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听、练、动、唱
2016-06-22王震宇
王震宇
“一切从兴趣出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好听、练、动、唱等环节,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音乐教学中的基础
音乐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审美,得到精神的愉悦,这一切的获得都源于倾听。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很有讲究的,从一般的感知达到理性的感知,从一般意义上的“听”达到审美意义上的“听”,不仅要入耳,还要入心,更要入神。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知结果,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培养学生的“听”尤为重要。
创设倾听的氛围,激发倾听的欲望,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音乐的耳朵。让学生聆听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得到各种各样的感知。如,欢快的曲调,有的学生会想象成小白兔蹦蹦跳跳;抒情的音乐,学生会想象成教师的微笑,月亮姐姐的宁静……尽管孩子们想象的意境各不相同,但是都符合音乐的情绪特点。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倾听中理解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教师亲切和蔼的姿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比如我创作了学校新校歌之后,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聆听老校歌,并讲解校史及校园文化,再通过简短的交流互动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听新校歌,想知道和十多年前的老校歌相比,到底出新在哪里。大家听得非常主动、专注,学起来兴趣盎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热爱学校的作用。
二、练——音乐教学中的核心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骼”“音乐的生命”。加强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学习音乐基础的基础,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
音乐来自生活,音乐节奏也来自生活,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各种节奏,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节奏型。可以用象声词练习节奏,如火车鸣笛、大钟报时声、知了叫声、鼓声、母鸡下蛋咯咯叫、鸭子叫声等;还可以用语言练习节奏,如吟诵唐诗等。同时,音乐教学中要讲究科学有效的节奏训练方法,不能沉闷机械、按部就班,多注重节奏训练的形象化、多样化、经常化,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乐感,使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三、动——音乐课堂中的高潮
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小学生年龄特点天生爱动,让他们在动中感受音乐、感受节奏,不管是微微的律动、脚板轻轻拍打地面,或是用手比画打拍子,只要是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动的,只要符合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特点,怎么动都可以,如拍拍手、跺跺脚、晃晃脑袋、动动身体等,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音乐教学中的“动”主要体现在音乐游戏中,将音乐和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在音乐课堂中,特别是低段的音乐教学中,律动往往是整堂课的高潮所在,但是很多教师会认为律动很难组织,生怕组织学生“动”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混乱,不利于课堂的管理。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感知音乐内涵,加深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起来,不仅符合音乐本身的节奏,同时又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节奏训练的目的。
四、唱——音乐课中的重要环节
唱,是音乐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小学生大都善于表现自己,有的认为谁唱得声音洪亮,谁最棒,你唱得响,我比你更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喊唱,甚至跑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喊唱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性,避免学生有喊叫现象,要经常给学生进行声音的美感教育,树立声音美感的观念,感受歌曲意境。通过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音乐所蕴含的美感,让学生倾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方式把歌曲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知道“五个连贯”的重要性,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提倡轻唱法,也就是用小声去唱,这样可以练习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准确性;可以识别不正确的声音,校对歌唱声音的正确与否,培养敏感准确的声音辨别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声带得到较好的保护,避免大音量练唱时声音刺耳、粗糙以及过分用力、大声喊唱所造成的声带损坏,把该放松的肌肉如下巴、喉头等打开、放松, 从而顺利地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和感觉。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徐坊学校)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