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内部竞争
2016-06-22邢剑飞
邢剑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出版社逐步从单一出版领域向综合领域发展,内部纷纷建立面向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选题策划部门。随着部门的不断建立,部门间无序竞争也在加剧。文章从公平理论视角分析讨论了编辑部门内部竞争的表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标准,公正、不偏不倚地待人处事。在经济学中指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公平分配的特性,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在工作中,公平体现在制度和感官两个方面,制度指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感官指公平感。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是否合理,员工通过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是否感到公平,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部门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源。当员工认为制度不公平时,就会驱使员工向有利方转移,导致在某一领域聚集大量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无序竞争。
出版行业也是如此。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是内容的制造和加工者。而内容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是有内容创造力的人,进而是有能力经营这个创造过程的人。有了人,也就有了竞争。竞争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竞争的性质。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出版社具有鲜明的专业化特色,例如,国防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其专业背景和图书策划领域。这一时期,因为出版社内部选题策划领域相对单一,更多体现的是个体能力上的竞争,管理制度比较简单,分配制度采取基本按劳分配原则,按照个人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报酬,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既体现了以劳动量作为统一尺度的公平原则,也包含了“多劳多得”的效率原则,形成相对的公平感。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各出版社开始逐步从单一出版领域向综合领域发展,内部纷纷建立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选题策划部门。随着部门的增多,个体竞争逐步转化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即编辑部门之间的竞争。此时,除了编辑个人能力的体现外,还受到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例如部门优势、行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使部门之间的综合实力产生差异,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复杂化,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部门间公平感失衡。
编辑部门之间的竞争原本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对出版社发展有利的,但在这种失衡的持续发酵下,就会酿成编辑部门之间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出版社的整体布局和发展理念。
一、编辑部门无序竞争,出版社发展失衡的主要表现
1.管理制度不合理,导致部门间部分业务有交叉
出版社一般按照教材室、机械材料室、军事科技室等大类进行部门划分,看上去较为合理,但实际存在业务交叉。功能上涉及了教材类和非教材类,领域上涉及了机械材料、军事科技等,横向、纵向有重叠。教材编辑室主要策划大中专教材,但其中又包括了机械材料的教材,这些教材也同时符合机械材料编辑室的出版范围。军事科技编辑室主要策划军事类题材的选题,但涉及到军事类院校的教材,又符合教材编辑室的选题策划范围。这就使得一些编辑将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部分过分放大,一个选题有较好的效益预期时,编辑就会想方设法将选题落到自己的出版范围内,选题效益不足时又会以各种理由推脱。当这种做法在原有管理制度下又无法被阻止时,就会使其他编辑感到不公平,引起越来越多人员的效仿,以达到每个人的公平感。久而久之,导致不同部门的编辑在做着同样的工作,面对着同样的一批作者。又由于不同编辑的出版理念和出版经验的差距,对同一作者选题的态度不一致,人为造成矛盾。虽然看上去是编辑的个人行为,但体现出来的却是出版社整体上的管理缺陷和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2.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编辑的“趋光性”
“趋光性”原指生物对光的靠近或远离的一种本能习性,在这里代指编辑策划选题对获取利益的本能驱动,即工作所给自身带来的经济价值。为了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出版社对编辑的奖励机制都要与图书的效益挂钩,同时每个出版社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又都会有其优势板块和非优势板块。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的出现,即假设同一个编辑,付出同样的努力,在不同部门做相同量的工作所创造的图书效益是不同的,亦即面对出版社的优势板块,市场认可度高,策划选题相对容易,阻力小,图书品质相对较高,出版后销售情况良好;而面对新板块或劣势板块,特别是与出版社原有优势相差较远的板块,市场认可度低,策划阻力大,很难邀请到高水平作者,图书品质不高,销售前景难以预测。在奖励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编辑付出同样的劳动而未得到相应的报酬,使编辑不顾出版社的整体发展思路而去做一些容易出成绩、短期见效快的产品。即出现一种现象,优势板块大家抢着做,不顾出版社规定,甚至为了获取自身利益而损害出版社利益。最后导致优势板块无序竞争,非优势板块始终难以发展。
二、以公平理论为指导,在部门之间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制度
出版社的发展要依靠人,人是关键,尤其是在第一线的普通员工,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其基本利益,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公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亚当斯认为:员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他所感受到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而这种公平感取决于一种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所谓社会比较,是指员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与他人进行比较;所谓历史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与自己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内的比较。
以公平理论为基础,建立较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报酬分配制度,使编辑具有公平感,降低其去寻找公平的原动力,才能使编辑真正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愿意为此长期、细致耕耘,才能促进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进而推动出版社整体健康发展。
1.采用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策划边界,避免领域重叠
制度上的漏洞会给公平感较差的编辑以借口,应该建立较严格的策划边界。对策划领域可以按照单一主线划分,也可以按照上层横向划分,下层纵向划分的原则,但都应该避免功能的交叉,或者在领域有交叉的情况下,尽可能细化,做到边界明确、具体、不重合。即使部门名称上有不明确性,也要在具体业务的细节上有明确的界定,具有排他性。避免出现策划内容的重叠。
例如,可以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划分,比如机械、化工、经管、电子、军事科技等,根据实际规模可以划分得更细。每个领域上下打通,选题范围可以包括科技专著、研究生教材、本科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市场图书等。这样划分的优点是,专业性更加突出,有助于同类作者聚集,对于编辑策划选题和图书推广有更大的辅助作用。也可以上层按照图书市场进行横向划分,比如科技出版、教育出版、生活出版等,然后在上层的界定下对下层按照专业领域纵向划分,比如科技出版的机械类、教育出版的化工类、生活出版的经管类等。这样划分的优点是,对目标市场有明确的针对性,符合市场发行规律,同时兼顾了专业的优势。
无论采取哪种划分方式,都是为了在管理制度上提供一个公平的策划环境,使所有部门的编辑在制度的管理下,专心在各自领域做出成绩,放弃一些虽然看上去较好、但不属于自身策划范围内的选题。制度对所有编辑的一视同仁,虽然会使编辑对一些好选题的不能列选感到遗憾,但在与他人的工作情况进行对比后感到公平。
2.采用合理的分配制度,承认先天差异,兼顾效率
合理的分配制度,体现公平,是解决无序竞争的核心。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出版社各个编辑部门之间是有差异的,一是背景差异,例如在有国防背景的出版社,国防领域的编辑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在有化工背景的出版社中,化工领域的编辑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二是领域差异,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图书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在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时期,建筑领域编辑部门就占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在国家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时期,汽车交通领域的编辑部门就占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三是成长差异,编辑部门从建立到发展有一个积累过程,包括编辑人员业务能力的积累和选题资源的积累,发展成熟的部门一般要比新建部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差异和优势应该得到承认,并与分配制度相结合。对于优势部门,在业绩良好的情况下,体现了工作效率,应该获得更高的收入,但与出版社非优势部门的收入差距不宜过大。同时,应对重点培养的领域和该领域的编辑给予明确的政策扶持,使他们对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工作投入的比值在与他人和历史比较后,感到公平,能够按照出版社的整体构想沉下心来进行原始积累,而不是在做自己工作的同时,时刻窥视别人在干什么。通过收入制度的合理引导,来规范编辑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有效减少无序竞争发生的概率。
出版社的核心是编辑,出版社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只有将出版社的企业文化与编辑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部门之间良性竞争,推动出版社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系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