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观察
2016-06-19汤松柏
汤松柏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观察
汤松柏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0例。乙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甲组在乙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心电图的优良率。结果 甲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心电图的优良率明显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心电图情况也趋于正常,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冠心病;心绞痛;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钠;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心绞痛是其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心绞痛的患者发病往往比较急,若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医治,常常会出现心肌梗死。据调查显示: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能很好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心电图情况稳定[1]。为此,对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0例。甲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8±19.9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5.78)年。乙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6±18.65)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7±5.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乙组给予患者口服辛伐他汀片(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83839,规格10 mg),20 mg/次,1次/晚。
甲组乙组基础上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辛伐他汀的用法及剂量同乙组,给予患者静滴低分子肝素钠(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制药厂,注册证号H20140280,规格0.4 mL),5000 U/次,1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及心电图优良率。疗效的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绞痛发作量减少80%以上。有效:偶尔出现轻微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量减少到了50%~8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心电图优良率的评定标准:优秀:静息下心电图恢复正常。良好:静息下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无效:静息下ST段心电图加深。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
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优良率对比
甲组治疗后心电图优良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优良率对比(n)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增加,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多。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全国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是机体冠状动脉发生了功能或者器质性的改变,导致血流供应及心肌氧的需求无法维持有效平衡[2]。
低分子肝素钠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抗凝药物,它可以有效地抑制Xa因子活性,减少与血小板的结合量,最终达到抗凝、抗血栓的效果。据研究,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有效提高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丝分裂活性,对冠状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最终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状态,缩小心肌缺血面积的作用[3]。
上述研究表明:甲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乙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的优良率90%明显高于乙组的70%。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颇为显著,患者心电图情况稳定,应当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1] 明付刚.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1):152-153.
[2] 周旭萍,张志强,何荣海.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5):140-141.
[3] 张吉敏,曲爱民.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8):30-32.
本文编辑:刘欣悦
R541.4
B
ISSN.2095-6681.2016.2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