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及对策

2016-06-21徐海玲李波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徐海玲+李波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们的福祉。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存在资源和生态环境退化、生态保护意识落后、产业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青岛西海岸新区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从狭义角度去认识,它是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存在的现实文明形态或者行为准则。它是指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威胁时,通过扬弃工业文明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社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①生态文明从广义上去认识,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中,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使人类社会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②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依托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与发展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强调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赋予自然本身的权利,形成人与自然生态协调的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人类文明进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工业文明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危机,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使我们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遵守自然规律,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一,资源、能源利用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紧缺。新区资源禀赋状况较好,但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增加,资源能源利用面临较大压力,水、土、能源矿产资源的紧缺,将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新区缺水情况比较严重,年平均降水量750.7毫米,平均蒸发量则为1472.6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2立方米,远远低于人均2100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调蓄能力较差,地下水源因受污染处于低效开发阶段;高耗水、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占比较大。新区境内中水循环利用率低,相关管道配套设施落后。以董家口循环经济区为例,该区只有两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只能解决青钢四分之一左右的废水。

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城市功能的完善、工业企业的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而且随着新区建设的扩大,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也在不断加大。在占土地总面积13.71%的其他土地中,29.60%为裸土地,59.30%的其他土地为滩涂,因此现阶段将其开发成耕地的可能性较小。新区9大功能区企业和交通等发展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开展建设,土地资源稀缺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新区无可开采能源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消耗品种全部依靠外部输入。目前,新区建设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的产业规模、城市规模及人口规模都将有极大提升,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新区的发展对能源的依存度也将继续攀升。

第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大,工业发展缺乏后劲,第三产业拉动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大。近年来,新区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一直高达7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导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且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正在培育中,尚未形成规模和效益;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产值90%左右是由龙头项目产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不够,部分产业布局分散,集聚能力低下,必须放大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优质配套项目入驻。

工业发展缺乏后劲。目前,新区除海西湾部分企业尚未达产外,其他大部分存量企业基本达产,没有明显增长点;造船行业持续低迷,武船重工、船用柴油机两家重点企业产值下降50%以上;集装箱行业后期订单不明朗;玻璃生产行业深加工能力弱,平板玻璃原片产能巨大,真空玻璃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新区工业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基数较大,保持较高增速需要增量支撑,而新区近年来新投产企业少、规模小,仅靠存量拉动难以维系,工业缺乏强有力的增量拉动。

第三产业拉动不足,缺乏能够产生持续性收益的服务业大项目。近年来,开发区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导致持续贡献能力较差;港航物流业局限于货物集散,多是物流仓储类,缺乏服务于终端商业、服务于贸易的高端物流,大部分交易活动在区外完成,港口货物贸易对新区税收贡献小,远远没有发挥港口优势;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但开发深度不够,多以观光为主,旅游产品单一,留住游客消费的噱头旅游产品少,且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亟待突破;信息技术等可发挥持续拉动作用的高端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第三,产业空间布局分散,配套程度偏低,产业链不完整。新区地域广、园区多,但战略规划部署、功能组织分区及园区的统筹管理尚处在不成熟阶段。产业及园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地空间留白,企业和园区更多沿海岸线南北低效蔓延,影响园区辐射、中心带动的空间组织功能。由于受到原有行政区划的影响,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散、无规则状态,产业集聚发展状况与众多的功能区园区资源不相适应。同时,部分园区产业定位模糊,企业入驻门类纷繁多样,产业“聚而不集”的问题比较突出。

手推车、纺机、食品等行业的产品雷同度较高,相互之间配套协作程度偏低。家电产业主要集中在整机产品环节,上游配套企业偏少。大部分产业尚未根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交易成本较高。同产品企业之间竞争内耗严重,削弱了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科技创新能力亟需增强。新区以传统制造业发展为主,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和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风险投资、高端人才较为缺乏,制造业整体研发基础较为薄弱,除去少数大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外,企业科研投入比例低,模仿多于创新,过多依赖专利购买和技术进口。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与青岛主城区相比缺少优势,没有调动和发挥驻地高校的科研创新与实际开发能力,城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原因分析。第一,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落实不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出现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实不到位问题。我国原有的发展模式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区域结构、社会结构、分配结构失衡等现象。尤为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满足人类全面需要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阻力较大。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任下,已迈开了前进的步伐。但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环境,众多产业、地区仍存在较多的线性发展、黑色发展等经济发展方式,很多企业无法承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利益的驱使导致企业漠视资源环境。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利益观念薄弱。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利益整体协调观念不强。利益分歧,行动就会分歧。某些部门、地区为了利益之争,不惜破坏社会生态系统。具体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力度不够。例如,环境资源部门与经济部门、各部门内部存在着矛盾冲突,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法监督工作的难度③。

