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
2016-06-21石荣传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骤增,原有的学年制教育体系、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及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的管理模式都受到挑战与冲击。为此,导师制被引入本科生教育管理体系。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全程、年级及精英三种类型。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弥补了学分制的缺陷,融洽了师生关系,更促使高校管理模式从以“管”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及导师职责不清等问题。实施高校应从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师生互选、建立测评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关键词: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类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3-0070-04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借鉴传统书院模式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2014064)。
作者简介:石荣传(1977-),女,山东日照人,考古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教学与研究。
所谓“导师制”是指一位老师针对一位或几位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及兴趣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15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导师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我国引入导师制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1937年竺可桢、费巩等在浙江大学首推导师制[1]。
建国以来,我国导师制仅保留于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学术研究的指导。高校选修制与学分制教育体系的实行、社会需求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等外因导致原有的本科生教学体系受到冲击与挑战,导师制被大部分高校引入本科生教育。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据统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约为108万,而2004年已达约420万人[2]。如此大规模扩招让更多年青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扩招也给高等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使原有教学管理模式暴露出不少弊端:一是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制是学年制,是以年级或专业为对象而制定的培养方案,并不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随着高校人数的增加及“个性化教育”的提出,学分制和选课制代替了原来的学年制,是满足学分要求,还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成为了学生选课的两难选择。二是高校采用的班级授课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的授课效率,使学生较系统地接受专业基础知识,但其局限性在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及兴趣点。三是高校传统管理模式是以专业、年级、班级等为单位,设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设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业余活动等。该管理模式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较有优势,班主任或辅导员很容易摸清班级的整体情况或思想动向,保证了班级的和谐性和集体向心力。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单靠班主任或辅导员个人已难以掌握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思想状况。
为了改革原有的本科生教学管理模式,克服弊端,我国高校普遍引入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二、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类型
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自2000年起在校内部分院系推行导师制[3],北京大学自2002年起亦在部分院系推行[4]。之后,全国许多高校相继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根据研究者的划分[5],目前我国高校试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入校即双向选择或单向分配一位或数位导师。导师负责引导学生本科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目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但稍有不同。笔者所在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实行的导师制,应属导师组制,包括学术导师、生活导师、班导师。新生除有班导师外,还可以双向选择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一般学术导师由教学科研岗的老师承担,每个导师带1~4位学生;而生活导师多由在读博士生担任,负责1~6位学生。
二是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可分低年级导师制和高年级导师制。前者一般针对大一、大二的新生,入校时师生双向选择或由院系分配导师,导师负责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引导学生由中学向大学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了解及熟悉专业课程结构,制定初步学习计划等,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仅在大一实行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一般是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未来的学习工作目标而选择导师指导其科研、实践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设计等,如苏州大学实行的是高年级导师制[6]。
三是精英本科生导师制。这种类型吸纳西方精英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新生不分专业,学校配以住宿学院管理、通识教育的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7]、复旦大学[8]等。其中复旦大学导师制采用导师组的全方位指导体系:包括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兼职导师等,充分利用校内及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及进行人生规划。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
通过考察近几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导师制实施的有关情况,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完成了以“管”为主向以“导”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由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般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气氛融洽、轻松,学生比较容易倾诉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助于稳定学生情绪,解决思想问题。岳麓书院的许多本科新生表示,他们入学后,因为有学术导师可以指导专业课的学习,解答疑难问题,又有生活导师带领他们愉快地熟悉校园、宿舍区周围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
第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平等对话,融洽了师生关系。导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人生目标来“因材施教”,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选修课程、课外阅读,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道德理念。正如费巩所说:“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休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为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短,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1]。学生通过导师的引导,可以尽早明确学习目的和发展目标,端正思想,抵御社会不良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岳麓书院的很多老师通过开设读书会,固定时间带领本科生读经典,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与体会,不但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了解,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各因其材,各有所成。endprint
第三,弥补了学分制的缺陷。导师通过和入校新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爱好和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充分利用学分制自由选课的优势,对学生选修的课程提出建议,让其在选课过程中加强目的性、针对性。如此,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对于帮助新入校的本科生短时间迅速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扩充等大有裨益。
四、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表现出很多优势,但鉴于各高校情况不一,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足。综合各高校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导师选拔机制不完善,师生沟通不畅
从现有一些研究者[9]的问卷调查情况及笔者的了解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学校或院系采取导师“分配制,而非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学生对分配的导师不了解或觉得个性不符,导致师生间沟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其二,绝大多数高校在低年级集中开设英语、马列、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课时较多,而专业课并不很多。加上新生刚入校,专业知识的储备太少,学生觉得与导师没有太多话题,所以极少主动联系。
