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以浙江实践为例

2016-06-22朱立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

张 宇 朱立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以浙江实践为例

张宇朱立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与城市的环境问题相比较,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状况更加令人担忧,点源和面源交叉,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共存,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浙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指导下,全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肥药减量和清洁田园行动,探索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方式。二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科学规划村庄,有效延伸公共服务,大力繁荣乡村文化,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浙江农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效果显著,对我国其他地区开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污染;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城市的环境问题相比较,农村环境状况更加令人担忧[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点源和面源交叉,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共存,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土地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2],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浙江农业历史悠久,孕育了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多元化种养、多模式栽培特色明显。2014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9373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在2003年就开始狠抓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全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3]。十多年来,浙江按照生态文明、“两美”浙江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总要求,以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为主要任务,以“两减少三基本”为主攻方向,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污水治理成绩显著,垃圾资源化利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畜禽粪便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治理,率先推出了化肥农药减量化并初见成效,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新蓝图,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5年4月18日至24日,调查组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湖州市德清县、吴兴区和嘉兴市南湖区、海盐县等地区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田间村头,就具体的项目对当地干部和农户进行了现场访谈。相关资料和分析思考阐述如图1所示。

图1 浙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框架

1浙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1.1全面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1.1.1从源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提高畜禽粪便等农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畜禽养殖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中之重,畜禽养殖特别是养猪污染曾是浙江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浙江从优化畜牧业生态布局入手,围绕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生态化治理,打好畜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第一,重新调整划定畜禽禁限养区。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各区市分别出台畜牧业布局方案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重新调整划定畜禽禁限养区,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并关闭禁养区养殖场。第二,制定统一的规模养殖场生态治理标准。要求年存栏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就地利用为主,异地消纳为辅,工业化治理和截污纳管为补充的农牧结合、综合利用生态循环理念,制定“一场一策”生态治理方案,两年内全面完成生态化治理。并出台了《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进行生态达标验收,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环境准入与退出机制。第三,畜牧重点县实现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要求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的畜牧主产县建设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并建立以保险联动为特色的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长效运行机制。

表1 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数据来源:浙江省政府

1.1.2加强种植污染防控,全面推进肥药减量和清洁田园行动

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量大面广,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所在。浙江省以健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提高肥药减量、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的覆盖面与到位率,实现田园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第一,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沼液使用和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2014年浙江全省氮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5.3%。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体系,大力推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环保农药替代和专业化传统防治,2014年浙江全省农药使用量比上一年减少3.7%。第二,在余杭等21个县开展试点,初步形成了“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存放运输、专业环保资源单位处理”相结合的农药废弃物包装物回收处置模式。第三,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多途径利用,推广食用菌种植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延长秸秆利用链条。2014年,浙江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5%。第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等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等节约型生产技术。目前,浙江全省新型农作制度应用面积达到170万亩。

表2 浙江种植业污染防治情况

数据来源:浙江省政府

1.1.3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废弃物,探索出资源化处理路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污水治理最难,而垃圾治理最容易反复。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长效保洁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作为主要目标。第一,从垃圾源头入手,夯实源头分类。建立健全考核评比、奖优罚劣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和激励农民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主动性。比如把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等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开展洁净庭院、美丽家庭、示范责任区等评比,设立红黑榜、笑脸墙,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第二,垃圾变废为宝,强化有效成肥。浙江依拖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力量,通过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太阳能普通堆肥和环保酵素三种资源化利用模式,生产出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第三,通过示范带动,开拓成肥利用。浙江各地在推广垃圾有机肥上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桐庐县注册了“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机肥,现已达到年产5000吨,盈利600余万元。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但难度大。浙江一是规范管理,严把工程质量。省里制定出台了20个政策文件和操作规范。已经完成标准化治理农村河道42000公里,占全省的近一半。二是整合资金,加大财政投入。以县为平台,整合中央、省、市、县相关部门资金,统筹使用。仅2014年省财政即投入170亿元,户均补贴6000元。三是立足长效,建立运行维护机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在全省建立县为责任主体、乡镇(街道)为管理主体、村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的运行管理体系。全省需要进行污水治理的行政村2.4万余个,2014年已完成6120个村的污水治理,占需要治理行政村总数的25.5%。

1.2坚持美村富民,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浙江围绕“四美、三宜、两园”(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目标[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化发展,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1.2.1科学规划村庄,分类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定位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先行是关键[3]。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着力形成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重要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首先,因地制宜的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根据每个村庄的特点与人口规模,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按照“培育中心村、保护文化村、搬迁高山村、改造城中村”的要求,确定了200个省级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庄布局[5]。把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作为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重要依据,使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与各方面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其次,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中心村建设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以确定人口聚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区和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内容为主进行规划设计。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按照历史文物古迹、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三位一体的整体要求,规划设计保护和修建方案。高山村搬迁规划,以帮助农民向城镇聚集,顺利转产转业转身份为主要目标,设计异地搬迁方案。城中村改造规划,按照城市建设需要,规划改造方案。其他一般村落,以环境整治、村庄梳理为重点进行规划[6]。

