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柞蚕产业回顾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2016-06-23贾雪峰李全宋宪军安春梅莫现会杨其保罗群
贾雪峰,李全,宋宪军,安春梅,莫现会,杨其保,罗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 530007)
广西柞蚕产业回顾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贾雪峰,李全,宋宪军,安春梅,莫现会,杨其保,罗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 530007)
总结回顾广西发展柞蚕生产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历程,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恢复柞蚕基础性研究,培育适合广西气候特点的新品种,组配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的杂交种,建立亚热带的柞蚕南繁基地,以及在蚕区恢复柞蚕的试养、示范和推广,走区域特色发展道路等建议。
广西;柞蚕产业;回顾;发展方向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20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产量占世界的90%。全国有辽、吉、黑、蒙、豫、鲁、冀、晋、鄂、川、黔等11个省150多个市(县)、700多个乡(镇),共13万农户从事柞蚕生产,柞蚕茧年均产量7.2万t左右,年均产值20亿元,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年均产值150多亿元,生丝及制成品出口年均创汇2亿美元。柞蚕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是山区人民赖以生存、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柞蚕业已成为中国部分山区农村难以替代的主导优势产业,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广西有较大面积的柞林资源,达28.83万hm2,发展柞蚕生产的潜力巨大[2]。
1 广西柞蚕生产的历史回顾
广西的柞蚕生产起步较晚。据《中国蚕史》记载,1914年广西才开始引入试养,当时放养的农户有136户,收得鲜茧2.26 t。后来由于军阀混战,加上蚕农卖茧难,甚至无人收购,因而中断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国家急需外汇。而柞蚕茧、丝、绸市场看好,外销供不应求。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柞林资源,广西农业厅曾在1955年从外地调进柞蚕种卵,安排在融安县试养,由于缺乏经验,产量较低。
1965年,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百色分所从贵州省蚕科所引进柞蚕种,分别安排在百色县汪甸区喜乡公社和乐业县甘田区夏福公社试养。两个点共放养种卵18.5 kg,收鲜茧925 kg,平均每公斤种卵收鲜蚕茧50 kg。全茧量达6.53~6.79 g,茧层量0.66~0.68 g,4月上旬收蚁,5月下旬结束,全龄期40~41 d,试养基本成功。
1968—1978年,为了进一步开展柞蚕生产的试养和示范,解决柞蚕种卵自给问题,广西农业厅先后在乐业、隆林、资源等县建立制种站、保种冷库和保种站;多次派人员到外省参观学习柞蚕放养技术,从山东、辽宁聘请专家、养蚕能手到广西传授技术。与此同时,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百色、乐业、隆林、资源等县农业局配合下在当地试养柞蚕,派出科技人员长年到蚕区蹲点指导,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一度发展到乐业县、凌云县、隆林县、西林县、田林县、田阳县、田东县、百色市和资源县等9县。1967年放养种卵1 320 kg,蚕茧产量29.72 t(表1),达到历史最高纪录[3]。
表1 广西1965—1980年柞蚕鲜茧产量
续表1
1980年后,基于柞蚕在野外放养,受气候和天敌制约较大,产量低且不稳定,收购价格低,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广西柞蚕放养量逐渐减少,1981年停止放养,至2013年未能恢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的柞蚕生产从1955年试养到1965年的再次试养、示范和推广,到1980年止共16年时间,1968年开始滑坡,1981年便夭折了。而这段时间正是柞蚕茧、丝、绸市场看好,外销势头较好的年份,错失了柞蚕发展的黄金时期。
2.1 生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
柞蚕生产涉及生产、收购、加工和流通等各个方面,蚕农、蚕种场、茧站、缫丝厂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生产、收购、销售部门本应相互协调,但广西的柞蚕生产,只有农业部门生产积极性高,蚕茧收购、加工等产业链下游缺位,特别是广西的蚕茧全部是国家定价和全额收购,收购价未能及时随市场调整,茧价严重背离实际的价值,极大地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和制约了广西柞蚕产业的发展。