其三,有些学生觉得与导师很难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见面也只是谈天说地,没有经常见面的必要。因为大部分高校本科生专业课程都是以基础类普及为主,而导师的研究领域则较深入,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很难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因而导致学生与导师的学术交流不畅。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教学与科研一肩挑,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与绩效、职称密切相关的、繁重的科研工作,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
2.导师职责不明晰,测评机制不健全
通过对比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规章制度[10][11],笔者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如下:
其一,对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多作为传统管理模式的辅助手段,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者并存。按规定,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等;而某些学校新出台的导师职责中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也包括对其人生、思想的引导。如此,导致三者之间职责相互重叠,很难区分。
其二,对导师的职责、工作目标等缺乏进一步的细化。学校规定导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2],但并未根据专业、年级的不同而制定相对细化的导师职责。
其三,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不统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不丰富。各试行高校对其定义各有不同,主要有教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个性化教学指导制度等。定位不同,相关规章制度就不同,导致各高校的测评机制也就千差万别。
除此之外,各高校制定导师待遇及考核方式时,多规定“导师工作任务计入工作量并纳入薪酬体系”[11]。然而导师的付出很难量化,一方面对学生的引导成效难以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学校均未明确规定如何量化导师的工作。因此,对导师的考核测评往往流于形式,绩效、奖励制度也就更加难以实施。
五、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关键在于明确导师应该“导什么”、“如何导”。这不但涉及到“导”的内容、方式,还涉及到如何才能保证“导”的通畅。通过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及其它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及实施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明确导师的责任与工作目标
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具体情况,区别制定导师的职责、目标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兴趣点的确立阶段,导师应更多地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或学术沙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到大三、大四,学生基本上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导师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指导:如果准备就业,就要适当地增加实习以及参与更多的社团活动,培养待人处事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对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导师则要给予更多专业方面的辅导,指定某些参考书目,定期进行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指导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等。
另外,要明确班主任、辅导员及导师之间的责任,避免职责重叠互相推脱。三者之间要及时相互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全面履行导师的职责。
2.完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来分配导师。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对于老师的品行、专业方向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应当允许他们有自主选择导师的权力。而老师也可以拥有选择学生的权力,避免出现师生互不顺眼、沟通不畅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好的测评与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的教师考核制度并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充分调动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或院系要建立规范的导师管理及测评体系:可以将导师工作量与薪酬、职称评定、绩效等结合起来;给予导师一定的活动经费等。对导师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应只看学生的论文或奖项数量,更要从学生的专业思想、人生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来评价导师的工作成效。
4.拓展本科生导师队伍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院系都要根据自身的师资结构来合理制定出导师的任职资格及聘任方式等。对于教师资源相对紧缺的院系,除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师资外,还要多方面拓展导师资源:聘请在校的博士后工作人员、博士生或硕士生来担任某一方面的导师,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即聘请博士生或硕士生担任本科生生活导师;也可以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相关专家来担任学生专业方面的导师,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更好的实践机会;也可以聘请已退休的老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都十分丰富,学生与这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endprint
参考文献
[1]费巩.试行导师制之我见[N].浙大校刊,1940-07-20.
[2]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3]浙江大学教务处.浙江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EB/OL]. http://jxgl.fimmu.com/jwc/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7.
[4]刘雨,等.北京大学加强本科教学管理的若干举措[J].中国大学教育,2005(2):44-46.
[5]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张峥.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体系[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15-16.
[7]李克安.“元培计划”与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6,4(1):5-7.
[8]乐毅.复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2):58-61;县祥,王雪.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7):54-56.
[9]黄兆君.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和有效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76-178;王俊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1):41-45.
[10]上海海事大学教务处.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法[EB/OL].http://info.shmtu.edu.cn/content/xin-xi-gong-kai-mu-lu/shang-hai-hai-shi-da-xue-dao-shi-zhi-shi-shi-ban-fa.
[11]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意见(试行)[EB/OL].http://jwc.bnu.edu.cn/gzzd/123531.html.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Types,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the Consummation Strategies
SHI Rong-chuan
Abstrac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ountries introduced the tutorial system in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th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iginal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class teaching model and counselor and teacher based management model are subject to challenge and impact. Therefore, the tutorial system is introduced into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The tutorial system basically has three kinds of types: the whole process, grade and the elite. It is not only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redit system, also changes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mode from administration to guiding through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ours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lack of tutors responsibility. Colleges can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rough the clear responsibility of tutor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measures and mutual evaluation mechanism etc.
Key words: teaching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ype;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责任编辑 李震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