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东战役:粟裕斗胆直陈战中原

2016-06-21黄瑶

党史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华野渡江粟裕

黄瑶

粟裕斗胆直陈,建议在中原打歼灭战

1947年7月以后,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和陈(毅)粟(裕)三路大军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地区纵横驰骋,完成了开创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此时在中原地区,虽然解放军在战略上和政治上已占优势,但国民党军在人数和装备上仍占优势。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困下,处境困难;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难以寻找到打大歼灭战的战机。

粟裕对如何在中原发展战略进攻进行了思考。1948年1月22日,粟裕发出了致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提出他的战略构想和相应的建议。他说:

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因此,目前江北(中原、鄂豫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这种形势,本给我们以有利而且多的运动战机会,但由于新区反动势力未完全打倒,反动武装未肃清和新区群众尚未完全发动,故使我们难以保留和及时捕捉战机。而敌人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但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区(或方向)作战。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在电报的最后,粟裕说:“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粟裕这封电报的主旨是建议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互相配合,在中原打歼灭战。毛泽东此时正在对中原战局进行筹划。此前,他电召陈毅到中共中央驻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于1月19日至21日听取了陈毅关于华东野战军情况的汇报。

毛泽东接到粟裕的电报后,逐句圈点。在送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传阅时,他特别标注:“再送毛。”毛泽东尽管反复阅读了粟裕的电报,但并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他此时正在筹划继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进一步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引向江南。27日,他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电:“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三纵在宜昌上下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电报在叙述和分析了这三个方案的渡江时间及其利弊后说:“以上三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

1月31日午时,粟裕复电,提出了渡江南进时间和路线的两个方案,同时复述了他1月22日电报的意见。他写道:“职对于中原战局的认识,除已于子养电呈外,认为我军以原有的政治优势,于反攻中又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并非优势。加以土改又为反攻中最主要政治内容,故进展较慢。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外可以三至四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如是则使敌人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我军在机动兵力的数量上,则将逐渐走向优势;同时也可因战役的胜利,取得较多的休整与提高技术的时间。如果我军能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能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

粟裕这封电报是在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渡江南进决策的前提下,提出在中原地区,由三个野战军配合寻机歼敌。电报特别指出,“除叶、王、陶外”,因为他们要准备执行渡江南进的任务。

2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战方案,并指令3月下旬出动。

2月4日,陈毅离开杨家沟东返。他带了毛泽东手书的组建东南野战军的决定,由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委。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粟裕兼任司令员及政委,叶飞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粟裕任书记,叶飞、金明任副书记。

粟裕请求推迟渡江,形同向军委立了军令状

从1948年2月下旬起,粟裕率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到濮阳整训,进行渡江准备工作。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为渡江作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针对江南地理条件进行行军、作战训练;派遣一个营到沿江地区侦察地形、敌情;调集准备随军南下的干部学习和研究新区政策;印制了供新区使用的货币东南流通券。用张震的话说,当时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渡江”了。

在准备渡江的时候,粟裕仍在继续思考渡江作战的利弊。1944年底,他曾经率新四军第一师渡江南下作战,一直到1945年10月才返回苏北,对于无后方作战的难处深有体会。他反复权衡,认为留在中原歼敌比远出江南更有利。4月16日,粟裕向4月2日来到濮阳的陈毅提出这一想法。陈毅鼓励他分别向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央军委、中央工委反映。当日,粟裕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提出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歼灭战的建议。

4月18日,刘伯承、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粟裕,认为:“从中原形势而论,粟部过江迫使敌人抽走几个师,将发生很有利的变化,于全国战局的发展亦极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同日,粟裕致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并华东局:“职对目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述。”

