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写意中国画对调节学生负性情绪的探究
2016-06-20杨宛青
杨宛青
摘 要:采用小写意中国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对受负性情绪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了绘画干预。在学习国画的审美活动中,学生负性心理能量外投,注意力由内向外逐步转向客观现实,提高了表达、审美和动手能力,人际关系改善,增加了自尊和自信心,缓解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小写意中国画对调节学生负性情绪效果明显。
关键词:小写意国画;大学生;负性情绪;绘画治疗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28-2
0 引言
随着当今人们学习、工作、就业压力增大,一些人出现了长期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给生活和事业带来了困难。若不加以调节干预,任其发展, 不仅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还易发展成精神疾病。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自身的发展与幸福,也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未来,所以要对负性情绪进行调节,使其回复常态。笔者采用小写意中国绘画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进行调节和干预。
1 小写意中国画基本理论
人们常用绘画这种天然工具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愿望。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色颜料在绢、帛或宣纸上作画,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根据绘画题材不同把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画;据制作技巧、笔法不同,又分为工笔、写意画、兼工带写三大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政治、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的认识。写意画重视心灵感受、笔随意走,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不看重线条,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写意画又分为大写意画(倾向于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笔法更加精炼,笔势粗犷豪迈,气势十足)和小写意画(倾向于用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相对大写意来说较拘谨些,注重细节把握,细腻而不失意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名家名作,画家有:唐寅、沈周、张宏、徐渭等。
2 绘画治疗及其理论基础
绘画治疗是指借助绘画及进行自由表现的创作,使绘画者在这过程中将潜意识内被压抑的情感与冲突显现出来,并获得抒发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效果,它属于艺术治疗。绘画是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中介物,该疗法重点不是绘画技能及审美性如何,着重点是绘画过程。绘画治疗有其生理机制和理论基础。
2.1 大脑偏侧理论
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的脑裂实验证明,人的语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由左大脑半球控制,而情绪、无意识信息和艺术能力由右大脑半球掌控,即控制绘画艺术能力和情绪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同侧。经研究发现绘画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情绪障碍。
2.2 投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还有少部分前意识。绘画最适宜表达心灵,可以把潜意识中一些不易被察觉的信息以象征性或具体方式投射在其图画中。
3 研究设计、方法和实验对象
3.1 实验对象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我校2013级至2015级自感有持续(定为3个月以上)负性情绪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现状调查,确认22名有紧张、焦虑、强迫、压抑、自卑等情绪表现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他们没达到精神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属亚健康。
3.2 研究设计和方法
采用团体绘画辅导法,介绍小写意荷花中国绘画理论和历代名作;实地写生法是带学生到当地百亩荷花区观察、写生。要求学生每天进行绘画练习。时间持续4个月,其中团体绘画辅导12次、实地写生7次,1次/周,2小时/次。治疗前后对学生情绪现状各调查一次 ,比较治疗前后学生情绪、态度行为变化情况。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个月,学习小写意中国绘画理论和历代名作欣赏,观察荷花结构、生长形态,写生,进行荷花白描练习,学生之间、师生间互相熟悉并建立良好互信的人际关系;第二阶段共2个月,了解国画颜料及配色、用笔方法,临摹与写生;第三阶段1个月,进行自由绘画创作。
结果显示,经过小写意中国绘画的学习训练,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调节效果显著。原因是在团体绘画实践中,学生在作为治疗师和美术师双重身份的老师的指导下:
①学会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评和讨论画作,提高了社交技能和表达力;
②野外写生,观察荷花生长形态和环境,在审美过程中把心理能量外投,投向大自然,其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和治疗;
③进行绘画练习,表达了内心的愿望、想法,不良情绪得到抒发、宣泄;
④小写意国画的自由创作实践,提供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成长的机会。透过绘画创作和欣赏的审美过程,个体可以获得身心缓和的空间,降低其情绪情感上的冲突和困扰,升华了个人情感;
⑤传统中国画非焦点透视,不强调物体在自然界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是否相似,而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因而更适于心里表达和心理调节。总之,通过学习中国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更加积极,积极心理能量得到调动。但仍有少数学生调节效果不明显,需再就医确诊和治疗。
4 结语
绘画是人们心灵表达的最适宜方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生活状态的记录,体现了画者的价值观、理想、意愿和情感,是一种人类心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绘画治疗能发展象征性语言,触及人所不知的心灵感受,并创造性地将它们整合到人格里,直至发生治疗性的变化。可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发展与认知功能改善。把小写意中国绘画应用于心理调节治疗是本研究的创新点。它作为非药物治疗法,能克服药物的副作用。把国粹之一的中国画艺术引入高校,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把它应用于学生的心理调节,能促使其心理因素健全、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27).
[2] 周丽.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6(S1).
[3] 汤万杰.绘画审美治疗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