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股动脉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观察
2016-06-23孙皓,范剑
孙 皓,范 剑
(成都市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内三病区,四川 成都 610000)
改良股动脉压迫止血方法的临床观察
孙 皓,范 剑
(成都市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内三病区,四川 成都 610000)
股动脉穿刺是全脑血管造影的常规途径,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止血是手术重要的一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1],因此术后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止血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我科针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压迫止血器的缺陷,在止血方法上进行改良,并对两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内三病区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122例,均符合全脑血管造影的纳入标准[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改良组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43~78岁,平均61岁;对照组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48~75岁,平均62岁。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凝血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拔出动脉鞘后直接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杭州能可爱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NZ-1)进行压迫止血,压迫止血点选择穿刺点上方1~2 cm处,铺上一块医用脱脂棉,保证穿刺点无出血,而足背动脉又能扪及;改良组在拔出动脉鞘后先用手人工压迫止血5分钟,此时为完全压迫,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然后再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压迫止血。两组制动时间均为8小时。
1.3 观察指标 拔除动脉鞘后24小时内,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皮下淤血(5 cm×5 cm)、皮下血肿(2 cm×2 cm)、假性动脉瘤。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假性动脉瘤1例,皮下血肿4例,皮下淤血4例;改良组发生皮下淤血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P< 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n)
3 讨论
股动脉穿刺拔鞘后的压迫止血是手术中很重要的环节,无论何种止血方法,安全有效的压迫是关键。传统的止血方法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2],先压闭股动脉5分钟(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然后稍微减少压力继续压迫股动脉10分钟(可扪及同侧足背动脉搏动)[3,4]。然后用纱布团、绷带包扎24小时,绷带在包扎压迫止血过程中容易松弛,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耗费人工,而且仍会造成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皮下淤血等并发症。近年来压迫止血器的使用大大地减少了这些并发症,但是部分患者仍出现了上述并发症。故我们选择结合手工压迫及动脉压迫止血器相结合,从效果上来看,改良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重要的原因有:①完全压闭股动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动脉鞘直径约为1.65 mm,穿刺时造成的动脉的破口较大。如果拔除动脉鞘后直接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仍然有部分可能从动脉的穿刺处渗出,而完全压闭股动脉有利于穿刺部位的血管壁组织回缩,进行自我修复;②有利于穿刺部位血小板血栓形成,避免血液从血管穿刺处溢出;③动脉压迫止血器巩固了人工压迫止血的效果。因此最初的完全性压闭股动脉在止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种改良的股动脉穿刺压迫方法效果确切,可减少股动脉穿刺后的并发症,同时缩短了人工压迫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2):863-869.
[2] 郑萍,蒋辉,吴智强,等.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包扎时间与止血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59-60.
[3] Mark RH,John PD.Handboo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Neurointerventional Techniqu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9-110.
[4] 汪自龙,欧阳平,王齐兵.改良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3):346-347.
R459.7
D
1672-6170(2016)03-0179-01
2015-08-10;
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