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梯度训练,让“语言”描写更精彩

2016-06-23金洁萍

江苏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选择读写结合语言

【关键词】生活还原;读写结合;实战磨炼;美化语言;选择“说话”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52-04

【作者简介】金洁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一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学生的作文总离不开写故事。既然是故事,一定会出现故事中的有关人物;既然有人物,那么人物就一定会开口“说话”。“言为心声”,没有人物的语言,就没法借助语言展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鲜明、全面的个性及品质。可见,在作文中写入人物的语言是何等重要。

一、笔下人物为何“不会说话”

把人物说的话用具体的文字描写下来,看似很容易,其实却有很大的学问:什么时候有必要把人物说的话字字句句具体描述下来,什么时候只要一两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说话的主要意思;什么时候要用提示语,什么时候可以省略提示语;什么时候要变化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怎样用动作、神态、表情表示提示语……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并不简单,来看看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言描写。

1.说话内容省略。

“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在看电视,不肯去。后来妈妈说了一句话,我只好去。”

分析:妈妈叫我去买盐,是怎么说的?句子中没有描写。学生写作中习惯用叙述的方式,从第三者的角度转述人物语言,而不擅长用直接引用的方式写出人物说的话。因为要把大脑提取的意思再转变成人物刚才是怎么说的,又需要反向还原,学生没有这个再还原语言的意识或缺少回忆的过程,所以到第一步大脑提取了信息后便直接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转述下来。

2.说的话有歧义。

“我把书包翻了个底朝天,还是连铅笔盒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我只好问周边的同学,他们都不借给我笔,我垂头丧气地走回我的座位。”

分析:“我”到底问了什么呢?是问同学有没有看到铅笔盒还是向同学们借铅笔呢?人物说的话不写出来,就会有歧义,让读者产生疑问。

3.说的话不抓重点。

“‘是不是你们两个搞的鬼?听到奶奶的埋怨,我们两个在后面偷偷地笑呢!”

分析:奶奶埋怨了什么,我们才会偷偷地笑?文中没有描写。学生没有准确判别出哪句话更重要,哪句话与前后情节相关联,哪句话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所以虽然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了,可写的却不是应该写的重要的话。

4.说的话毫无“价值”。

“妈妈看了看外面的天气说:‘我们去公园吧?我说:‘好的。”

分析:文中应该突显的是妈妈的提议,而不是“我”的回答,“我”的回答可以不用双引号来写。学生不知道有限的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需要选择,其实,人物语言描写不是照录生活语言,不是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这么简单,这需要专业的教学指导。

仔细阅读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说话句,不难发现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怎样描写好人物语言,让作者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呢?

二、人物语言阶梯式写作

(一)生活还原,实录“言说”

这次的训练就是着眼于让学生有写“话”意识,从生活场景切入,还原当时的一幕,像实况展播一样,听到人物说了什么,就记录下人物说话的内容,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写“话”意识。

【教学设计】

1.诊断治病。出示下面这段文字,请学生找找看这段文字有什么“病”。

每天晚上,我在房间写作业,爸爸就会陪在我身边,手里拿着小刀认真地帮我削铅笔。我不是有自动笔吗?为什么爸爸非要我用铅笔呢?后来我问了爸爸,爸爸告诉我自动笔标杆不标准,笔芯过细,会影响小学生的视力。

2.确诊病因给它起个名字——“哑巴”病。

3.请学生给这段话“治治病”。

4.延伸训练。

生活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不免会聊上几句;在讨论去哪里旅游时,家庭成员也免不了各自发表自己的建议;在学校里,为一点小事忍不住与同伴争吵也是常有之事。请你回想一个场景,把当时人物的表现、语言真实地描述下来。(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写对话)

首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出典型的病例,引导学生发现“病症”,并给它取个名称加深印象。找出病因还要学会对症下药,给这段话“治病”,练习修改。当堂延伸训练是选取真实生活中的一幕当场写好一段对话,选择学生经历过的场景,通过回忆、搜索、提取、整合、重组等手段,还原生活场景,再现画面,学生就能想到谁说了什么。有了现实生活作为依托,学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就会更真实,更具体。

(二)文本阅读,归类“说法”

学生在写对话时,普遍会把提示语放在前面来写,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贯穿于全文就显得死板,而且对话基本上都是“拧成一团”,不会合理分段。根据这一习作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变化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写话是对话训练的第二步。

【教学设计】

1.欣赏佳句,学习句式,出示:

我一看,便对奶奶说:“奶奶,今天中午您就用这个蛋做蛋炒饭给我吃,好吗?”

