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公布新国防采购程序
2016-06-23田聿
田聿
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印度搞起军备来却丝毫“不差钱”,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拥有世界第三大军事力量(总兵力132.5万人)的印度,近年来进口的国防产品几乎是其他南亚国家同期进口总额的三倍。据印度国防部公布的2014年5月-2015年2月间合同的签订情况,期间共签订18项采购合同,价值2922.2亿卢比(约201亿美元),武器供应商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以色列、德国和法国等国。
但对奉行“印度制造”政策的莫迪政府而言,大把钞票送到别国军火商手里,却没能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多少有些“钱多人傻”的味道。于是,“肥水少流外人田”的新国防采购程序文件(DPP)成为印度向外国公司甩出的“撒手锏”。
繁琐规定透露“强军信息”
据美国《防务新闻》3月28日报道,印度举办果阿国防工业展,国防部长马诺哈尔·帕里卡尔亲自到这块“发家之地”捧场。帕里卡尔出身于果阿邦的婆罗门家庭,45岁出将入相,成为果阿邦首席部长(相当于省长)。作为孟买理工学院毕业生中诞生的首位邦首席部长,他积极打“旅游牌”和“历史牌”,利用当地丰富的景点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每年吸引多达数十万外国游客进入果阿。若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果阿早就成为印度最富裕的邦,是全国水平的2.5倍。
如今,已是莫迪执政团队“军事代表”的帕里卡尔决心在军工领域复制“果阿神话”,利用印度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推动外国对印技术和产业转移,把印度军工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
在果阿国防工业展上,帕里卡尔宣布了2016年度印度国防采购程序(DPP),其核心内容是加速采购印度国产武器,同时把“国产武器”的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哪怕是外国授权印度生产或与外方合作研发生产的武器装备全都算在内,是印度国防部优先采购的对象。
据知情人士透露,DPP将印度国防部采办对象的优先顺序划分为五类,即采购(印度企业作为研发与制造环节的完全供应商)、采购和生产(合资企业作为供应商,印度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或国产化)、生产(高技术复杂系统或关键零部件在印度设计、开发、生产)、采购和生产(国外企业作为供应商,向印度企业提供生产许可证或允许国产化)、采购(全球企业作为备选供应商,包括印度企业)。针对不同情况,印度国防部给予不同的资金和政策扶植。
当然,新版DPP的关键是如何认定谁属于“国产”,这决定了国防部的现金流跑向何方。据《今日印度》周刊披露,印度国防部对“国产”的定义是,“采购(印度企业作为供应商)”要求产品整体以及核心部件的40%必须为“国产”(以成本计),在武器装备全寿命的每个阶段里,至少有40%核心装备为“国产”(含试验阶段,这是过去印度军工企业“钻空子”的地方)。若在规定阶段未达到所要求的国产水平,供应商需要接受惩罚,并在后期阶段弥补。印度国防部还规定,供应商可以自行制定产品国产水平的自我认证评定方法,但强调必要时国防部或其指定的部门要进行审核。
“印度制造”,路还很长
客观而言,印度为本国军工企业投入的资源并不少,但效果始终不彰。印度军工系统历时30年造出的“三件宝”均难遂军方之意:“阿琼”坦克故障频频,部分参数甚至不如某些二代主战坦克;首架“光辉”战机40%的部件外购,“兼容性一团糟”;首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下水五年半后,其动力核反应堆才接近100%功率的水平。
更有甚者,印度国会两院33名议员组成了一个专门负责国防事务的常设委员会,其在2014年12月议会冬季会议期间评估陆军的战备情况时指出:“自1982年以来,负责为军方开发技术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一直研制不出可为军方接受的‘印度轻武器系统(INSAS)。”
美国布鲁克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科恩认为,印度国内积习已久的弊端限制了军事潜能的发挥。“具体到印军现代化领域,莫迪政府强调‘扶植本土军工事业,可公办的DRDO一直成效不彰,从政府拿到巨额资金支持后,无法向军队交付合格的产品;一旦出现项目流产,责任追究又不了了之,这种怪现状使得印度军工产业效率极为低下。”
也有分析指出,作为莫迪政府提出的总战略,“印度制造”强调本国强大的人口优势、劳动力具备技能和聪明才智,“来这里,在印度制造,将商品销往世界各地”。作为莫迪团队的核心成员,帕里卡尔也希望把这一战略贯彻到国防军工领域。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军队早就养成从国外进口武器现货的习惯,国内军工制造能力普遍比较低下,更关键的是,印度虽然在信息、航天技术方面有所建树,但在更需要大量研究积淀和学术传承的新材料、精密制造等领域乏善可陈。在这些方面,“印度制造”基本上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外观设计和制作工艺粗糙、质量一般,连很多印度军人也抱怨本土产品质量差,更愿意使用美欧或俄罗斯的装备。
更重要的是,行政效率低下是阻碍印度发展军工的另一顽疾。在许多外商眼里,印度国家安全机构中存在各行其是、互不协调的问题,政府和军方只是通过追加国防预算来缓和问题的尖锐程度,但涉及到机构调整和发展重心的深层次改革却难见踪影。
事实上,与真正的军工强国相比,印度仍存在巨大的软硬件差距,印度可能在一些领域培育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企业,但就整个军工业而言,要想成为“有声有色的角色”, 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帮助本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印度国防部在DPP的“全球采购”章节中,悄然放低坚持“技术转移”的尺度,鼓励外商加快参与印度军事现代化。与此同时,印度国防部还修改了过时的“黑名单”制度,与之前因行贿遭封杀的外国军火商重新来往,目的是“投桃报李”、鼓励对方向印度军工领域投资。
帕里卡尔曾抱怨说,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团下属子公司早年因在对印销售12架AW-101直升机时发生行贿丑闻,结果遭到制裁,“芬梅卡尼卡有39家子公司,我们和所有公司都停止交易,这是不恰当的”。在他看来,印度政府努力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军工企业,愿意将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从26%增加到49%,此举意在促进武器装备生产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