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血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6-06-20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西安710021房欣娟

陕西医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化酶烯醇脐血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西安710021) 李 菲 房欣娟 刘 宾



脐血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西安710021)李菲房欣娟△刘宾▲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脐血及静脉血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测定,评估脐血中NSE含量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在胎儿娩出未断脐及生后4 h,分别采取22例有胎儿宫内窘迫表现剖宫产新生儿(观察组)及22例正常剖宫产新生儿(对照组)的脐血及静脉血2 ml,测定脐血及静脉血中NSE含量。对两组新生儿进行NBNA评分并评估其与血中NSE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脐血与静脉血中NSE含量基本一致,静脉血中NSE含量明显增高的新生儿,其脐血中NSE含量同样明显增高,且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对于脐血中NSE含量明显增高的新生儿,可以考虑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的发生率。

主题词胎儿窘迫脐静脉新生儿筛查@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胎儿在子宫内或分娩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部神经系统损伤,是导致婴幼儿脑瘫的最主要因素。HIE轻者以及经过及时干预和功能康复者,可不留明显后遗症。而严重者可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常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一种大量存在于脑组织的酸性可溶性蛋白质,是早期判断脑部神经元损伤的灵敏指标[1-2]。在发生脑损伤时,神经细胞广泛崩解、破坏,该酶可大量进入脑脊液及血液中。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其在血清中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的程度[3]。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通过对有明显宫内窘迫征象的剖宫产新生儿脐血及静脉血中NSE含量的测定,观察两者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评估脐血中NSE含量与HIE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出生的剖宫产新生儿22例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22例娩出前均有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胎龄35.23±2.43周,出生时体重3.02±1.18kg。娩出后断脐带前(1 min)Apgar评分2~6分,其中重度窒息18例(2分6例,3分12例);轻度窒息4例(5分3例, 6分1例)。另选同期22例正常剖宫产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胎龄35.78±2.59周,出生时体重3.13±1.26 kg。娩出后断脐带前(1 min)Apgar评分9~10分。两组研究对象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及分娩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两组新生儿出生未断脐带及生后4 h分别取2 ml脐静脉及股静脉血置于无抗凝干燥管中静置30 min,标本于1 h内3000 r/min离心l0 min,分离血清后置于在-70℃度冰箱保存待检。

3检测项目①血清NSE测定:采用美国RB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两组中脐血与静脉血NSE水平。②NBNA评分测定:分别于生后3 d、14 d、28 d采用中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检查方法,由同一专业培训的医师对两组新生儿行NBNA评分测试。单项评分3个分度(0、1、2),满分为40分。③釆用直线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液中NSE浓度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1两组脐血及静脉血NSE含量比较见表1。①观察组脐血与静脉血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②观察组脐血NSE含量高于对照组脐血NSE含量(P<0.05);③观察组静脉血NSE含量高于对照组静脉血NSE含量(P<0.05) 。

表1 两组脐血及静脉血NSE含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两组NBNA评分比较见表2。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新生儿NBNA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脐血NSE含量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①对照组:脐血及静脉血中NSE含量与NBN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②观察组:脐血NSE含量119.28±39.51μmol/L (r=-0.421,P=0.000)、静脉血NSE含量123.45±41.47μmol/L(r=-0.403,P=0.000)与NBNA评分均成负相关。这一结果提示:脐血NSE水平越高, NBNA评分便越低,患儿的脑损伤程度便越明显,预后越差。

讨论

HIE患儿轻症者预后良好,重症患儿早期不良预后是新生儿死亡,远期不良预后多为脑神经损害所产生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最常见的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痉挛性瘫痪、癫痫、耳聋、视力障碍等。在存活的HIE患儿中,缺氧缺血越重,脑病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者,发生后遗症的几率越高,且后遗症症状越严重。HIE病因中新生儿产前窒息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怀疑产前在宫内有出现缺血缺氧及脑损伤可能的新生儿要进行有计划的早期干预和治疗。而尽早的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以为早期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正常存在于神经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组织中的一种蛋白质,其在周围神经元、内分泌腺、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内都含有。正常状态下,它在体液中含量极少,在脑组织中含量最多,占脑内全部可溶性蛋白的1.5%~3.0%[4]。 生理状态下NSE的水平与神经元的分化和活跃程度呈正相关,通常情况下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当脑损伤时由于神经细胞大量崩解、破坏,该酶进入脑脊液和血液中。有研究表明当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颅内出血时,脑脊液及血液中的NSE浓度明显升高[5],而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程度[6-7]。

本临床观察中,我们通过对产前有宫内窘迫的新生儿,脐血及静脉血中NSE含量的测定以及后续NBNA评分的测定。发现脐血中NSE含量与静脉血中含量基本一致,且均与患儿NBNA评分成负相关。即脐血中NSE含量越高, NBNA评分越低,患儿的脑损伤越明显,预后越差。

相对于胎儿娩出后静脉血检测,脐血内NSE含量测定同样可以精确且更早期的反映出胎儿在宫内已经出现的脑部神经元受损的程度。因此,对怀疑有宫内窘迫的新生儿,我们可以考虑在胎儿娩出时即进行脐血中NSE含量的测定。对脐血中NSE明显增高的患儿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从而可能减少和降低由于胎儿宫内缺氧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Michetti F,Corvino V,Geloso MC,etal.The S100B protein in biological fluids: more than a lifelong biomarker of brain distress[J].Eurochem,2012,120(5):644-659.

[2]蔡娜莉,付亚林.足月HIE新生儿血清BMP和 NSE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2,52(13):91-92.

[3]王红斌,智华,朱庆华,等.脑外伤患者血浆NSE,ET-1的检测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215-1218.

[4]徐嘉昌,徐立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2011,26(12):799-801

[5]Mondello S,Muller U,Jeromin A,etal.Blood-based diagnositic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J].Expert Rev Mol Diagn,2011,11(1):65-78.

[6]Mukhtarova SN. Significance of neurospecific enolase determination in estima tion of severity of hypoxic-ischemic injury of newborn brain [J].Georgian Med News,2010,18:49-54.

[7]Honda M, Tsuruta R,Kaneko T,etal. Serum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s a highly specific biomarker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humans compared with S-100B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J]. Trauma,2010,69(1):104-109.

(收稿:2015-10-30)

通讯作者:▲西安市中心医院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6.038

*西安医学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412)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化酶烯醇脐血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气相色谱法分析甾烯醇
脐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早产儿脑损伤程度及后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研究
烯醇化酶在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两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猪同期分娩的研究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脐血IgE及母血IgE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白细胞介素-6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作用
寄生虫烯醇化酶的研究进展
脐血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