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备考复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6-23范多宝

中文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考备考复习思维能力

范多宝

摘 要: 好的复习在高考前至关重要,而在复习中有自己的思维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有意识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复习的全过程中长抓不懈。

关键词:高考备考 复习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173-02

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在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高考试题是如何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我们又如何在复习备考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将与各位同仁加以探讨。

一、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我们通过2015年全国Ⅱ卷中的典型习题,分析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情况。

1.选择题举例

例题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道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问题。学生要从两组数据的变化中,看出虽然苏联当时粮食产量在下降,但是粮食出口却在增加这一巨大反差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苏联工业化的时间(1927年—1932年),想到出口粮食换取外汇从而进口机器设备。

上述选择题结合时政和热点问题,考查主干知识,材料、角度新颖,考查学科素养的核心——思维能力。在历史思维过程中要调动的知识储备,有些是显性知识,有些是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就是历史教科书上没有明确写出来、老师在课堂上不一定能讲到的知识。有些属于陈述性知识,有些则属于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判断和推理的基本方法。

2.主观题举例

例题40.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比较(史料略)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参考答案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参考答案:(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该题是一道概括、比较题,先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再分析其社会背景及历史价值。主观题的设问并不难,难在参考答案的标准较高。部分角度、思路,考生难以想到。

我们从材料中,很难找到直接用来表述的词句。参考答案的每句话,都是在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用严谨的学科语言来表述的。 参考答案在分析社会背景及历史价值时,紧紧围绕“法制思想”这个核心展开,结合了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因素,思维具有高度的发散性和明确的方向性。

二、失误源于不适应

一部分学生在历史选择题方面的失误比平时增多,平时错4道题以内的学生,高考时错了5道甚至7道,主观题得分也不高。失误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高考试题创新力度大,新情境、新材料、新设问、新表述。高考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落差,等于学生和中学老师之间的差距加上中学教师和高考命题专家的差距。尽管许多研究高考的中学教师,在努力使自己的命题思路接近高考题,但是市面上流行的许多模拟训练题,与高考试题放到一起,仍然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如果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以模拟题为准,就会产生对学生的误导。

第二,目前我们的高三复习教学和测试,大多注重知识的记忆、再现、巩固,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即便是引用材料,也是为了说明教科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问题,使得本应具有拓展功能的史料教学,局限在知识圈子内。教学中,所选用史料的来源也很有局限,对其多角度使用价值的挖掘也不到位,没有用足史料,存在“大材小用”的现象。此外,对历史知识的拓展不够,对隐形知识的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路狭窄,甚至僵化。

第三,从学生角度来讲,由于学习历史的时间比较有限,使得他们没有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对大多数重点问题思考不够深入,加上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影响到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提高。学生平常的学习,也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在练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有限,其思维处于模仿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四,学生审题的问题。由于考试时间紧张,审题速度稍快,容易导致失误。当然,这也与审题习惯直接相关,大多数学生在盲目地凭感觉做题。

三、多管齐下,提高学科素养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不是单打一的过程,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倡正确有效的读书,打好学科素养基础

我们可以借鉴英语阅读的基本方法,以“精读、泛读相结合”为原则,让学生在“精读”教科书的同时,“泛读”课外书籍和杂志。

精读教科书,就是把教科书当做经典,反复阅读、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准确把握教科书的要旨,熟悉教科书的话语体系,为学科知识、学科语言的潜移默化创造条件。

泛读课外书籍,就是适度拓展课外书籍。如,《中国文化史》《世界文明史》等。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教科书中支离破碎的、缺乏细节的知识,放在更具体、广阔的背景下去认识,为学生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更加多彩的历史,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提高解决各种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

