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铁三角怎么就成了业界良心
2016-06-21
继《伪装者》《琅琊榜》之后,又一部国产电视剧爆款《欢乐颂》,依然来自侯鸿亮和孔笙的团队。这种同一个团队持续而密集的爆发,在国产电视剧领域实在是太少见了。
而在这之前,作为制片人的侯鸿亮,和导演孔笙、李雪的铁三角组合已经生产过众多的精品剧——《闯关东》、《老农民》、《父母爱情》、《钢铁年代》、《生死线》、《战长沙》、《北平无战事》、《温州一家人》……每一部都口碑爆棚,只是多数都曲高和寡,影响力有限——直到《伪装者》和《琅琊榜》打破这个魔咒。这两部剧,精英阶层看风骨、看权谋;年轻人看CP、看基情,竟然出奇地和谐,收视率和点击率更是一路飙升。
有人感叹:“有山影,国剧可待。”侯鸿亮、孔笙、李雪原来都是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简称“山影”)的员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三位早在2011年就集体离开了山影,成立了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同时也开始了转型之路:先用一部《伪装者》,让政策限制下愈发萎靡的谍战剧市场起死回生,并且成功渗透进了90后的世界;又用一部《琅琊榜》昭告行业,古装剧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水墨色彩的写意山水,严谨诗意的构图画面,权谋为表魏晋风骨为里的审美情趣,一样能够成为市场爆款。这些作品,依旧保留了团队的一贯审美风格和高品质,却又更市场化。这个铁三角组合带着他们浓重的“山影”烙印,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一出手便让整个影视剧市场瞠目结舌。
终于有一部女人戏了
和前作不同的是,《欢乐颂》在成为爆款的同时并没有延续零差评的口碑,观众对剧中角色、三观甚至台词、造型展开大范围争论,结果就是该剧评分虽然有一定下滑,讨论量比起前作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年,侯鸿亮团队一直坚持拍“新的东西”——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欢乐颂》本想由年轻导演操刀,但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让孔笙这员老将自己来。不是不信任年轻人,是他自己心痒痒:拍了20年的“男人戏”之后,一部以都市女性——而且是五位都市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对他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故事大致是由五位主角经历串起的一部都市女性生存手册,整部剧讲的是一个海归精英(刘涛饰)、一个叛逆富二代(王子文饰)、一个“凤凰女”(蒋欣饰)、一个平凡小镇姑娘(杨紫饰)以及一个中产家庭乖乖女(乔欣饰)先后住进同一小区同一楼层,从陌生邻居变成闺中密友,甚至齐心协力为彼此解决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温情故事。孔笙尽力让它显得“既生活化,又有喜剧效果,还有一点点时尚因素在里面”,总之,跟过去的都市剧“不太一样”。
但在侯鸿亮眼中,这意味着商业上的冒险:电视台收购剧集的人会根据过去的收视数据总结经验,因此,每一次推翻旧有经验的创新都存在被拒绝的风险。早年这曾给他们带来不少麻烦:“每一部戏都要经历质疑,电视台只看到大纲是不会买的,一定要看到样片才行。”所幸,“到播出的时候,他们又会觉得比预期要好,所以我们一步一步从质疑声中走出来了,大家发现,这个团队可以拍主旋律,可以拍谍战戏,居然还可以拍古装。”
现在,他们又可以拍都市女人戏了。孔笙以自己20多岁的女儿为蓝本,了解年轻女孩们的生活,还从网上、隔壁公司找来一群“小女生”,搞了两次座谈会。小女生们戏称他是“直男癌患者”,孔笙一脸茫然:什么意思?这会让人联想到铁三角另一位成员李雪,在被问到《伪装者》中“基情”的问题时,李雪气得差点当场摔了记者的电话。
作为一位60后山东汉子,孔笙仍然秉持传统朴素的价值观,他怀念自己在《父母爱情》和《风车》中刻画的那种大院生活——“谁家包个饺子,来来来,一块儿吃”。他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讲点文化,讲点情怀,传递正能量,让这个社会温暖多一点”。就像他对《琅琊榜》的“情怀”的解释:“匡扶正义的主题正好回应了当今社会的诉求。”但他也并非对年轻人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也看韩剧,也看综艺节目,包括《我是歌手》都挺好看。你别看韩剧、韩国综艺节目简单轻松热闹,人家是在文化输出。你不能也把电视当娱乐了,像打鬼子那些剧,是不对的——日本人要是这么容易打,还用八年抗战吗?你得把这个东西搞清楚。另外告诉他们,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打赢打输都不是好事情,不要认为就像做游戏一样,玩儿一样。至少不能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吧?”
