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角度探究大学生情绪管理
2016-06-23李晓方李亚军
李晓方 李亚军
摘要:情绪管理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诸多情绪问题都可以从中医学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中医理论对情绪的认识、中医指导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阐述了中医学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可帮助大学生实现有效的情绪管理,为其解决情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情志;大学生;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2-0059-03
大学生学习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导致不良情绪状态的人群激增。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提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所以大学生要真正实现“中国梦”,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依靠已有的哲学理论探求出了“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人生天地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与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学理论中有关情绪的认识及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对科学合理地调控大学生情绪提供现实指导。
1.中医理论对情绪的认识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七情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它代表着中医学对人的基本情绪认识。
中医理论的七情包括怒、喜、忧、思、悲、恐、惊7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其中怒、喜、思、悲、恐又称五志。在正常情况下,这7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情志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正常的适应能力,可以直接伤及内脏而致病。同时因个人性格、心理、意志、修养、见识等而使病变特点有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若五脏精气阴阳失调,则情志亦随之出现异常。《灵枢·本神》中记载“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记载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告诫世人要重视生命,固其根本。如“举世昏迷”“不惜人命”,仅仅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实在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由此可见,情志对于身体机能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情绪的现实情况,并从中医角度找到不良情绪产生的基础,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身心健康的目的。
2.中医指导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情绪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当面对诸多问题时,大学生经常出现易躁易怒等情绪。目前西医治疗情志病大多口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年轻人对此类药物依从性差,且未能解决导致情志病变的根本问题,停药后还会复发。中医依据“以恬愉为务”的原则,开辟多条途径使大学生情绪得到有效释放。
中医对情绪调节的认识古已有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心灵与气的角度重视情绪管理。人类的情志活动是对内外界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七情太过或不及,亦可致病。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千般疚难,不越三条”,情志致病为其中之一。《灵枢·百病始生》记载,“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素问·举痛论篇》日:“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指出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可以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还包括心理。好的情绪管理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构建和谐美好的大学生活,有利于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若七情太过,则会给情绪带来消极影响。如《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以情绪失调严重者可引起郁症、癫狂等。同时,不良情绪会使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看待问题固执偏激,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意愿。针对这一现象,中医学重视精神的保养,《黄帝内经》指出具体方法有清静养神、四时调神、陶冶心情、节制感情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强调要“和喜怒”。五志为心所使,心主宰一切情志活动,于是“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侮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3.中医对情绪的调节
3.1七情相胜法
七情相胜法又叫以情制情法,是运用五行相胜的原则,根据五行制约关系以调节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五行学说认为心与喜有关,一般来说,喜本属正常的情绪状态,若过度喜乐,就会“喜伤心”,临床可见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等。如《洄溪医案》里记载,一人考上状元,回家探亲的路上却突然病倒,便请来一名医生诊治。医生看后告知他的病治不好了,7天内就要死,可7天后此人却安然无恙。医生正是用“恐胜喜”的方法治愈了喜乐之极的患者。肺在志为悲,悲胜怒。张子和日:“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处之言感之。”即“悲胜怒”。在现代社会亦可运用此类疗法。如随着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不足,取得些许成绩,就沾沾自喜,甚至盛气凌人、居高自傲,医者适当应用恐胜喜的方法,让其理解若不能持之以恒,则必将止步不前。这对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可起到积极作用。
3.2暗示法
暗示疗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它是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或通过语言,剖析本质,使大学生无形中接受医生灌输的理念,从而达到由情志因素所引起情绪变化的一种心理疗法。《素问·调经论篇》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意为医者针刺时,先在施针处按摩的时间久一些,拿出针后对患者说我会刺深一点,患者听闻后身心不由自主地会收摄精气,邪气自行散乱,从腠理发泄而出,气血得以畅和顺达。大学生年轻气盛,易冲动,不良情绪容易暴露。通过医生的暗示,可改变大学生的精神情绪,激发人体自我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状态。
3.3其他疗法
3.3.1运动移情法 《临证指南医案》曰:“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脾胃论》指出“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由此说明出游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当感到烦恼、心情不快时可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陶冶情操,转移注意力,尽情舒畅情怀,忘却忧愁。情绪激动时,不妨习练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以缓解紧张情绪。
3.3.2音乐疗法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义为“音,谓五音也。夫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此其常应也”。情志与五脏密切相关,用五音来治疗情志异常而引起的情绪变化。如《吕氏春秋·精通》说:“钟字期夜闻击磬者而悲。”所以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可以用适当的音乐来调节情绪。按照七情相胜的原则,如考试失败或遇到挫折时可以听愉快的音乐;遇到喜事、情绪高涨时可选择听舒缓的音乐,使阴阳平衡,达到治疗情志的目的。
3.3.3色彩疗法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指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五色与五脏紧密联系,是统一的整体。色彩疗法以五色对应五脏情志的理论为指导,利用大自然的颜色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刺激,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在现代色系中,青色入肝,青包括绿、浅黄绿、青等颜色,有清凉、镇静的作用,抑制冲动、防止烦躁易怒,舒缓精神疲劳;赤色入心,赤主要对应于红色,能使人兴奋、喜悦,调节忧愁抑郁的情绪;黄色入脾,由于脾在志为思,故黄色能治愈思虑过度,可用于惊恐、思想不能集中等,帮助其保持愉快心情;白色入肺,能使心情平静,缓解悲忧的情绪;黑色入肾,中医认为肾属水,为阴中之阴,故黑色主要具有抑制的作用,能够使激动的情绪冷静下来。
4.小结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阐释了情绪管理的方法,说明了情志调节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学习及就业竞争压力使得情志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必须重视情志保健。随着中医治疗情志疾病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大学生情绪调节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重视中医理论整理和开发的同时,还应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医情志理论在指导大学生情绪管理方面得到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