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小蚕共育的发展与对策思考
2016-06-23覃倩昳
覃倩昳
(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柳州市 545200)
柳城县小蚕共育的发展与对策思考
覃倩昳
(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柳州市 545200)
介绍柳城县小蚕共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小蚕共育创新技术的创新经验和推广成效,进一步分析小蚕共育存在共育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商品小蚕质量不稳定、商品小蚕市场竞争有恶化趋势等问题,并提出需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共育设施和配套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商品小蚕市场生产销售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小蚕共育;发展;技术创新;成效;对策
柳城县种桑蚕养蚕历史悠久,过去多为零星种养,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发展现代蚕桑业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发展缓慢。2000年以后我国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桑西移”工程,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柳城县把握有利时机,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推动桑蚕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桑园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底,全县桑园从1998年的40 hm2扩大到1.07万hm2,蚕种发放量达42.5万张,鲜茧产量1.95万t,农民售茧收入6.63亿元。柳城县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原料茧生产基地,种桑养蚕作为柳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柳城县区域经济增长、农业增收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蚕业的快速发展,推广现代化养蚕模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小蚕共育技术是现代化养蚕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由具有一定养蚕技术的人员在设备齐全的专用蚕室、选采小蚕专用桑园的优质桑叶对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至3龄或4龄起蚕第二口叶再分发给蚕农饲养的科学养蚕模式。小蚕共育不仅能实现小蚕饲养的标准化,提高工效,增强蚕儿体质,还有利于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是适应现代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1]。养蚕工作中把握好小蚕共育这一环节,对提高蚕农养蚕效率、蚕茧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是保障现代桑蚕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 柳城县小蚕共育概况
1.1 小蚕共育的起源
柳城县自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现代蚕业以来,几经波折起伏。1998年,国际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出现好转后,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桑蚕生产的通知》文件,柳城县桑蚕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200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 353.3 hm2,为继续扩大桑蚕种养面积,做好宣传服务工作,县蚕业部门争取到的柳州市财政资金扶持,在古砦乡大户村新维屯建立了首个小蚕共育示范基地。
1.2 小蚕共育发展历程
小蚕共育技术在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出现较早,例如山东省在50年代初已经出现[2],在广西的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3]。柳城县小蚕共育起步较晚,其发展大致经历了集体共育、联户共育[4]和专业户共育[5]三种形式。初期集体共育形式在古砦、寨隆、凤山等少数几个乡镇得到发展,之后演变到联户共育形式。联户共育出现的时间很短,影响的范围较小,很快就和集体共育一起被专业户共育所取代。2006年开始柳城县的小蚕共育基本以专业户共育为主,并迅速发展至今。期间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推广技术,逐步产生了如今的标准化小蚕共育室、特制共育框、专用切叶机、自动喂蚕机、温湿调节设备和送蚕专车等现代化共育设施和机具。小蚕共育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应柳城县气候条件、养蚕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地方标准化技术。
