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 领悟教材 提高效率
——“分数乘法(二)”教学思考

2016-06-19方永进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平均分卡片算式

◇方永进

读懂学生 领悟教材 提高效率
——“分数乘法(二)”教学思考

◇方永进

“分数乘法(二)”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习分数乘整数,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这一意义呢?是告知?是迁移?抑或还有其他途径与方法?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发现问题: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

当时,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统计了学生完成题目的情况,见下表。

答案1 1 7a a×1 7a1 70.7a 1 a 1 7 a 7÷a a÷1 7人数4 111 2 2 1 28

发现错误率很高,于是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到平均分应该用除法时,很多同学也都附和。我很惊讶,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想到用除法呢?

本以为这道题很简单,学生自然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决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本题中。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错误率很高,用除法解决的有29人(72.5%)。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想

为什么学生会有“平均分用除法”的想法呢?

1.读懂教材。

首先,学生看到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主要是受整数除法意义的影响。整数除法学习是从二年级上册开始的,借助平均分物的活动,直观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自然产生了“平均分用除法”的习惯性思维。

其次,学习分数也是从平均分开始的,学生看到分数也就自然想到了平均分。

再次,在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依然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如,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块?

2.读懂学生。

三、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明白这个理

如何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要用乘法而不用除法”的道理呢?

(一)基于问题1设计“卡片”。

根据教材上问题1设计“卡片”(如下图),在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基于“卡片”开展教学。

1.图形。

问题引领:说说“卡片”上的图1和图2这两幅图的意思。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它们分别表示后面的哪个数学信息?“卡片”上的图1与信息2能相连吗?

(2)图2,可以表示把6块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3块,根据分数的意义可以用算式6÷2表示。它可以和信息2相连,表示6块饼的是多少块。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图形帮助学生理解6的的第一层含义。这里只要用语言描述图意即可,6的的算式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书写,正确的书写将在下一环节中教学。

(3)图1,还可以表示把6块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6块饼的。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想不到,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追问:图1与信息2能相连吗?

2.信息。

问题引领:能根据信息列出算式吗?它们分别能用上面的哪个图来表示?

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将学生想到的算式都板书在黑板上。由信息1想到的算式可能有6÷2,6÷2×1,6×;由信息2想到的算式可能有

3.大问题。

问题引领:结合图和信息,看看算式间有什么联系。

信息1是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列的。学生可能的想法:有相加,用乘法或6×;计算时,将6和2约分,就是将6平均分成2份,再把得到的3与1相乘表示取1份是3块饼。

至此,三个孤立的算式,通过图形建立了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整数乘分数的两种意义,还能很好地理解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对教材上问题1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问题2的教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先画图理解题意,再列式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龙游县模环乡兰塘小学)

猜你喜欢

平均分卡片算式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张卡片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平均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