这封电报约3000字,共8个部分,大意是:我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得不到群众较好配合,行动不易保密,伤病员难以安置,补给困难。重装备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变成了拖累。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回忆四五年我军在天目山时不足两万人,控制纵横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桂顽之七师、四十八师,蒋不致放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五军及十一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可能留于中原。如我军南进仍未能调动这四个整编师,中原局势将成较长期的僵持局面。根据上述理由,建议刘邓、陈谢和陈粟三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至长江边)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配合正面主力作战;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以南)派出多路游击队在广大范围辗转游击。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然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电报最后说:“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的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待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裕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4月2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两同志于卯有(4月25日)至卯世(4月30日)数日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

4月25日,陈毅、粟裕从濮阳出发,昼夜兼程,于30日到达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列席了于4月30日至5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第一天就听取了粟裕的汇报。粟裕汇报了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歼灭战的方案,并详细说明提出这一方案的根据。五位书记表示同意粟裕的意见,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先集中兵力尽多地歼敌于长江以北,然后再南渡长江。

对此,粟裕在回忆录中写道:“党中央领导同志这种处处从实际情况出发,十分重视前线指挥员意见的领导作风,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5月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华东局电指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唯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中央军委有条件地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暂不渡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黄淮地区打歼灭战,形同粟裕向中央军委立了军令状。

任务明确后,朱德在陈毅、粟裕陪同下来到濮阳视察和动员。5月14日,朱德向团以上干部讲话,动员大家学习战术,用钓大鱼的方式寻机歼灭整编第五军等部,也就是说,当大鱼上钩时不要急于提竿,要在水里摆来摆去,把它弄疲劳了再扯上来。

豫东战役三部曲

奇袭开封

整编第五军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自从蒋介石发动内战以来,该军在华东和中原战场经常充当先锋的角色。它常打滑头仗,没有怎么吃过亏,因此又十分骄横。华野指战员都非常痛恨这支部队,寻歼整编第五军得到上下一致的拥护。

粟裕考虑,歼灭这支国民党的王牌军就等于砍断蒋介石伸向中原和华东战场的一只胳膊,那当然好了。但是,万一攻击受挫怎么办?他回忆说:

我反复考虑到,寻歼敌整编第五军虽具有一定的条件,但不利因素较多,主要是我军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对我不利。整编第五军是蒋介石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辖两个整编师四个旅,并指挥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其战斗素质虽不如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十一师,但装备并不差,人数也比该两师多,炮兵火力的运用和步炮协同动作较好,又经常猬集一团,不贸然行动。我如打它,蒋介石必极力救援。那时,华野在外线作战的六个主力纵队,三个远在河南的许昌、南阳、确山之间,短时间难以集中,即使把其中的第三和第八纵队调过来,再加上中野第十一纵队和华野的两广纵队,我们手中掌握的全部兵力也不足六个纵队(因当时有些部队不满员),而要歼灭整编第五军,突击集团至少需要用四至五个纵队。这样,就剩下一两个纵队担任阻援。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的情况下,用一两个纵队是难以阻止敌人大量增援的。如果我突击集团三五天内解决不了战斗,敌人援兵赶到,我军就可能陷于被动。同时,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点线在敌人控制之下,我作战地域比较狭窄,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而且战场距黄河较近,我军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基于上述考虑,我觉得在当时情况下寻歼整编第五军,并不是很有把握的。搞得不好,还会给我们自己造成不利局面。

为一旦出现不可能寻歼整编第五军的情况,粟裕准备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备用方案。后来有人问他当时为什么不上报,他的回答是:“我已经提过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意见,不能总是不同意中央的决定吧。”

为求歼整编第五军,粟裕命令配合中原野战军参加宛西战役的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于5月24日攻克许昌后东进,引诱整编第五军由定陶、成武地区南下,把这一条大鱼摆向南。同时准备将这个兵团作为打开封的奇兵。

5月30日至31日,粟裕率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等部组成的第一兵团南渡黄河,国民党当局判断解放军要攻徐州,慌忙令整编第五军北返堵击。于是,这一条大鱼又摆向北。

猜你喜欢

华野渡江粟裕
第一次开飞机
吕蒙白衣渡江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白衣渡江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粟裕谈黄桥战役
华野“大矿地会议”地名应为大荒地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