2.注重历史概念学习,为提高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找准基础概念和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有些基础概念,司空见惯,但是学生不一定理解它们的准确含义。比如:专制、民主、近代化、经济结构、世界格局等等,需要我们讲解清楚。教师要认真总结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认真分析主干知识所涉及到的名词,将其罗列清楚,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进去。在帮助学生生成概念时,应坚持“从形象、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要先让学生接触具体的史实、具体的材料,然后再进行提炼,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概念教学,重在明确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包含、交叉等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科举制与八股取士,就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表现形式;科举制与现在的高考制度是交叉关系,在考试这一点上相交叉,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选拔官吏,一个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也就是概念体系,主要是学生自己不断建构起来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越俎代庖,强行灌输。所以,在复习旧知识过程中,以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考试大纲,自我建构为基础。当然,对于建构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照教师的板书、教辅资料学案以及其他资料,建立起某一种体系。由于认识角度的多样性,知识体系也是多样的、动态的、开放的。通史类体系和专史类体系,是常用的两大体系。此外,还有围绕某一问题而建立的主题式发散型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可以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可以是在某专题内的,也可以是跨时段、跨专题的。只有建好知识体系,我们才可以按照考纲的能力要求,迅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知识。

在第一轮复习时,要做好概念教学,夯实基础。我们要通过精心备课,设计出“好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在不断试误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准确把握这些基础概念和核心概念的内涵。

3.通过高考典型习题,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

3.1判断,是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在高考选择题中,找出正确选项,本身就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判断,要搞清楚前提、基本要求。在判断过程中,搞清楚选项中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间关系非常有必要。如:

例题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用题干中的“客观上”一词,加上明朝无需推动政治统一,排除选项A;由于明清时期商帮活跃,所以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经济格局在明朝主要表现为:经济重心在南方;文化格局北方较发达,但南方也迅速发展;迁都固然对文化格局有影响,但是无法改变经济格局,故排除D项。迁都北京,导致经济政治重心的分离,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上述思维过程,主要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判断各选项与题干要求之间的吻合度。首先要看这些选项自身的正误,直接排除表述错误的选项;其次要看与题干要求是否吻合。

3.2推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则,逻辑顺序,寻找事物间的必然联系,由已知结论推出未知结论的过程。如:

例题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日本在北平等地发行“联银券”和“军用票”,肯定是在日本占领区,也就是沦陷区,它不会直接扰乱国统区的金融秩序;“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主要靠严厉的检查制度,阻止与抗日根据地的商贸往来;“强化物资管制”,主要通过加强行政和军事管理,采用征购等办法,由政府或军方对物资进行统一调配,限制或不允许自由买卖。“转嫁战争负担”,主要是通过掠夺占领区的贵金属和物资,“以战养战”;而发行没有金银储备的纸币、军用票,就是一种典型的掠夺手段。

训练判断推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做选择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做题要精,思考和讲解要充分。在精讲过程中,一定要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充分加以利用。

4.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主观题答题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考查项目,就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是常见的两种思维形式,都是寻找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过程。分析问题时,多用发散思维;概括问题时,多用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要求我们要从一种现象中,看出与多种现象及本质的联系,特别是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概括,则是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命名的过程。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命题专家高度凝练的表述,是我们学习和练习的典范。如,“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比较”一题中,“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等参考答案,十分凝练、准确。

对主观题的解答,是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蜻蜓点水的产物。发散思维,绝不是漫无目的地猜测,而是围绕主题的正确推理。

5.努力挖掘隐性知识,培养新的生长点

隐性知识,实际上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法则。这些知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写出来,但又是我们判断和推理的主要依据。如:第34题中的隐性知识为: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基本资金来源是农业,靠粮食出口换取外汇,来购买机器设备等工业化必需的物资,或者直接用于投资建设。

很多隐性知识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思考,深入挖掘,不断总结。

总之,在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以比较科学的方法做指导,注重细节,把工作做得再深入一些,再明确一点,再扎实一点,注重积累和反思,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高考备考复习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指导高三学生应对生物三轮强化训练
新考纲下高考化学试题的新宠——化工流程题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