可是在《欢乐颂》播出后,关于这部剧所传递的价值观到底正不正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文艺评论人毛尖发文批评称“《欢乐颂》就是一曲金钱颂”,“过去偶像剧,主要用镜头膜拜金钱,用台词不屑金钱,《欢乐颂》不一样,用画外音的方式,编导为有钱人提供了身心合一的电视剧套餐保障,有钱就是‘动人是‘率真是‘仗义,有钱就有‘欢乐有‘爱情有‘朋友。”
对于这类批评,侯鸿亮的回应是,这部剧只不过“把现实当中的生活剥开让大家看,鲜血淋漓……看惯‘傻白甜的人是接受不了的,只有拿一种正常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的才可以。这个社会里太多的人太偏颇了,想象富二代一定是坏人,想象有钱的人一定是怎么样。这和人的局限有关,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人生过往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也不同。但如果普遍仇富,我觉得是特别恐怖的”。
铁三角的日常
侯鸿亮、孔笙、李雪一起跟新朋友聊天时,孔笙最爱让新朋友猜侯鸿亮的年龄,因为《老农民》、《闯关东》、《北平无战事》这一系列厚重的剧,新朋友往往都把他往“高龄”猜,可实际上侯鸿亮是正宗的70后!“2005年开始筹备《闯关东》,一直到2013年,我用了8年的时间,用电视剧的形式把中国从1904年一直到改革开放,梳理了一遍。回头想,我觉得挺好玩的,但让外界猜测,(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老古董。”侯鸿亮说。
目前,候鸿亮已经是“正午阳光”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无论是候鸿亮或者李雪,都表示,在这个团队中,孔笙是精神领袖,候鸿亮只是事务性领袖。孔笙比李雪和候鸿亮年长十岁左右,90年代初就进入山影开始拍戏,后来带领着李雪和候鸿亮进入影视行业。
在候鸿亮眼中,白羊座的孔笙充满童心,能够发现别人的好,不偏激,有宽容之心。候鸿亮认为,孔笙的伟大不在于拍摄了那么多部优秀的电视剧,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剧的人才,“我是孔笙的徒弟,李雪是孔笙的徒弟,《他来了,请闭眼》的导演张开宙是孔笙的徒弟,《马向阳下乡记》的导演张永新也是孔笙带出来的。我们相处的时间很长,像我和孔笙,我20多岁就认识他了,大家相互之间都特别了解,像亲人一样。往大了说,是审美取向、价值观统一;往小里说,就是同类人,气息相投。”
正是因为有着共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候鸿亮团队很少出现意见完全相左的情况。即便有争吵,最后也都是“谁有理谁强”。三个人的好处也在于,倘若两个人之间意见相左,另外一个人的加入就能出现最终结果。
李雪表示,最初孔笙热衷于拍厚重题材,怎么也不愿意拍《父母爱情》。李雪随即帮候鸿亮去劝说孔笙家庭剧多么有意思,最终孔笙勉强同意,结果拍了几天后,他打电话给李雪,说“拍家庭剧实在太好玩了”。
李雪跟随孔笙拍摄了三部剧之后,候鸿亮决意让他单飞,选择了商业性较强的小成本电视剧《伪装者》。由于剧本漏洞很大,李雪颇多意见,候鸿亮常常站在编剧的立场上与李雪沟通,最终的结果是,这个项目让李雪一鸣惊人。
这三个核心成员,对于整个团队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人曾向媒体描述在《他来了,请闭眼》剧组探班的场景:只要孔笙或者侯鸿亮来到剧组,张开宙、霍建华、王凯等人,甚至在隔壁剧组拍戏的靳东,就围到他们身边,喝茶聊天,“一群大男人,不知道天天聚在一起聊什么,每次都还聊得非常开心”。不拍戏的时候,孔笙和李雪也都爱在办公室里坐着。李雪说:“在家没意思,还是办公室呆着安心。”