柳城县小蚕共育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柳城县小蚕共育能够借鉴养蚕发达地区的共育经验多,发展初期就具有很好的技术基础支撑,投资建设的硬件设施较为规范。其次,它是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上产生的,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较多,加上柳城县亚热带季风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特点,使其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时间历程比较短。另外,发展之初是以公益服务性质为主,目的是推动全县桑蚕业的发展。发展中期又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公益性质转型为商业性质,保证了其可持续性强的发展势头。
1.3 小蚕共育的现状
目前,柳城县有几十家规模大小不等的小蚕共育户,分布在寨隆、冲脉、凤山、马山、社冲等养蚕乡镇或者养蚕村。小蚕共育至3龄第二口叶后分发到养蚕户手中,配送范围覆盖柳城县所有的养蚕村屯,小蚕共育率达94.7%。近几年在自治区、柳州市的财政扶持下,新建或改扩建了9个较大规模(年共育量10 000张以上)的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年可共育小蚕120 000~150 000张,使全县小蚕共育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柳城县桑蚕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小蚕共育技术的创新经验和推广成效
2.1 技术创新经验
2.1.1 开发全程自动化蚕种催青系统 通过统一催青提高蚕种的1日孵化率、出蚁整齐度和蚁蚕体质,对小蚕共育至关重要。2008年由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柳州市自动化研究所共同开发,成功研制了一套适合平附蚕种催青的全程自动化蚕种催青系统。目前,在区内一些蚕种场和蚕种经营单位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该系统由催青室、积木式组合蚕种架、自动化测控系统、变频空调、超声波加湿器、工业控制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组成。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空气调节技术和节能技术,对蚕种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温度、湿度、通风和感光时间等参数进行全程自动化控制,使之维持在操作规程的设定值,实现全自动、省力、准确、均匀的蚕种催青,从而克服传统催青方法温湿度无法控制或偏差大的缺点。用该系统催青的蚕种平均孵化率达97.8%,平均1日孵化率达95.6%,分别比传统催青法高出4.4%和6.4%[6]。
2.1.2 建立小蚕共育专用桑园 柳城县小蚕共育的早期并没有专用桑园,饲育所用的桑叶一般是选取大蚕户桑园适熟叶,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第一,很多大蚕户都有蚕沙回园的习惯,没有经过充分发酵的蚕沙容易造成桑园里的病原积累和污染,对小蚕共育十分不利;第二,大蚕用桑园的桑树品种不统一,叶质养分有所不同,用于共育小蚕容易使群体发育不整齐;第三,大蚕用桑园管理比较粗放,桑园害虫多,易造成野外昆虫和家蚕的交叉感染、农药中毒和用叶冲突等问题,对小蚕共育造成的损失很大,不利于提高小蚕质量。
随着柳城县小蚕共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很多共育户开始建立小蚕共育专用桑园,专用桑园需要达到几个要求:第一,选择好的桑园地块,要土质优良能排能灌,周边没有污染源;第二,种植合适的桑树品种,一般选用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这两个品种耐剪伐、发芽早、发条数多、生长茂盛、叶质优良,小蚕食下率高,蚕体发育整齐;第三,合理密植,一般每667m2桑园栽桑4 500~5 000株,有效枝条在20 000枝以上,确保小蚕共育频繁采叶的需求;第四,水肥管理措施到位,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好中耕、除草、清园工作的开展,科学剪伐,冬留中长枝,利于桑树来年早发芽、早养蚕;第五,桑园用药既要做好治虫防病,又要兼顾养蚕计划,两者相互交叉协调进行。选用桑园专用农药,注意残毒期,用叶前采叶试喂。
2.1.3 小蚕共育省力化机具设备的创新和应用
2.1.3.1 养蚕框的改进和应用 共育室基本是使用蚕框养蚕,能有效利用共育室的空间,省去竹木搭建养蚕台的工序。开始时养蚕框尺寸较小,约为100 cm×80 cm。蚕框四周没有支撑脚,养蚕时框与框堆叠起来相互之间无间隔,透气性不佳,易造成蚕座潮湿发霉引发蚕病。后来经过技术人员的研究改进,在木质蚕框四周制作了4个5~7 cm高的木脚,可在加固蚕框结构的同时起到很好的散热和排湿作用。如今,柳城县共育所用的蚕框又有了更多改进,除了木制蚕框外,还有多用途塑料蚕框,这种塑料蚕框即能用在自动化喂蚕机上,也能用在小蚕配送和蚕种生产上。蚕框的尺寸也随着养蚕用途的不同而有了较大变化,用于小蚕共育的蚕框长度规格为120 ~150cm,宽度规格为80 ~100cm。蚕框尺寸加大后可以改善小蚕共育小环境、减少分框次数、降低手工操作造成的蚕病传染等。
2.1.3.2 塑料收蚁盘的应用 塑料收蚁盘是柳城县2013年自主研制的一种高效收蚁工具,获得国家实用专利新型1项。采用自动化蚕种统一催青会遇到一些问题,如蚕种转青后的包种、配送、收蚁等过程繁杂,对蚕种保护稍有不到位就会造成损失。塑料收蚁盘能够堆叠成列并调节高度。把转青后的蚕种切割好面朝上粘贴到收蚁盘中,配送前将收蚁盘低矮密集堆叠,能起到很好的运输遮光保护。到共育户家中后,适时调高堆叠,通风透气又利于感光,出蚁后直接将桑叶撒到盘中诱食蚁蚕,省工、省力、省时,有效解决了蚕种自动化统一催青后遇到的各种问题。
2.1.3.3 桑园和共育机械的选型应用 经过几代的试验和选型,共育桑园管理上主要推广应用背负式的燃油割桑机、喷雾机、微型中耕机等,能节省人工提高工效。共育小蚕上应用的机械主要有切叶机和消毒机,切叶机的选型以切速较快、切口平整、经久耐用为主。目前,应用的切叶机有多种型号,有广西产的切条叶机和切方片叶机、上海产的切条叶机等,切叶质量基本能够达到共育的标准。消毒机的应用方面主要注重安全性。过去常使用电动喷雾消毒机,但是因为消毒液是导电的,存在漏电的危险。现在推广使用较为安全可靠的燃油式消毒机,且不受停电影响。
