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名校会给什么样的孩子录取“特惠”?

2016-06-22王可

华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特惠哈佛贫困生

王可

我曾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篇对两位美国顶尖教育研究者的特载,其中描述了一流大学在吸引家境清寒但天资聪颖的学生方面是如何失败的:

哈佛肯尼迪学院公共政策教授克里斯托弗·艾弗里与斯坦福经济学教授卡罗琳·霍克斯比发现,家庭收入水平处于最低25%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仅34%到美国竞争性最强的前238所大学就读,而家庭收入水平处于最高25%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此项比例则为78%——这里评估“优秀”的标准是SAT测验得分与高中成绩。

该研究有着超乎寻常的大样本,其结论得自一年时间内参加SAT考试的美国高中生全体。与此同时,我最好的朋友在主持哈佛招募芝加哥贫民区烂高中的尖子生的宣讲会时了解到,尽管这些学生在中学里出类拔萃,却大多不知如何以一种吸引哈佛眼球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的入学申请。

这两则消息让我陷入沉思:关于一流大学招收弱势家庭学生的艰难探索,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哈佛、耶鲁等的官方说法。在哈佛少数民族招生办公室工作时,我曾把这件事想得很天真——哈佛公开提倡招收贫困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理念令人眼界大开。哈佛说:我们的学生60%以上接受按需经济资助,10%是非裔美国人!9%是拉美裔!17%是亚裔!

这些数字在我心里打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以至后来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会学舌一番。你认为哈佛是精英教育?再想想看吧!瞧瞧它倒贴了多少助学金!瞧瞧这儿有多少少数民族学生!

名校“多样性”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学生弱势家庭背景和种族的多样性在哈佛录取中属于优先考虑的条件,这无疑是值得学校自豪的。然而,如果我们再深入观察,更复杂的图景便将呈现眼前。种族多元化很对很好,但倘若所有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中产阶级或上中产阶级家庭,那你的多元化不就局限在阶级界线里了吗?

组成哈佛亚裔的大部队是华裔美国人,而他们当中,大多为上中产阶级出身,有手持高学历的“好爹好妈”。同时,说起非裔美国学生,人们脑子里浮现的刻板印象通常是:他们往往来自弱势家庭;但在哈佛,很多非裔学生事实上不仅没挣扎在贫困线以下,还来自殷实的中产阶级和上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有研究生学历与白领工作。

真实情况是,这些富裕的非裔美国人中,有一部分乃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位列“知识精英”群体的第一代移民。

看到这里,你开始明白我的话锋所指了吧?在哈佛或其他精英高校里,拥有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并不等于实现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样性。

哈佛有20%的学生来自年收入在65000美元及以下的家庭,因而,他们也无须支付学费——这确凿是事实,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哈佛经济资助计划”;它除提供大量助学金外,还聘用哈佛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到高中去做招生宣讲。但我不禁会想,如果有更多弱势家庭学生能获得帮助资源来申请哈佛的话,这个20%会不会变成30%呢?

也许吧,尽管哈佛和它的对手——普林斯顿相比已经做得很好了。普林斯顿一直力图与哈佛在“最好的经济资助政策”这点上一争高下,但它仅有12%的学生属于联邦佩尔助学金(联邦佩尔助学金主要颁发给家庭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的学生)的家庭,而哈佛这一比例为19%,哥伦比亚大学则为29%。

中产艾姆赫斯特学院招收贫困生“三板斧”

那么,这些大学要怎么做才能使本校学生家庭背景更具多样性呢?

艾姆赫斯特学院,美国最顶尖的文理学院之一,近年来积极并且成功地招收了贫困生。它所采取的是基于加州大学做法的3种方式:一是加强低收入家庭学生经济资助计划;二是通过转学项目招收社区学院的优秀学生;三是给贫困生以些微的考试分数“照顾”。

第一种方式没什么可发挥的,这种做法正被一流大学践行。

第二种方式相对常见,但可能会引起质疑:如果允许社区学院学生转入全美最好的本科生院之一,也许将稀释这塘卓越人才的蓄水池。目前已有数个研究表明,大量聪明的、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去了离家近的社区学院或不“挑三拣四”的四年制州立本科学院;不过很讽刺的是,这使得他们从大学毕业的几率变小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到竞争性强的大学就读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其毕业的可能性却更大。如此,艾姆赫斯特学院的第二种方式事实上就给了那些才华横溢却没有资源、不懂如何申请竞争激烈的大学的穷孩子又一次机会。

第三种方式可能是最富争议性的,因为它赋予了一种被有些人称为“不公平”的优势,是针对贫困者的平权行动。而在我看来,其实可以参考过往研究的结论,从数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在一流大学里,校友的孩子、少数民族学生(亚裔除外)和体育特长生都在录取上享受特殊照顾;换言之,如果你的父母上过哈佛,如果你是非洲裔,或者如果你是顶级“灌篮高手”,跟其他同条件申请者相比,你被哈佛和耶鲁之流录取的概率就更大。但据前文提及的研究显示,如果你是穷人,跟申请材料大抵相当的学生相比就没什么优势。

如此便公平吗?你住在穷乡僻壤的小镇,所能获取的资源有限,课余需要打工以维持家人生计,为了上一所好点儿的高中路上得花掉一个半小时,而你的考试分数跟一个在曼哈顿长大、就读于离家一刻钟的私立中学的孩子一样多,并且你没有“加分项”来享受特惠。如此便公平吗?

向贫困生倾斜也许不是完美的“科学”举措,但从很多维度来讲,它是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大学爱才,取之有道”。

多样性为何如此重要?

吸纳更多贫困、聪明的孩子不完全是大学的责任,也无法仅凭大学的一己之力。怎么能指望一所高校有“天罗地网”和强大的资源去向那么多的弱势家庭孩子伸出橄榄枝呢?正因为如此,各式各样帮助弱势家庭孩子的非营利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其中,有些是从“娃娃”抓起,通过奖学金将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安插进一流私立高中,从而使其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升学辅导;另有项目向在校表现突出的贫困生提供集中的导师辅导,并在入学申请上提供帮助;还有少数公益项目“承包到底”,保证参与的学生会被竞争激烈的大学录取,只要他们保持达到一系列的学业标准,并且全程参与大学预科课程项目。

虽然目前这些还不完善,也往往属于人力密集型工作,但看到社会已对高等教育入学通道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并通过自身力量的介入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我看来是十分可喜的。但光靠非营利组织“一厢情愿”地为贫困高中生做好升学准备还不够,还得要大学愿意投钱招收此类学生。越是资源丰富的大学,就越该投资在学生家庭背景的多样性上,如此才能“不拘一格”收获最卓越最聪明的人才。

高等教育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便是向所有努力程度足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机会,特别是那些在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孩子。而对普通公民,对整个社会而言,其使命则在于督促大学持之以恒地回应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特惠哈佛贫困生
“特惠日”遵义占鳌头
电脑报自营店春季特惠
电脑报自营店新年特惠
ISA最in潮流特惠精选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