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的形成”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16-06-22梅国红刘冬招

地理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内力图文变化

梅国红 刘冬招

一、考纲解读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该条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世界地理”部分的标准要求。作为高中生更需深入理解并掌握: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进一步认识,学习科学家对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精神。②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从本条考纲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认识到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地貌类型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加以分析。

3.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可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并且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列举实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实例分析,即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体现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必修1和高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三一轮复习,但从我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基本原理和规律不太理解,难以解读图表信息,更难触类旁通,其思维障碍在于内容较抽象。“图文转换”能力仍是学生的弱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学会解题方法,巩固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从宏观角度用板块构造学说阐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通过阅读“以各类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图文材料”, 能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说出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叙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能列举影响山区交通运输线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教学重点:主要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实践意义;影响山区交通运输线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成因分析;主要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实践意义。

教学方法:典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归纳演绎法。

三、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落窠臼地进行高考一轮复习,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地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第二,着力“思维建模”, 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通过讲练结合的形式把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用于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福建省特级教师 李秀菊)

猜你喜欢

内力图文变化
画与理
这五年的变化
“内力觉醒大学”需要监管觉醒
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薄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水平边缘构件受力分析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体装配式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箱涵有限元分析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