2.1.3.4 小蚕共育设施的创新和应用 首先是创新水帘降温补湿风机在小蚕共育上开展应用试验,该项技术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水帘降温补湿风机有正压式和负压式两种类型。通过试验研究,柳城县目前在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主要应用负压式水帘风机。其次,是高效节能水暖循环加温炉在小蚕共育上的应用,该加温技术是柳城县标准化小蚕共育室的标准配置,水暖循环加温炉燃烧煤、碳、木材等燃料,生成热水并通过室内散热片对蚕室进行加温。具有升温快速均匀、温度易控、燃料经济等特点。另外,在自动化养蚕方面,2008年柳城县和柳州市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发了一条小蚕共育自动化生产线,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最终没有达到投产目标。2013年柳城县自主成功研制自动喂蚕机,该机器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项。2015年在喂蚕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配套建成了一条自动解垛、输送、喂蚕、堆垛的小蚕共育自动喂叶流水线。流水线作业具备喂叶快速、厚薄均匀、省时省工等优点。目前,在柳城县六塘镇小蚕共育基地和凤山镇“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调试安装并进行小蚕共育示范。
2.1.4 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 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是柳城县乃至柳州市小蚕共育的一个亮点,标准化共育室在硬件设施上明确规范了共育室的选址位置、空间布局、方位朝向、窗户通风、专用设备安装和专用桑园建设等。在技术要求上做到采用地方标准化技术规程生产,每个共育室配1名以上的共育技术员指导生产,定期开展共育员和工人技术培训工作。目前,柳城县得到项目扶持建设的小蚕共育室共9家,各个重点桑蚕乡镇都有1个以上的示范点。通过补助建成标准化小蚕房5 400 m2,共育专用桑园50 hm2。其中,六源小蚕共育基地和双秀小蚕共育室年共育量均达20 000张以上。
2.2 推广小蚕共育的成效
2006年以后,随着“东桑西移”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柳城县小蚕共育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共育率每年都以成倍速度递增。根据柳城县蚕业部门的统计数据(表1)分析,2006年至2015年小蚕共育率增长了11倍多。将共育率、单张产量和每667m2桑园产茧量制作成数据表折线图(见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它们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2006年蚕种单产只有29.3 kg,随着小蚕共育率的提高,蚕种、蚕茧单产不断提高,2010年之后基本稳定在40 kg以上,2015年达到45.88 kg。每667 m2桑园产茧量也有较大提高,2010年以后的每667 m2桑园年均产茧量比2006年提高24.5~33.5 kg,增幅达到27.3%~37.3%。由此可见,随着小蚕共育率逐年增高,有利于提高蚕种、蚕茧单产和每667 m2桑园年均产茧量。
表1 柳城县2006年至2015年蚕桑生产情况表
续表1
3 存在的问题
3.1 共育室之间发展不平衡
柳城县从事小蚕共育的共育户队伍庞大,设施、技术条件参差不齐。近些年得到政府项目扶持的示范户共育设施、技术水平得到规范和提高,有些达到了区内先进水平。但是有部分小型共育室建设投入少,共育设施差,大多是一些有养大蚕经验的农户转型而来。他们缺乏小蚕共育经验和技术,共育的小蚕质量无保证,农户饲养他们共育的小蚕失败率高,对全县桑蚕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2 商品小蚕质量不稳定
3.2.1 蚕种管理不严 近年蚕种市场秩序混乱,私自售卖蚕种的商贩很多,蚕种来路不明,没有经过审定的外省蚕种、三无蚕种、过期蚕种涌入市场。蚕种市场缺乏监管,共育户又喜欢追求低价蚕种,有时只看蚕种表面、厚度,不管品种质量、生产日期、检疫与否。很容易买到劣质蚕种或者不适合本地区的外地品种,养不好自身会蒙受损失,如果出售给农户易引起蚕病大暴发或者不结茧等现象,造成农户的损失。
3.2.2 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 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存在对共育户的技术服务不到位或理论指导性不够强等问题。尽管有制定的地方小蚕共育技术规程,但是部分共育户为节约成本而自行减少操作步骤,或不按规程进行生产管理,使技术标准形同虚设,造成小蚕共育质量不稳定。
3.2.3 客户资源分配不合理 新共育户为开拓客户市场或者共育户小蚕质量不稳定产生的副作用,造成客户资源的分散、流失、重组,使得共育点配送小蚕范围广、路途远、时间长,运输中因蚕头密集,导致发热、抓伤、挨饿、受病原污染等,大大增加蚕病的发生率。
3.2.4 受气象条件影响 小蚕共育易受到各种气候条件影响,特别是近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时间长,极端天气增多,雨水也较常年多,旱涝灾害更替出现,这也是造成小蚕共育质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3.3 商品小蚕市场竞争有恶化趋势
首先是数量战,表现在共育小蚕重数量不重质量,一味满足蚕农对小蚕数量的要求,忽视小蚕质量和农户的饲养能力。当前的商品小蚕蚁量要求的产茧量已由每张40 kg发展到单张80~100 kg,农户桑园和蚕室却少有增加,容易出现蚕头过密、喂叶不足、蚕病普发等问题。
