下就忙着拍照,拍完照就走人,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还打乱了敬老院的正常运作,让老人们无法休息。

这件事让杨丽意识到,做义工也需要科学态度和专业知识。那些大型活动看上去很美,宣传效果也不错,但做环保必须接地气,坚持从小事做起,以小感动人、吸引人,才能做大做强。有个小区附近有许多餐馆,污水遍地,臭气熏天,杨丽义工组悄悄进入,定期清理污物,去餐馆挨门劝说,效果渐显,环境开始往好的方向变,社区和一些单位的领导知道了,都主动伸出援手。环境变好了,餐馆也不好太任性,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现在,这个义工组有了名声,但活动依旧低调务实,主要工作还是拿着工具到景区、社区搞清理。杨丽由一个人做,到带领一个团队做,改变的岂止是环境,其环保的示范效应更有价值。

北京走单骑

许女士   41岁

全职主妇

【诉说】我的老公是荷兰人,我们育有一儿一女,2004年起定居北京,转眼10年了。我是全职主妇,说到环保,能做到的就是低碳生活。我没有私家车,平时接送孩子,骑那种前面带着挎斗的自行车,有七档变速,孩子坐在车斗中非常稳妥,常常引来路人的目光。其实,这种低碳出行方式在荷兰很普遍,首都阿姆斯特丹有3/4的市民出行骑车。

1994年在北大读书时,我就爱骑车。但现在的大街,给骑车人的空间越来越小。汽车太多,车速也太快,骑自行车变得很危险,骑车体验跟荷兰没法比。但我依旧坚持骑车,好处有三:一是自由,从家到孩子学校,来回30里,只有骑车才能掌控时间,避免被堵在路上。阿姆斯特丹有过专门统计,那里出行速度第一快捷的是骑车,第二是公交,第三是步行。为了鼓励大家骑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比如汽车撞了骑车人,会付很高的赔偿金;市中心轿车停车费很贵;自行车道严禁占用等。

二是合理。在荷兰,基本家家都有轿车,但大家还是从小开始,就养成骑车出行的习惯。父亲常常告诉孩子,汽油很贵,10公里内的路程不必开车。三嘛,是骑车出行很浪漫。老公告诉我,他在德国上大学时,住所离学校20公里,他都骑车往返。他会找一条从一个公园穿到另一个公园的路,边骑车边欣赏风景,很惬意。

尽管北京的交通环境很糟糕,骑车根本浪漫不起来,但我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想停都停不下来。前段时间回荷兰,在电视里看到一个英国家庭,做了个低碳生活试验,全年只扔掉一小桶垃圾,约5公斤,让我脑洞大开。

这家人连一根毛发都不会随手丢掉。厨房里有个密封罐子,他们把可变成肥料的垃圾都存在里面,包括烂蔬菜、鸡蛋壳、咖啡渣、剩油、纸壳、毛发、尘屑。女主人每两天把东西倾倒在花园里,滋养豆子和其他蔬菜。房间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架子,分门别类盛放各种生活废品。每个月,女主人都会清理一次,把可回收的东西挑出来,重新利用或送到回收站。

现代生活离不开超市,可这个四口之家,一年里没进超市大门一步。生活用品全靠自己动手,种菜养牛,修修补补,自得其乐。女主人对园艺有热情,主要负责种植。男主人和邻居共同出资饲养牲畜、分享肉类。开始时,他们只有一头牛、一头猪,后来业务迅速发展,成为三四十人共享的团队,生意做到互联网上,为150多人提供家养牲畜。

当然,我说这些跟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尚有距离。但我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虽然做不到英国家庭那样充满乐趣的低碳生活,但坚持不购私家车,坚持骑车出行,也算是为环保做点什么了吧?

收购阳光

小宇    31岁

商人

【诉说】我是个工科硕士生,一毕业就想自主创业。做生意是条路,但做什么生意,女友的一句话启发了我。她是一家策展公司的文员,年初,搞了个“创意礼品,低碳生活”的主题商品展销活动。深圳两家公司展出的太阳能玩具,让她耳目一新。那些玩具不仅外形生动,玩起来也妙趣横生,完全不需要电池,晒晒太阳就能飞能跑。更妙的是,它们还可以用普通的白炽灯或“浴霸”当“太阳”,为自己补充能量。

女友眉飞色舞地讲述,我听得思路大开。我是物理学硕士,对电能学有所长,一时不能学有所用,做点与之相关的生意,既解生计之需,又为节能小做贡献,我和女友越想越得意,越得意越呵呵不止。

想到就做到吧,我俩先搞了市场调查。那些楼宇里的白领们,很推崇低碳环保理念。说他们有忧患意识和公益心,倒未必。他们的热衷,还是觉得这是个很时尚的生活方式。如果我能投其所好,提供一些太阳能的节电小产品,价格不能太贵,设计一定要新潮,像太阳能手表、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汽车用品、太阳能背包……再用微博、微信和QQ群进行营销,肯定有市场。

2012年4月,我回到老家,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12万,注册了公司。我跟广东的一些工厂合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研发新产品,比如太阳能电脑灯,每天早上把它放在窗前,晒一个小时的太阳,吸收的能量就能连续使用两个晚上。如果遇到停电,还能当床头灯用,再给它配上USB接口,在太阳能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插在电脑上辅助充电。再比如太阳能移动电源,绝对是旅行神器。只要有阳光,不仅能给手机充电,还能给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补充电能。

经过3年的创业,从实体店到淘宝店,再到线上线下的互联互动,我的生意顺风顺水,淘到了第一桶金。商海高人千千万,我能以节能产品立足,间接为环保做了点贡献,还是很自豪地。

猜你喜欢

杨丽义工骑车
长发圆心和短发半径
岁月的玻璃
白夜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检测题(A)
Itoly: TOwn Poys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意大利小镇:骑车上班可赚钱
边骑车边充电的充电夹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
骑车环岛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