回顾广西1965—1980年的柞蚕生产,以传统的个体农户饲养为主,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在蚕茧供销信息、资金、贮运、加工等方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况且广西区内没有一家有规模的柞蚕深加工龙头企业,柞蚕茧深加工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4]。
2.2 蚕种不能自给
广西由于日照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因,属于柞蚕一化性蚕区。广西蚕区年平均气温多在16~22℃,霜期多在每年12月上旬至次年2月前出现,因此,春、秋季都可放蚕。但从外地引进的二化性品种放养当代在自然光照及温度条件下即进入不稳定的滞育期,不能按期羽化制种为秋蚕提供种卵。引进的一化性品种于5月中下旬结茧化蛹后种蛹即进入滞育期,直到翌年1月经低温冷藏才能解除滞育,经历长达8个多月的种茧保护期。尤其是7、8月间的高温季节室内温度可达30℃以上,对蛹体滞育生理代谢消耗多,越年健蛹率低。同年12月至翌年1月蛹体解除滞育后,保种室内常遇10℃以上的温度,蛹体缓慢地发育,又增大了蛹体养分的消耗,引起种蛹的生理障碍,可供制种健蛾少,交配力弱,单蛾产卵少,孵化率低,给柞蚕留种保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70年代,广西农业厅曾在乐业、资源和隆林建了几个蚕种繁殖场和保种基地,但毕竟保种数量有限,往后又无扩建和新建保种场所,每年仍需从区外调进蚕种,价格高,时间也受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1980年用光照办法解除了蚕蛹滞育问题,但由于政策不配套等原因,这一方法未能应用于生产[3]。
2.3 单产低,比较效益不高
广西柞蚕区的农民基本没有养蚕经验,养蚕技术低,加上管理不善和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致减产严重,放养产量低,比较效益低。特别是时常出现的春旱、倒春寒和秋季出现寒露风天气,对原本就脆弱的柞蚕生产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3—2014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列出专项扶持款,在百色市西林县那老乡顶蚌村那维屯进行柞蚕饲养示范,免费为蚕户提供5 kg种卵和蚕用物资,饲养柞林面积为20 hm2,因蚕户无饲养经验和管理不善,仅2014年收得鲜茧200 kg。而在东北地区,1 kg种卵即可收鲜茧200 kg。
2.4 宣传示范不够,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缺乏相应的人才队伍
柞蚕生产对广西柞林山区农民而言,只要加以培训,掌握饲养方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脱贫致富好项目,十分适合在山区农民中进行。但柞蚕在广西自80年代停产后,很多人没见过柞蚕,特别是柞林区没有树立放养柞蚕致富的示范样板,当地干部和农民没有认识到柞树能养蚕,放养柞蚕能脱贫致富。从自治区到市、县 、乡(镇)没有对柞蚕产业的发展进行过论证和规划,因此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支持。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广西蚕业(包括桑蚕、蓖麻蚕、柞蚕)生产的第一责任单位,参与实施了柞蚕在广西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随着广西柞蚕生产的没落,其工作重心已转移到桑蚕生产,原有的柞蚕科研、生产人员都已转岗或退休。目前,广西从区到市、县、乡,从事柞蚕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几乎没有,原来养过柞蚕的人员已退休等,年轻一代很少接班,人才队伍出现断层,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3 广西柞蚕产业的发展方向
3.1 广西发展柞蚕产业的优势
3.1.1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广西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处北纬21°36′~26°21′,属一化性蚕区;年平均气温在16~23℃,雨、热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 000~2 800 mm,在4—9月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与热季重叠;无霜期长,南宁地区大部和百色地区东南部等地无霜期在340 d以上,都安东南部和左、右江河谷等地无霜期长达360 d左右,基本无冬季,金秀、资源、灌阳、兴安、贺县、乐业等地无霜期较短,但也达284~298 d[2]。