其次是价格战,一些共育户为提高销量、拓展市场,薄利甚至平本来开展低价竞争。也有些共育户因为客户不稳定,所以生产计划性不强,经常供过于求。而为了及时消化过剩的小蚕,经常以极低价格抛售给竞争对手的客户,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
最后是无原则的赔偿,售后服务变成补蚕或赔偿服务,共育户只管发蚕不做跟踪服务,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户无论何种原因造成饲养失败,都把责任归结为小蚕共育的质量问题,农户集体向共育户追讨赔偿的问题逐年增多,补蚕服务在小共育行业已经常态化,不利于蚕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商品小蚕市场竞争的不断恶化,整个小蚕共育行业利润空间被逐年压缩,不利于释放共育户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共育质量。
4 对小蚕共育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4.1 加强监管力度
切实做好蚕种和商品小蚕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修订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于201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条例把蚕种和商品小蚕的生产经营同时纳入适用范围,对于蚕种和商品小蚕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和法律责任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新条例切合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实际,让蚕种和商品小蚕的生产管理有法可依。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认真落实好新条例的各项规定,加强对蚕种、商品小蚕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资格审批、纠纷调节、抽查通报、奖惩等机制,确保商品小蚕和用种安全。及时规范商品小蚕共育的准入标准,相关部门要在审批层面上把好小蚕共育第一关,避免共育设施条件差、技术水平不达标的人员参与到共育行列。
4.2 加大共育设施和配套技术研发投入
对于共育户来说不仅要指导他们开展生产,还要督促他们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先进的生产设施必须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相配套,既要不断的投资基础设施和养蚕设备建设,又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保证生产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共育户自身能力和财力的局限性,使得他们自身的创新动能无法跟上生产上快速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继续坚持和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创新方面的扶持,通过财政资金补助扶持共育室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应用,缩小各个共育室之间的发展差距,全面提高柳城县小蚕共育的水平和质量。
4.3 建立商品小蚕市场生产销售服务体系
为应对商品小蚕市场竞争恶化的趋势,解决共育户和农户之间日益增多的矛盾纠纷,必须调和好生产、销售和售后三者的关系,做好服务环节的分工,使生产和销售分开,技术和服务结合。例如可以尝试通过成立商品小蚕生产销售服务公司的方式(图2),打造一个综合性服务体系平台来解决生产、销售、服务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整合有生产实力的小蚕共育户联合起来,制定生产协议,采用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产品销售标准、产品定价机制,建立起小蚕共育品牌。另一方面,面向农户市场提供销售和售后服务,制定销售协议。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市场资源的整合和调配,有利于对生产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把控,有利于使市场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化循环。
图2 商品小蚕生产销售服务公司示意图
[1] 赵春晓,王小平,刘正俭,等.我国小蚕共育的发展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72-74.
[2] 华德公.山东蚕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86-395.
[3] 潘志新.广西小蚕共育推广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广西蚕业,2008,23(1):49-54.
[4] 浙江农业大学.养蚕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8-119.
[5] 崔为正,张升祥,王彦文,等.山东小蚕共育的现状[J].广东蚕业,2011,45(3):1-4.
[6] 韦福敏,曾克良,邓忠榜,等.全程自动化蚕种催青系统开发及应用[J].广西蚕业,2009,24(2):3-5.
S883;
A;
1006-1657(2016)03-0051-6
2016-08-03;[修回时间]2016-08-30
信息]覃倩昳(1982—),男,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桑蚕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E-mail:820868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