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例心理咨询个案浅谈死亡焦虑及其两种基本心理防御机制

2016-06-20赵晨晨

求知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

赵晨晨

摘 要: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我们身心的发展,尽管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待死亡的态度会改变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本文通过结合一例心理咨询个案,简介了死亡焦虑的含义,人们面对死亡焦虑的两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死亡焦虑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咨询;死亡焦虑;心理防御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案例简述

(1)来访者一般情况:男,18岁, 大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和父母基本没有交流。

(2)一般印象:体貌与年龄相符,衣着整齐,初次来访时显得较为紧张,话语不多,比较被动。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逐渐放松,话语变多,主动讲述自己的想法、梦境及现实生活。

(3)精神状态:情绪平和,没有过于激动的时候,情感比较淡漠;思维较为清晰,有时语速比较慢。

(4)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正常,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差,没兴趣与周围的人来往。

(5)来访者主诉:初次来访时主诉自己觉得很空虚,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害怕荒度人生。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及信任的加深,笔者了解到,来访者从初中开始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了一个无脸人,无脸人是自己的理想体,并且非常完美,也是自己的上级,自己的绝大多数行动都听命于无脸人。来访者还认为他虽然拥有人类的身体,但在精神上却是异类,和地球上所有人类都不是一个物种,他更高级,且只有他一个。因为有无脸人的陪伴,他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条路上才不感到孤独。

这个个案的特殊性在于它涉及了存在主义的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和责任、孤独、无意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从这个案例当中折射出的死亡焦虑及其两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死亡焦虑

自古以来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意识到死亡、消逝这一事实终将到来后会产生恐惧、纠结、不解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进而导致出现死亡焦虑。

在以上个案中,来访者曾多次描述他的梦境,这些梦境鲜活地反映了来访者的死亡焦虑。来访者梦到自己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婴儿,当他注视着这个婴儿的时候,婴儿的皮肤像老化的橡皮一样裂开,最终化成粉末,消散得无影无踪。还有一次,来访者说他在梦中吃了一个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因为他知道吃了艾滋病病人会被传染致死,可是如果不吃,他会因饥饿死得更快。

三、面对死亡焦虑的两种基本心理防御机制

为了应对这些死亡焦虑,我们建立起防御机制以避免对死亡的觉察,这些防御机制以否认为基础(诸如压抑、潜抑、置换、宗教信仰等)塑造人格结构,如果防御机制无效,就会导致我们看到临床症状。根据存在主义治疗流派的观点,人类面对死亡的基本心理防御机制分别是以下两种。

(1)独特性。我们都知道,在基本的存在边界内,我们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相信必死的法则只适用于别人,绝不适用于我们自己。在此个案中,来访者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神奇的角色,这个神奇的角色可以让他超越自然规律,超越平凡,可以让人否认自身的生物属性——命中注定必将死亡的属性。

(2)终极拯救者。人类的信念中存在着一个全能的解救者:永远关注着、热爱着、保护着我们的力量或物质。有些人是在超自然生命中找到拯救者,如各种宗教中存在着不同的神;有些人则是在现实环境中找到一个领导者或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数千年来,人们以这种方式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在此个案中,来访者的终极拯救者就是他创造出来的非常完美、可以指引他的无脸人。来访者报告的一个梦境也显示出他对终极拯救者的寻找:来访者上楼时看到有个人下楼,来访者清楚地知道对方就是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但是一直看不清他的脸。

四、死亡焦虑的意义

对于死亡焦虑,治疗的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了解对死亡的觉察和恐惧。死亡帮助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理动力的架构,它是解释的基础,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经验。

参考文献:

[1] 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郑晓江.论死亡焦虑及其消解方式[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1,32(2):11-18.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
如何与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如何促进网络心理咨询效果?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黑点
如果努力暂时看不到结果
多找几个名字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