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算理 指导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2016-06-19◇汪涛陈云
◇汪 涛 陈 云
紧扣算理 指导计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汪 涛 陈 云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计算能力强的重要标志是对计算过程的深刻理解。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主要依据是乘法分配律。以教材情境给出的题目为例:14×12=14×(10+2)=14×10+14×2=(10+4)×12=10×12+4×12=10×10+10×4+10×2+4×2。这一计算过程的实质是乘法分配律复合运用的过程,教材通过点子图进行了详细的分解。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点子图,确立“以算理指导计算”的整体教学思路,努力做到四个“顺应”,优化教学过程,落实“会学”目标。
一、顺应认知的“同化”规律
“同化”是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方式之一。顺利实现“两位数乘两位数”对知识的“同化”,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通过口算、笔算回顾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回顾上一课时运用的点子图和方格图得出的计算方法等,有目的地提取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同化”铺平道路。
二、顺应儿童的“好胜”心理
教学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教师“引导”地教,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如在进行相关的复习、铺垫后,可直接抛出问题:“你能用竖式计算14×12吗?”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当学生结合一位数乘法直接得出下面算法时(如下图),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上节课所用的点子图,想到这个计算过程是14×10+14×2或10×12+4×12,并鼓励学生想办法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以修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得到正确的竖式书写过程。
这样,学生就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自主进行算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迁移、分析、综合能力。
三、顺应思维的“概括”过程
概括水平是衡量思维能力的标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思考的内容很多,我们认为直指知识内涵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个。
1.求14×12的积要分哪几步计算?
2.每一步分别算什么?
3.为什么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思考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把“拆分求积”的分步过程上升到综合竖式计算。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依托具体的情境和学生分步解答的思维原型,以乘法分配律为指导,结合点子图、方格图,展示思维的概括过程,揭示竖式由“分”到“合”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四、顺应教材的“逻辑”顺序
学生初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往往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漏乘某一位;或把积的位置写错;或把某一位相乘算成相加……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北师大版教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强化对计算过程的理解。如“练一练”的第1题再次结合点子图让学生说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如下图)。
2.手、脑、口并用,强化对计算过程的理解。如“算一算”中要求和同伴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结合有趣的青蛙跳,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与竖式计算过程的联系。如“练一练”第3题(如下图)。
设计过程
一、温故——孕伏算理
1.口算:30×6 20×18 7×50 15×40
2.用竖式计算:26×7 143×6
3.出示“队列表演(一)”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借助点子图和方格图算出结果的。
4.提问:你能用竖式计算14×12吗?
二、发散——探究算理
1.尝试。结合一位数的乘法,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14×12。
2.反馈。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发散。提问:你认为应怎样列竖式?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都是一步就能算出结果的,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呢?需要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深究——理解算理
1.启思:结合点子图,说一说如何把“拆分求积”的思考过程转化为竖式计算。
2.导读:①从点子图看,我们是分几步计算14×12的积的?②每一步分别算的是什么?③用“先算、再算、然后算”的模式说一说计算过程。
3.观察:竖式计算与点子图有什么联系?你愿意用哪种方法计算?说说自己的想法。
4.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一位数乘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5.思考:在口算 10乘 14时,我们是怎么算的?“0”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
6.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和过程。
四、变练——消化算理
1.补充完成下面的计算过程。
2.学校买了31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2元。根据下面的竖式在括号里填数。
3.反馈练习:完成课本上“练一练”中的习题。(略)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县教研室,怀宁县振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