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瑞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止凝血功能影响
2016-06-22李明浩
李明浩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氯吡格雷联合瑞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止凝血功能影响
李明浩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目的了解氯吡格雷联合瑞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抽选2014年2月—2015年4月就诊于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均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瑞替普酶治疗,持续用药2周,观察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2%与观察组1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瑞替普酶;急性脑梗死;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疾病。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对中老年人生命健康威胁大[1]。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加快患者血液流动及抑制血小板活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2]。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口服吸收迅速,瑞替普酶可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3],笔者联合这两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2014年2月—2015年4月就诊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脑部CT或MRI确诊,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4]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严重的未控制高血压患者。84例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5~75岁,病程3 h~3 d;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病程2 h~3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针对病情进行镇静、止痛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 (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口服治疗,50~75 mg/次,1次/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瑞替普酶[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95]。用法:给药前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用瑞替普酶10 mU静脉推注,30 min后再给予10 mU静脉推注,每次推注2 min以上。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按照上述给药方式持续用药2周。
1.3观察指标检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FIB水平、PLT、MPV、PDW[5-6],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前后及用药时监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系统常规指标,观察牙龈、皮肤、结膜、粪便有无出血迹象。
2结果
2.1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T、APTT均显著增加(P<0.05)、FIB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增加显著(P<0.05),FIB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2.2血小板参数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LT(189.50±48.84)×109/L、MPV(10.01±1.21)fl、PDW(10.91±1.54)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参数比较±s)
2.3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牙龈出血、1例皮疹、1例腹痛加便秘,总发生率7.2%;观察组出现2例不同程度牙龈或口腔黏膜出血、1例头痛、3例眩晕,总发生率1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延长,FIB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与PT分别反应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能防止脑梗死患者血栓的加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7-8]。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显著增加,FIB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是血液的成分之一,其数量的多少可以影响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亢进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当血小板活性增强、功能亢进时就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脑梗死的发生[9-10]。有研究显示[11]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越大、病情程度越严重,患者PLB越低,MPV、PDW越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对治疗中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组共出现5例,对照组出现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提示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瑞替普酶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溶栓的良好疗效,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小。
参考文献:
[1]刘玲,刘琦,李红利,等.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6):765-767.
[2]曾婷婷,殷欢,陈姣,等.血小板参数在中老年冠心病及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防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73-1175.
[3]韩彬.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2014,(33):236-237.
[4]曾进胜.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75.
[5]李义亭,刘东伟,韩玉全,等.瑞替普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29-130.
[6]常四鹏.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变化临床研究探索[J].河北医学,2013,19(3):381-383.
[7]李德奎,刘跃,朱清红,等.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0):1275-1276,1279.
[8]郭运芬.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257-259.
[9]蒋翡翎,邓碧兰,韩永,等.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20):58-59.
[10]刘远智,黄春秀.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9):1673-1675.
[11]包雪鹦,由阳,金海燕,等.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1993-1994.
[责任编校:李振江]
收稿日期:2015-07-16
作者简介:李明浩(1982-),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学士,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
[中图分类号]R 7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76(2016)02-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