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与道家文化蕴含的人文性
2016-06-20张艳秋
张艳秋
摘 要:道家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通过《道德经》这本书,能重新品读古人智慧,彰显人文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人变得越来越浮躁,有时候太在意得失,太在意别人的态度,总想扩大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视野越来越宽阔,但我们的心胸却越来越狭窄。我们的文明越来越发达,然而我们的头脑越来越粗俗,我们需要“柔”,需要“静”,需要“为而不争”。
关键词:道家文化;道德经;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B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几个与道家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文化大家,了解他们是通过语文课。王维,田园诗人的代表,以《山居秋暝》和《桃源行》为代表,他的诗中渗透着淡然的处事态度,也是道家自然观的体现。唐朝有很多人弃官隐逸,在隐居的生活中与道、僧多有交流,他们流连山林生活,不甘于世事,放下人间的欲望与贪念,王维便是其一,这与道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沈从文和汪曾祺先生,在他们的文章中也能看到道家文化的影子。
沈从文先生的家乡在湘西,在他的笔下,人们与古朴、宁静、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描绘了顺应自然的生命状态,这就与道家的自然人生观一脉相承。道家文化中的崇尚自然、适性和谐的精神充溢在他的作品中,读他的文章是那么情真意切。他描写的江南水乡,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除自然景物外,他描写的人情世态,多与风俗俚语结合,显得真实与生动。平淡和谐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连其中的人物也带有一种自然恬淡的味道。
第一,我们应学会利他。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人应该有一种利他主义与利他精神,因为利他最终能利己。文中提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看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讲猩猩互助合作:猩猩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放了一个盘子,盘子里有两根香蕉。可是盘子有点远,猩猩够不着香蕉。盘子的两端连着绳子,只拉一头绳子会脱落。由于笼子的限制,一只猩猩就只能拉绳子的一头,放一个伙伴进来,合作拉绳子,这样盘子被拉近了,就能够着香蕉。可猩猩世界的规则是两根香蕉归那只更强壮的猩猩吃,另一个合作者没份儿。于是下一次,没份儿的合作者就不干了。而人类则偏向平分香蕉的方式,既然是合作的成果,当然要分享而不能独占,这样下次还可以合作。另一个实验是,两个杯子扣着,一个下面有香蕉,另一个下面没有。研究人员给猩猩指扣着香蕉的那个杯子,猩猩则完全不相信人类会这么无私地帮助它。结论是:猩猩懂得互助合作,但没有利他精神,也无法理解人类的利他精神,因而无法接受人类的利他式帮助。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
第二,我们应学会知足。文中提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是一种心态。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物质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我家的邻居是一对接近90岁的老夫妻,因为就一个儿子,怕儿子负担重,所以老两口现在依然自己过,收拾菜园子,劈柴,做饭,全部都自己来,自得其乐,精神头儿倍儿好。知足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当懂得知足的时候,便会经常被世界的赠与打动,有时候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其实不知不觉中已拥有很多。感谢父母将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感受到人生的神奇、世界的美丽;感谢一路走来朋友的陪伴。总之,有太多感谢,那些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以为可以天生拥有并且会一直拥有的,恰恰是我们要去感恩与知足的。
第三,我们应该拥有豁达态度。老子主张柔弱、处世不争。柔弱,是具有水一样的品质。文中提到,“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守柔曰强”(五十二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标志,是活泼和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柔弱是生的法则。老子提出的柔弱主张是针对逞强的行为,逞强者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人世间的纷争和烦恼,大都由此而生。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强国攻打弱国,天下的纷争不断,老子对此深有感触,为了消除这种争端,提出不争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不争不是遁入山林,也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为他人服务,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从而达到豁达忘我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徐 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古典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周 雅.道家思想与建筑环境营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