3.1.2 柞林资源丰富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八次复查结果(2005—2010年),广西有面积28.83万hm2的柞树自然林[2]。为进一步了解广西柞林资源现状,2012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野蚕研究室科研人员宋宪军到西林、隆林等县实地调查柞林资源,西林县现有柞林资源8万hm2,其中天然生态林柞林2万hm2,经济林柞林6万hm2;隆林县现有柞林资源2.6万hm2,其中天然生态林柞林1.7万hm2,经济林柞林0.9万hm2。
3.1.3 经济效益可观 柞树在桂西北林区3月开始发芽,可以比北方提早放养柞蚕,夏季柞林经剪梢又可放养秋蚕,一年可放养2~3次。按照广西蚕区的饲养水平,每个劳动力可管0.5~0.8 kg卵放养量,每次放养约40 d,每造蚕可收鲜蚕茧100~150 kg[3]。以广西近三年鲜茧平均收购价格40元/kg计算,扣除蚕种费800元,蚕药100元,因无蚕场租赁费,每造蚕净收入达4 000元左右。开发柞林资源养蚕,对广西柞林山区农民而言,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3.2 恢复柞蚕科学研究和良种培育等基础工作
3.2.1 恢复柞蚕基础品种选育和留种技术研究2011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了柞蚕研究组,专职从事柞蚕研究。2012年从河南蚕业研究院和贵州蚕科所引进一化性品种,着手恢复柞蚕饲养和品种选育研究。2015年从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一化性品种13个,开始了柞蚕的品种保育和选育工作。
为探索一化性品种在南宁实现“一化多放”的可行性,研究人员选取了在龄期和全茧量表现较好的130、103、白蚕等3个品种进行低温解除滞育试验。试验表明,冷藏时间60 d,温度4~5℃,冷藏解除滞育率达74%。
3.2.2 培育适合广西气候特点的新品种,组配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营养价值的杂交种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柞蚕种质资源的多样化基础研究,是柞蚕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利用广西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选育适合广西气候、早熟、广适应性、抗逆性强、高营养价值的新品种[4]。选育成功后,与一化性地区的当家品种杂交,申请品种登记以及全国推广。
3.2.3 建立全国性的柞蚕南繁基地 利用广西无霜期长、一年可多次饲养柞蚕的便利条件,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南宁周边地区(武鸣或扶绥基地)建立全国性的柞蚕南繁基地,重点开展柞蚕在早熟、抗逆性、高营养价值等方面的育种加代、鉴定、繁育、异地复壮等科研生产活动。
一个新的柞蚕品种的选育一般需8~10代,在东北一年只能完成1~2代,育种周期为8~10年,而在南宁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3~4代,同时可通过南繁进行新品种的鉴定、品种试验、亲本扩繁,进一步缩短育种年限,大大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的步伐。
3.3 恢复柞蚕的试养、示范和推广,走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广西的柞林资源丰富地区如田林、西林、隆林、乐业、田阳等都是自治区贫困县。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广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背景下,联合市、县农业局、林业局申请国家扶贫基金,在此地区发展生态柞蚕业,结合林下种植、养殖业,重点发展林下种植珍贵植物、种药材、种菌、养鸡(羊)、林藤芒纺织加工、城郊“林农乐”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扶贫项目,引进柞蚕深加工企业,实现“公司+示范基地+农户”产销对接,对促进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1] 李喜升,姜德富,石淑萍,等.柞蚕种繁育与市场现状调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2(4):48-51.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八次复查结果[R].2010.
[3] 罗恒成.广西蚕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7-9,157-168.
[4] 封槐松,李建琴.东北柞蚕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1,32(4):1-5.
[5] 朱有敏,陈悦,李青峰,等.柞蚕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北方蚕业,2012,33(3):5-9.
S885;
A;
1006-1657(2016)03-0047-4
2016-06-08;[修回时间]2016-07-05
信息]贾雪峰(1982—),男,本科,农艺师,从事蓖麻蚕、柞蚕的良种繁育及推广工作。E-mail:131553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