1.2.2有效延伸公共服务,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浙江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各方面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基础设施方面,统筹安排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增村内主干道4.3万,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5%,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5]。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出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教育科技、培训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以中心村为主要平台的30分钟公共服务圈。

1.2.3大力繁荣乡村文化,着力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美丽农村建设不但要让生活在农村的广大群众享受到现代文化科技带来的丰硕成果,又必须保持和延续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田园风光。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风景优美,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是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2012年,浙江省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历史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开始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复计划,对120个省保护重点村给予每村500-700万元补助和15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7],历史文化村保护修复计划除了要进行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外,要还深度发掘其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农耕传统、村规民约和民间技艺等乡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承,着力培育特色文化村,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特色。并依托村内祠堂、会堂、闲置校舍等场所,建设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礼堂,打造农民精神文化家园。每年启动建设1000个文化礼堂。根据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就地改造农民喜爱的“浙派民居”,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土建筑,用乡土材料、乡土手法营造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就地取材,让农居更加绿色、低碳、舒适,真正惠及农民[5]。

1.2.4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动力

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浙江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依托绿水青山、乡土人文,配套建设休闲旅游设施和景点,以民居民宿、运动休闲、农事体验等为主题,积极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新型业态的发展。2014年,浙江省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175亿元。目前的浙江已经把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客流和商机,积极培育养生、运动、文创、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了一批“美丽产业”,使得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2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浙江实践的启示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浙江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锲而不舍、矢志不移,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浙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实践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最有力的证明,对我国其他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根本出路在于农村自身发展与群众自主选择。浙江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真正惠及农民。垃圾污水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农村面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与商机,形成了一个日益繁荣的以“美丽乡村”为依托的新型生态产业链。同时,农民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依靠农民管理。随着农户村庄经营理念的强化,一个优美环境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共进的良好局面已逐步形成。

第二,积极扩展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帮助农村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浙江省在农业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探索了“多功能”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不仅提供了健康的、高质量的食物和非食物产品,它还在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就业、活跃农村、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田园景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8]。中国农村是发展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近5000年的农耕文化,蕴含着美食、文化、休闲、观赏与养生等多种功能。治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是为了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也是通过促进乡村文化、保护自然环境来服务社会的多功能农业的一部分。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要做到长期有效的治理,必须把环境保护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促使污染治理更加专业化、市场化,最终达到产业化程度,从而吸引农户和更多的私人经济主体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行动中。参考浙江模式,一些农村专门成立了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环保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将农户废弃物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处理。有的农村,聘请专业公司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户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治污费用。这种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治污模式,将会是未来污染治理的趋势。此外,浙江以延伸生态产业链,增加生态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构建了一个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新型生态农业产业链,即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旅游与服务。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是农业生产的执行者,农业生态链条中如果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将会激发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也将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式。

第四,以科技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撑点。浙江经验说明,针对现阶段农业农村污染来源呈现多元化的问题,首先,利用科学技术,摸清现阶段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其次,加大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与城市的集中污染处理方式不同,在农村推广的污染处理技术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规模不易过大。再次,积极推广成熟的循环生态农业技术,例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循环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引导农业生产从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加强对乡镇企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管理,加大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水平。

第五,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2003年以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年召开工作现场会进行部署,F把这项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领,针对具体的发展规划、建设与监测标准、考核验收指标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为了吸引私人经济主体也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政府制定和确立了合理的价格利益机制,对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进行补贴与奖励。

从浙江经验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也需要人文、科技的互动与融合;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也需要实践层面的协同创新;以农户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合作社和社会组织等环境保护共同体的积极性,脚踏实地的开展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13.

[2]钱小轮.浙江省农业会展情况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2(5):40-42.

[3]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政策瞭望,2014(5):4-6.

[4]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硕士,浙江农林大学,2013.

[5]李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2(22):20-22.

[6]张文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浙江省生态村镇建设十年纪实[J].中国农村科技,2013(12):35-37.

[7]马跃明.美丽乡村再发力,今日浙江[J].2015(2):26-27.

[8]乐波.欧盟“多功能农业”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31-34.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Based on the Case of Zhejiang

ZHANG YuZHU lizhi

Abstract:At present,compared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more worrying,cross contamination of point source and non-point source,coexistence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pollution,combination pollution from production and life,so that the ecological system function declines gradually.Under the guidance of “Green and beautiful scenery is the gold and silver mines”,Zhejiang vigorously propelled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One action i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by raising the level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stes,such as livestock and poultry,promoting the reduction of fertilizer use and clean filed and exploring the recycling way of settlement waste treatment.The other action is to build the upgrade vers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y scientific planning of village,effectively expanding public service,vigorously promoting rural culture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Nowadays,the rur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s in Zhejiang.The effect on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y three win is marked.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Zhejiang experience is important to other parts of China.

Keywords: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agricultural pollution;beautiful country

作者简介:张宇,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经济学研究

通讯作者:朱立志,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3-0143-05

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17322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ASTIP-IAED-2015-07)

引用文献格式:张宇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以浙江实践为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3):143-147.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关于南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衡水市桃城区完成“美丽乡村”规范建档工作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