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的科学课
2016-06-23卢新祁
卢新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小学科学教师是儿童探究天性的呵护者和引领者。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戴振华老师一直行走在“儿童”的科学教育路上,也许有人觉得追求“儿童”的科学,太宽泛了,没有针对性,戴老师没有标新立异,而是立足于“儿童”,研究“儿童”的科学教育,这份执着和坚守,提醒我们去直视教育的本源,回归教育的价值。
1.为“儿童”,要有儿童立场。
戴老师的“儿童”科学教学探索,由表及里,从模糊到清晰,是不断地自我改造和更新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经历了三个“转身”,从关注自我,到关注活动,再到关注儿童。这个脉络,是教育哲学的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实现科学教育价值的路径。科学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转变成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教师”本位的科学课,转向“儿童”本位,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由“怎么教”向“怎么学的”转变。立足于儿童,研究儿童学习科学的规律,把时间交给儿童,自己去探究,去解惑,去发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指向儿童成长的生态型科学课堂。
2.为“儿童”,要有儿童情怀。
亲其师,信其道。对于真诚和友善,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儿童情怀,简单说就是为儿童着想,在课堂里营造宽容、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与儿童的点滴交往中,赢得信任。戴振华老师身上的儿童情怀在每一日的教学中,可见一斑。课前,他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设计儿童探究活动,准备探究材料,亲手做实验。课后,总有学生不愿离开,围着他问这问那,摆弄刚研究过的实验器材。课余,他常奔走于科技兴趣小组,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帮助。帮助每一位儿童,不断地肯定和鼓励,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喜欢科学课。教育家李吉林曾说,我是长大的儿童。朴素的话语,饱含着浓浓的儿童情怀。愿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儿童情怀。
3.为“儿童”,要有儿童思维。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探求意义的经历”,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科学教育要遵循儿童科学学习规律,优化儿童科学思维,并顺应和发展这种天性。戴振华老师努力用课堂实践增进他对儿童科学思维培养的认识:儿童思维成长,从感觉起,经历混合思维、复合思维、前概念思维和概念思维四个阶段。前概念思维的特点是已发展成为抽象的思维,但却又总和具体事物保持着联系。当一个孩子用抽象的词语来代替纯具体可感的词语思考时,就意味着进入概念思维阶段了。戴老师尊重和运用儿童的前概念思维,通过做、思、辩、说等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规律表达出来。他注重引导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表达和交流,逐步提升儿童科学思维发展水平。科学课不需要浮于表面的热闹,更多地需要培养学生走向理性的思辨,养成求证意识和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我认为这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4.为“儿童”,要有儿童的材料和设计。
科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降低成人思维带来的影响,应立足儿童原科学认知和概念,设计和开发有趣味、有意义、有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戴振华老师认为,好的活动设计,离不开好的探究材料支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整合和处理,使探究活动具有儿童层面的操作性、生活性和指向性,从而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2012年的省“教海探航”颁奖大会上的观摩课,戴老师以蜂蜜、水、食用油三种材料的沉浮为主题,精心设计和组织了富有儿童趣味的探究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切实的感受和启发。
为“儿童”,才有儿童的科学课,才有儿童的科学教育。愿戴老师在“儿童”的科学教育路上,走出一片精彩,实现自己的“儿童”教育之梦。
(作者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