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构成思维培养方式研究

2016-06-20张琼

求知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改革

张琼

摘 要:“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对初学者进行建筑知识启蒙教育的任务。如何让学生在该课程中获得良好的设计开端,构成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近几年的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构成思维的集中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构成思维;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承担对初学者进行建筑知识启蒙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技法训练,并获得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影响着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审美观和设计观。由于行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传统的训练学生建筑表现能力的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为了提高建筑教学质量,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逐步进行教学调整,把培养构成思维作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目标,试构建一个不同于传统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模式,找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构成思维对于建筑设计的意义

学生进行建筑设计,需要对建筑组成内容进行分解、抽象,而构成思维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轻松地对建筑各要素进行提炼,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推进构成思维的建立需进一步完善与推进“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解决各阶段性目标及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的衔接性问题,培养空间和环境意识,深入理解认识建筑环境本质和构成方式,掌握理性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低年级学生在接触建筑设计题目之初,往往难以下手,找不到切入点。这就反映出当面对的要求或需解决的问题过于庞杂,传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所进行的训练,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了。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反观我们的教学过程,其原因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许多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也有安排构成练习,只是在内容上更多地照搬工艺美术教育中的“三大构成”,再加上一些“空间限定”之类的内容,作业更是一些脱离建筑背景的条件下进行的技术性训练及一些形式上的表现,如平面构成的重复与对比、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等。此类教学对“构成”缺乏更深入的探究与理解,停留在抽象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忽视了工艺美术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差异之处,也忽视了构成教育与建筑设计及设计思维方式上的互通关系。[1]

(2)教学目标不明晰。很多教师并未对构成思维产生足够的重视,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在建筑教学中所进行的构成训练,也只是作为一种加强设计表现手法的训练,没有把提高学生从整体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构成思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纯构成的练习,难以对它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产生思考。

(3)教学的地位不明确。构成系列训练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仅仅占用很少课时,一些院校甚至只是作为课外作业,这暴露出院校对构成系列课程在建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因而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能对构成系列课程产生足够的重视。另外,低年级的公共课较多,基础课在这样的局面下只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思维体系,导致到高年级做方案时却不知道如何将前期学习的基本构成技巧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学习难以深入,更经不起推敲。

(4)缺乏成果评定的反馈机制。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一般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打分完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不到教师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与反馈,整个设计与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或长处无从确定,一些学生甚至会将错误和误解之处照搬到以后的设计中,设计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多元综合的教改模式

(1)量身定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构成系列课程。首先,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大构成系列课程的比重,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为主导,同时加入“空间”构成训练。整个训练把重点放在空间形体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及其平面、立面和剖面的图纸表达,这样的训练目标和建筑设计和表达是一致的,所以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其次,把建筑构成分析作为构成系列课程的重要内容,将抽象的形态构成训练与空间、行为及环境艺术分析结合起来,分别从平面、立面及空间三个方面对应建筑实例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构建,使学生强化构成思维,加深对建筑与构成之间紧密关系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利用构成知识进行空间形体塑造的能力,培养理性的设计意识与创造思维观念。

(2)加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基于建筑学的构成系列课程要以建筑造型为重点。平面构成训练作为基础教学,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平面图形多方式的组合,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训练是平面构成的延伸,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进一步巩固形式美法则。空间是建筑最为根本的要素,因此基于建筑学的空间构成是以类似建筑的空间形态为训练对象,训练重点不是放在具象空间实体的创造,而是对建筑所固有的一些特性的把握,同时结合人的体验和尺度,强化学生各类空间的认识和感受。整个训练过程使构成系列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构成思维贯穿始终。

(3)运用形式法则,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构成形式美法则的理论相对抽象,初学者难以把抽象概念与实际设计相联系,更不知道如何去结合和运用。在课程讲解中把基本理论引入相关设计实例,活学活用构成的基础知识;从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设计作品,将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图形等元素分解为构成元素,带动学生认识构成在设计中的作用;在作业练习中融入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有利于构成理论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素养。[2]

(4)成果评定反馈机制的建立。学生的作业成果需要得到评价才能形成最终的思维模式,所以,构成系列课程的每一个作业都应该单独构建成果反馈机制,而教师在评价作业时,不能只关注工艺技术水平,不能只看作业的最后效果,还应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创作过程,部分作业虽不是很完美,但因为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应该对学生予以鼓励。

分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内心自我“领悟”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思想自主碰撞出创意的火花,拓宽创作思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互评能让学生看到其他人的长处,结合自身的作业,形成更加全面的思维模式。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其他老师参与到评图环节中,通过互相观摩,不同角度、不同见解的交流与探讨,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有针对性、专门化地进行构成思维的训练,确实有利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将各种构成方式运用到建筑分析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更精准地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构成思维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希望在以后更多的课程中以此为向导,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蒋学志,胡颖荭.以构成思维为核心的建筑形态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3).

[2]李林平.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4,(19).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