“不行,不行,这蛋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蛋,这是一个‘喜蛋!”

“难道‘喜蛋就不能吃吗?”我一脸的问号。

“当然不能吃‘喜蛋咯。”奶奶神色严肃地说,“小孩儿吃了会变笨的!”

2.请学生找出这一组对话描写的特别之处。(变换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分段描写人物对话。)

3.联系课文,找句归类。请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这四种类型的语句。

4.创设情境,“变形”练习。

老师问:“李阳,你的书找到了吗?”

请学生根据老师刚才说的,用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的方式写一句话。

5.请学生选择一个场景,用不同形式的句子写一组对话。(学生自由写话)

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上,学习改变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来写对话并学会准确运用标点符号。常说要读写结合,阅读课中要渗透写作,写作课中要融合阅读,教材中很多课文对于人物语言的描写都可以称为好的范例。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写作技法后,引导学生到课本中找出同类句子,在归类中加深印象。在学生眼里,课本就是“权威”,让“权威”来说话,那就更有说服力。最后,请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方法。“学”—“找”—“写”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将知识教得清楚,将训练落到实处。

(三)仿拟场景,实战“写话”

这次训练是在第二阶段训练基础上引导学生改掉作文中犯“你说”“我说”“他说”“又说”这一类“说”病。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表示“说”这个意思的词语,分类识记,有了足够多的词汇,学生才能在写作时有所选择,挑选出最恰当的“说”。所有的方法都要在实战中磨炼,这个台阶就是通过“病例”修改来实现学生转知成智的过程。

【教学设计】

1.诊断:请学生读读下面文字,感觉有什么别扭?

晚饭后,爸爸悠闲地点了一根烟。

妈妈说:“喂!怎么又抽上啦?”

爸爸说:“就一根,就一根!”

妈妈说:“在家里一根都不行!”她一把夺过烟头,扔到垃圾桶里。

爸爸说:“你想干什么?想干什么?”

我说:“爸,你想让我和妈吸二手烟吗?”

爸爸说:“好好好,我出去抽!”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对话中的提示语反复用一个字——“说”,会让人觉得比较单调。

2.赏析佳句:和刚才的一组对话对比,发现不同之处。

生1:“你作业有没有做完呀?写得认不认真啊?”一下班,妈妈就开始唠叨了。“做完了,写得很认真。”我不耐烦地回答。

生2:弟弟涨红了脸嚷道:“坏姐姐,是坏姐姐把我的那块蛋糕吃了。”看见妈妈板着脸,我连忙辩解:“是他自己说不要吃,我才吃了的。”

3.积累词汇。分别出示表示“说”的一字词、二字词、多字词(如:喊、斥责……),学生读、背诵。

4.当堂训练。

(1)创设情境。

老师笑着夸奖:“苏同学,你的字真是越写越漂亮了。”老师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请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写成一句话。

(2)模拟表演,修改“治病”。

首先,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我”,表演“诊断治病”中的一组对话;然后,根据刚才看到的表演,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替换掉“说”字,把提示语写得更生动;最后,学生改写对话后,指名交流。

从问题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找茬”,发现重复用“说”带来的形式单一、句子单调的表达效果。通过佳句欣赏,借用学生习作中的对话作为示范,学生就有据可依,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下一步了解“说”的不同词,既促进了学生词语的积累,又促进了学生遣词的能力,一举两得。最后课堂上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教的“文字技巧”加以巩固,并在运用中有所创新。这第三阶段的训练循循善诱,设计了“例话”“说话”“写话”这样三个台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感悟到实践、由说到写的学习过程。

(四)改动提示,变换“话语”

写人物的语言,肯定要写到提示语。提示语不仅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谁说的,还有美化语言的作用。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等描写作为提示语,从不同角度来丰富提示语,表达就更精彩了!

【教学设计】

1.赏析佳句。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佳句:

“咔嚓”一刀,爷爷剖开老母鸡的肚子,“咦?有个蛋!”

