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坊七巷与琉球册封使

2016-06-20郭灵舢

求知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琉球

郭灵舢

摘 要:三坊七巷作为福州传统士族、文人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海洋文化背景。这里涌现出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立足本土,放眼海外,积极倡导、推进并亲自参与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交流,积极推动中国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三坊七巷;琉球;册封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A

自明洪武五年(1372)中国与琉球建立藩属关系开始,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吞并琉球为止的500多年间,中国和琉球双方往来从未中断。福州作为琉球对中国的指定港口,在中国和琉球的交往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多位琉球册封使均出自福州。这43名册封使中,属福州府籍的有4名,即谢杰、齐鲲、林鸿年和赵新。而后三位就与三坊七巷密切相关。

齐鲲,侯官人,嘉庆十三年充正使,前往琉球册封尚灏王。齐回国后与副使费锡章合著有《续琉球国志略》一书传世,可以作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册封副使周煌所撰的《琉球国志略》的续篇。在这本书的“灵迹”一篇中,齐鲲用详尽的手笔记录了册封舟供奉天后、拿公和尚书公神像作为海上保护神前往琉球的史实。直到今天,留有齐鲲出使遗迹的《诏馆碑记》依然在冲绳保存着。嘉庆十九年(1814),齐鲲以“丁外艰”(父丧)归里,因心力交瘁而成疾,“延二年余,终不治而殁于福州玉尺山房家宅”。

齐鲲在福州的住所玉尺山房,清叶敬昌《闽山记》记载:闽山“数百年来,地以人重,沦为民居,犹以‘光禄名坊,今虽山石铲削殆尽,而巨阜巍然。阜前绵亘数石,中有曲石如尺,俗又呼为玉尺山”。

曾有宋代的福州知府前来拜访玉尺山房,并留下了“光禄吟台”的题刻。1850年,学者叶敬昌邀林则徐于此放鹤,留下“鹤蹬”两字纪念。嘉庆初,何总兵勉居之,后属齐知府鲲。道光二十年归叶敬昌,同治间为李员外作梅宅,后又归文史名家郭柏苍,其子郭白阳在《竹间续话》提到这房子:“余之旧居也。”后,沈葆桢的女婿李端成了房子的主人,而李端的子嗣李宗言、李宗袆两个人喜欢作诗,于是成立了一个书社,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每月都会有4~5次的聚会。诗社成员中包括很多后来名满天下的才子。

林鸿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与另一翰林院编纂高人鉴,充正副使前往琉球册封尚育王,赠御书“弼服海隅”,并为名胜“瑞泉”题楷书。后,官至云南巡抚。林出使琉球前,曾往福州阳岐“尚书祖庙”祭祀宋抗元英烈陈文龙。现如今的大殿里还有后人仿刻的柱联。林鸿年因拒不执行剿灭太平军余部的命令而被革职。1866年,左宗棠为了方便校刊印经,在黄巷创办了正谊书局。后来书局经过请呈被改为了书院,专课十郡举贡。而后1870年,书院搬到了东街房舍,林鸿年革职返乡后锐意兴学,当了19年的“正谊书院”山长,期间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这里有琉球的学生,比如林士功,是著名的琉球爱国志士,他曾赠与林鸿年一本诗集,名曰《琉球诗录》,林鸿年非常高兴,并题书表达欢快情绪,可见林鸿年对琉球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对于我国清末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赵新,咸丰二年(1852)进士,为翰林院的编修,也是国史馆的总纂。同治元年被任命为广西乡试的副考官。同治五年和另一名编修被任命为正副使,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尚泰王,为了传播中国文明,同往的还有一些书画家、药师、乐师等技术人员,此行给琉球人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赵新出使期间,留意于琉球的民俗风情、风云典故,回来后写下著作《续琉球国志略》二卷,流传于世,成为我国历史上研究琉球的珍贵史料。

赵新故居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之黄巷。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居巷中,相传,黄巢兵过,“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时改名新美坊。赵新曾居黄巷的小黄楼。小黄楼是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在清道光年间全面修整了黄璞的旧居,与此同时还修建了西花厅小黄楼,还有旧居东侧的园林小筑“东园”,由于年代久远,目前还不能确定哪一所是赵新的故居。

对三位清代与三坊七巷密切相关的册封琉球使而言,出使琉球是其生涯中最为荣耀的一段时光,对其后来的仕途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对出使琉球及对三坊七巷做出的巨大贡献,一直为后人提及与传扬。

参考文献:

[1]吴永宁.清代册封琉球使齐鲲考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沈 璇.福州“三坊七巷”的前世今生[J].民主,2011,(3).

[3]李金明.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J].历史档案,2005,(3).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琉球
“万国津梁”琉球变身记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琉球史话五百年
琉球王国
悲愤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