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2016-06-22冯雪
冯雪
【摘要】高中数学,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年龄段在15~19岁的学生,他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却在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缺乏锻炼,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和运用,而高中数学就相当于一个过渡期,它能更好的让你稳固地基,建立数学思维,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对数学产生连贯的思维模式,在解题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习高中数学,首先要弄清楚高中数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立体的思维模式,使其掌握做题的技巧,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培养阶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成为目前的学习高中数学第一要务。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38-01
针对现状来说,初,高中的数学梯度较大,知识的密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思维过于抽象,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在适用于高中的学习模式,高中数学的覆盖面更广,内容更细致和抽象,掌握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想要更好的理解它,就必须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但目前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低,做题吃力。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部分中考毕业生经过三个月的假期,对初中数学有了一定的陌生感,所以在刚接触高中数学时,成绩和思维会产生较大的反差,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恶性循环,无法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从而对数学失去信心。而当高一的数学都如此辛苦时,一想到还有两年,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动力。二是因为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初中数学的方法有限,知识点较具体,题量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许多高一学生反映,听懂了课,却不会做题。
一、合理划分课堂内容
首先,知识由浅到深,难度逐渐递增,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多准备一些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书看再多遍都不如一次实战练习,将函数进行分类,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结合列年来的考题,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技巧,多加练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对症下药,合理安排进度。重新培养高中数学学习习惯,不再是上课只用耳朵,手耳并用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课时注意逻辑性的培养,灌输一个完整的学习思维,提前备课十分重要,整理好思绪,不要东拼西凑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最后建立数学模型,对知识点更加清晰。数学不同于别的学科,知识点都在书中,数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数学思维模式,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让学生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做题时困难就迎刃而解,针对几何,多画几个基本的模型,由点及线,由平面像立体模型过渡,掌握平面知识点,从而举一反三到立体几何,针对三函数,课堂上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完整的思维模式,不同题型对症下药,区分sin,cos,tan的区别和共同处,细化知识点,培养学生做题的技巧和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点拨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引导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新教材要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首先从序言和总论开始,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而阅读,对于设计的探索性思考,可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对于每一节的内容,可以设计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阅读教材。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意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也就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的数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魅力。对学生来说,在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之下,提出一个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趣味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愉快活泼的学习。对于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创设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公理等。 应用性数学问题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本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吸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深层次的探究。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缘由,挖掘并发现数学教材的潜在魅力,从而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设计》,奚定华
[2]《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吴应艳
[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