做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儿
李雪认为,能够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正是在孔笙的影响下整个团队非常一致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价值观?孔笙给出了答案:“就是你做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儿。”
孔笙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着《琅琊榜》中静妃用来捣药的铜杵、梅长苏整日抱在手中取暖的手炉。打开手炉盖,膛中有黑色斑痕,是拍戏时烧炭留下的痕迹——“你不能让演员捧着一个冰冷的手炉,假装在取暖”。即使观众几乎不可能看到手炉中的炭,但仍不能用现代木炭充数,必须是传统的烧制木炭,这是执行导演王永泉的要求——就是剧中“夏江”的扮演者。
“戏痴。”孔笙说王永泉,“他看戏从来不看前景中的演员演得好不好,只看后景。后景安排得好,这个戏就是认真,不敷衍,是好戏——我们团队里都是这样的人。”
《琅琊榜》播出后,分析其构图精妙、服装道具精美、礼仪准确的帖子纷纷涌现,被网友疯转。侯鸿亮问孔笙,“嘿,看到了吗?各种夸我们呢。”孔笙一看,“太夸张了,怎么会火成这样?我们只是做了一直在做的事而 已。”
量身定制戏服并非《琅琊榜》开创,早在《北平无战事》里,刘烨、陈宝国的军装就是在上海的裁缝铺子里量身定制,一人好几套,一套好几千。孔笙开玩笑,“香港TVB一件戏服穿20年,反正古装剧、宫廷剧、现代戏轮流拍,总能用上,我们一个类型就拍一次,连再穿的机会都没有。”
一场十分钟的攻城戏拍七天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在横店,孔笙的团队以占景时间长而出名。一般电视剧剧组在一个取景地就是“简单搭个景,拍几天,拍完就走”,他们一占就是两个月,实木重新装修,戏也一条条过,精雕细琢,“每多呆一天都是钱啊,一般的电视剧剧组不敢这么做,电影才可以”。
你很难想象,这样舍得“花血本”的侯鸿亮是圈内有名的控制成本高手。他的“法宝”,是规定每部戏的演员片酬加起来不能超过投资的50%——其余全部用在制作上。但仍有无数演员愿意加盟。《北平无战事》大牌云集,没人为低于平时的片酬斤斤计较。陈宝国原本签了两个月合约,后来足足拍了三个月,只字未提加钱。孔笙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导演”的骄傲,也是一个“真正的演员”的骄傲:拍出一部好作品的成就感,不是钱能买到的。
“说实话,我从来都不排斥商业。”孔笙透露,在《温州两家人》中,有广告商想植入的车型恰好不符合故事中的年代,怎么办?“有时候也会妥协一下。好故事摆在那里是谁也动不了的,如果他愿意出这点资金,在制作上有所帮助,为什么不接受呢?应该接受。”他认为这需要的是“理解”,“制片人要理解创作,导演也要理解市场运作,这样才能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
侯鸿亮也曾说过,他与孔笙二十年来最默契的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满足他在艺术上的追求,而他永远在考虑替我省钱”。他有些焦虑,不仅观众,连圈内人也把行业基本线当做触不可及的天花板来膜拜。而在侯鸿亮看来,“这不过是回归了审美的常识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