妈妈瞪着大眼,怒气冲冲跑了过来:“什么?才考这点分数,你的脑子有什么用啊?”

“你的铅笔盒,又不是我拿的!”同桌撒谎一点都不脸红。

“小朋友,你想买什么?”阿姨的嗓音甜甜的,“看中哪个告诉我。”

(2)说说每句话中的提示语分别写了什么?

(3)对比读句子,把句中的提示语全部变成“某某说”。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效果。

(4)小结:写提示语并非一定要出现“说”字,还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语气等作为提示语,这样对话更精彩。读了之后好像人物出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就叫具体,这就叫生动。

2.片段训练。

(1)教师与学生进行一段简单的对话情境表演。

(2)学生根据教师和表演学生的动作、表情、语言写一段对话。

呈现两组句子,一组是小作者的原句,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等作为提示语,一组是教师修改的句子,把小作者原句中的提示语全部改为“说”,运用对比朗读让学生领悟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语气等特点来写提示语,能真实地展现对话情景中说话人当时的心情、态度以及说话时的各个细节,也使文字生动可感。紧接着创设情境,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写下来,把看到的动作和听到的话语全部还原成文字。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思量怎样用准确的动作、表情、神态作为对话的提示语,琢磨选择哪个表示“说”的词才能更适合这个语境,考虑提示语的位置要如何变化才能不单一,这些又恰到好处地回顾、运用了前面两个训练的内容。

(五)表达意图,选择“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话时或是听别人说话时,由于是口语表达,往往不会像书面表达那么严谨,因此可能会存在语言啰唆、语句重复的问题。而我们把人物说的话写入文中变成书面表达时,就要避免重复、啰唆、语句不通顺、语言不规范等问题,不能把听到的话或是自己说的话不加区分地统统写进文中。很多时候看场合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对说话内容做减法,对说的内容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写出来的语句才更简洁,内容更一目了然。

【教学设计】

1.诊断治病。

(1)出示语段:

同桌对我抱怨道:“今天我好倒霉啊!平常我每天都会开闹钟。闹钟响了,我就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饭坐公交车到学校。昨天,我忘记开闹钟了。今天起来晚了,我早饭也来不及吃了,跑得气喘吁吁总算赶上了公交车。走进校门,发现红领巾没有戴,书包里翻来找去,还是没找到,估计是忘记在家里了。现在肚子还饿得咕咕叫。

(2)请学生自由读读,这段话中的人物开口说话了,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问题?

(3)小结:说的内容太啰唆,没有抓住重点内容来讲,无关紧要的内容说了一大堆,干扰了重要信息,听的人反倒糊里糊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写好说话句呢?抓住关键的词语或是选择重要的信息,把应该讲的、重点的内容讲清楚,说明白。

(4)说说这个语段要表达的重要信息是什么?

(5)抓住说话内容的重要信息尝试修改这段话。

2.对话改写。

妈妈一回到家,看到她心爱的香水打碎了就大发雷霆,责怪我。我告诉妈妈不是我闯的祸。妈妈不相信,还批评我越大越不诚实。我跟妈妈解释了整件事情,一大早起来,我和弟弟吃完早饭,弟弟非要缠着我陪他玩。我没有办法只能陪他玩起了拼图。玩着玩着,我想起作业还没完成。后来,我就进书房间写作业。写着,写着,听到妈妈房间有动静,走进来一看,弟弟手里拿着玩具飞机,地上是打碎瓶子后流出的香水。弟弟见我进来了,就开始哇哇大哭了。我告诉弟弟,他闯祸了,就等着挨骂吧!妈妈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向我道歉不该错怪我。

请学生根据这个场景准确选择人物对话中要表达的关键意思,重新以对话形式让文中的“妈妈”和“我”开口说话,看看谁写的对话既简洁又准确明了,注意对话语句之间的衔接。

从口头修改到动笔修改人物对话,学生尝试着围绕中心意思对人物语言进行选择、提炼、压缩、裁剪,把人物口语化的内容更精准地表达到文中。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语言表达训练中,这一阶段更像综合能力训练,除了运用之前学到的“言说”表达方法外,还提高了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写好一组对话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说话句的表达技巧,提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力。

原来,看似简单的“人物语言描写”其实并不简单,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言说”的奥秘,笔下的人物才会“活”起来。

猜你喜欢

选择读写结合语言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