第四,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目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协调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必然之路。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但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使我国仍处于末端治理阶段,且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绿色技术能力有限。我国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起步较晚,重视力度不够,创新基础条件较差。绿色技术开发研究与应用脱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第五,生态文明制度实施机制滞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就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已基本实现,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离不开高效、合理的实施机制。我国处理实践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仍处于被动状态,“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成本。

解决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

实施环境清洁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环境管理与监督,引导循环农业生产,深化生态乡镇、生态村庄创建工作,规范居民垃圾排放处理,提高城镇宜居指数。④

强化行业、企业监管,要求涉重企业必须规范内部环境管理,企业废气、废水治理设施标识明确,操作规程、处理记录齐全,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企业及敏感区域采取针对性监控,密集开展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和企业监督检测。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青岛西海岸新区是我国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作为最重要的散装化学品集散地,装载散装化学品和液化气的游船,一旦发生运输安全事故,势必会对青岛胶州湾海域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建立海上水环境监测应急制度,运用卫星、飞机、海洋资料浮标、调查船及滨海观测站等设施手段,对海域环境及陆域环境进行全方位跟着监测,保护保障清洁海域和生态陆域。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坚决取缔水源区域内违规违法的建设项目和污染源。深化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明确优先控制区域。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面对资源、能源利用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瓶颈要素,将迫使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强社会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要认真借鉴德国、爱尔兰等国的成功经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在将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投资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协同为主转变,制造业由重型化向特色化调整,服务业向高端转型,产业集群由低层次向高端化升级。

制定青岛西海岸新区限制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提高石化、焦炭、火电、电石等行业的准入标准,及时审核并公告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坚决控制不符合发展定位的产业进入。严格审查和监督实施生产许可管理,对生产中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电价、地价和税费方面产生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及时清理和纠正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循环产业、低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

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推行消费生态化。从生态学意义来讲,消费是在满足人们某一方面需要的同时将“物品”转化成“废品”的过程,人们在向自然索取、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将“废品”排放到大自然。如何处理好人类消费欲望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必须调整我们的消费模式,从传统的线性消费模式转变为绿色消费模式,实施消费生态化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资源集约化。推动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德生态园、国际生态智慧城、董家口区域等重点园区的低碳循环化建设,打造1~2个国家级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引导园区产业发展向低碳化转型,降低园区建设和运行的碳排放水平,实施排放减量化战略。

中德生态园低碳示范:重点引进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及其配套、海洋生物与医药等产业,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以生态间隔、布局紧凑、功能复合、用地集约构筑空间布局,推进低能耗被动房示范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生态友好的便捷公共交通体系,推行绿色、人性化的非机动交通,建设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宜居生态示范区、“两型”智慧产业聚集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宜居新城区。

董家口循环低碳示范:以临港产业龙头项目为核心,按照低碳经济理念沿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大中型产业项目,打造钢铁、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物流等临港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领先的临港产业低碳及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各项资源产出指标达到国内类似区域领先水平。建设一批以节能减排、废弃物处理为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废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各类排放指标达到国内类似区域先进水平。走自主创新、集约节约、减排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低碳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区域。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以环境税收政策、环境收费政策、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跨界污染奖惩机制、排污权交易政策、绿色信贷、保险和证券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法制机制,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执行监督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层层落实到位。采取相关措施,严格防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经济战略内容之一,积极调动和提高人类生态保护意识,体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环境产权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合理高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促使排污单位自觉减排减耗,降低管制成本和监管排污总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生态相关立法,环境保护、法治监督工作得到有利开展。在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或时期,应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作者分别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本文系“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鲁社科联字[2015]57号)

【注释】

①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②张慕葏,贺庆棠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8页。

③沈满洪,谢慧明等:《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到行动》,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第127~135页。

④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第77~93页。

责编 /王坤娜 徐娟(实习)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古丈毛尖制茶工艺的调查报告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的意义
浅析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