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课后的思考

2016-06-23李世龙

中文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备课提问合作学习

李世龙

摘 要: 一段时间坚持听课。二十多节课听完,引发了我些许思考.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教师均进行了课前备课,阅读了教材,参阅了教学参考,写出了教学设计,有的甚至制做了许多媒体课件。但在课后交谈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不能清楚地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不清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甚至对基本知识点似是而非,含混不清,一节课只是按照预设程序进行,因而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其因在于备课不够扎实。

关键词:备课 提问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112-01

一、怎样备课

如何备课,可谓仁者见仁,但无论如何,备课应该落实以下要求:1.高度的准确性。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简单的概念问题,也要准确把握,不能出现问题。2.明确的目标性。教师应对每堂课,每个章节要达成什么目标,有什么要求,都必须十分明确。这样才能依据目标合理处理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3.极强的针对性。备课必须心目中有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4.周密的计划性。就整册教材而言,课时的分配,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与检测的安排,均应有计划。就每课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演示,都是统筹安排,要有一个合理的“序”。5.准确的预见性。备课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当然应有明显的预见性。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基础上,要准确的预计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设想好应变的措施,以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备课的方法因人而异人,因学科而异,没有固定的框框。但一般地说不外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教案,写教后这几个方面。1.备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犹如演员要熟悉剧本。它是包括熟悉课程标准,熟悉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课的内容,明确它在全册的地位和前后的联系等。教师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必须查阅资料,认真钻研,使教材由“薄”到“厚”。2.备学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须备学生,备学生要备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备好学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教学活动。3.备教法。备好教材与学生,只是具备了搞好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要备好教法。这是抵达彼岸的桥梁。教无定法,教师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素质等特点选择最优的教法。4.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升华和结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教案可详可简,按照学校的要求,可写在教案专用纸或本上,也可以评注形式写于教材上,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怎样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但在听课过程中,时常可以听到无价值之问:让学生进行讨论,刚开始就问讨论好了吗?画图比较“鸡和鸭,”已经画好了鸭,却提问“接下来画谁呀?”、“是不是?”、“对不对?”,有的则是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教师就开始将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教师设置好的田野上放牧。归纳起来主要有:1.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3.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4.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5.教师评价枯燥,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结合资料,我的思考是:1.读透教材,巧设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2.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2.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2.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在问题提出之后,要根据其难易程度给学生留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回答问题时切忌无论问题难易都采取齐声回答的方式,这样往往优生的思维取代了全体学生,不利于发现大部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不能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整体提高。

三、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老师要求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唰唰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老师看看表,几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谁来说呢?”,请学生回答又是“我认为……”。主要表现:第一是形式化的操作多。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其当成了课堂教学的插花去点缀。教师在课堂上,也不管有没有需要,过一会用一次(有人听课时更甚),以显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表面气氛的热烈,结果使学生课上气氛活跃,课下脑子空空。第二是把握不住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与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对难一点但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时间;反之则少给,这样既保证了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又往往掌握不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往往还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被教师止住而又安排下一项内容了。第三是分组搭配不合理。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的,很多教师还特别注重好、中、差的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往往是不平等的关系,是依赖、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成为小组的主帅。他们不自觉地包办一切,代替一切;而那些后进生也就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可以一言不发,在一旁打闹。这种实际的学习效果,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黄良春. 听课后的思考[J]. 小学教学研究, 2001(10):30-30.

猜你喜欢

备课提问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