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从垃圾分类起步
2016-06-18
5月14日中午,在金东区一处十村联建的阳光堆肥房,倪群英正对刚刚送来的生活垃圾进行最后分拣。倪群英是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的垃圾分拣员。她告诉记者:以前,村民边走路边吃甘蔗边吐渣,家庭主妇将厨余垃圾随手倒在家门前、树丛中,村子里东一处西一处,到处是垃圾堆。
改变,从垃圾分类开始
改变,发生在2014年4月以后。
每家村民门口摆上了两色的垃圾桶。绿色放可腐烂垃圾,黄色或灰色为不可腐烂垃圾。金东区以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始了。这一行动到今天,已经持续两年多。
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有的村民习惯成自然,不分可腐烂、不可腐烂,杂七杂八集中在一起,让垃圾站自己分。这让作为垃圾分拣员的倪群英压力很大,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2点,要花好几个小时对各村送来的垃圾进行仔细分拣。
两年过去了,倪群英的压力明显减少。她说,现在每天送来的垃圾中,第一次分类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剩下不足20%只是一些特别细小的东西,二次分拣的工作量已经很少了。
倪群英与数百名农村垃圾分拣员一起,见证了金东农村垃圾分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全历程。
舍得为农村环境整治花钱
金华金东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以盆景苗木、蔬菜种植为主,发展以“农”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多年来,农村生活垃圾日积月累,成为美丽乡村娇容上明显的污秽,脏乱差让村民满腹怨气,让城里人避而远之。
改变垃圾“围村”状况,还干净整洁的乡村面貌,是村民的呼声,也是党委政府的职责。在落实浙江“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的基础上,金东区结合本区实际,把以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建设“美丽金东”的三大抓手之一。
金东区在整治农村环境上舍得花钱。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说: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花钱治理农村垃圾这种“小事”吃力不讨好,不如修条马路、盖个大楼,是“显绩”,好看。但金东区委认为,美丽中国不能缺少美丽乡村,必须补上美丽乡村这个短板。农民也喜欢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也希望乡村和城里一样,街道干净、花红草绿。几年来,区里每年都将乡村环境治理纳入财政硬预算,农村人均年环境整治费用达84元,每年的投入都在2500万元以上,加上各乡(镇)村的投入,全区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花了不少钱。
党员干部领头村民群众争先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金东区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示范,引领全体村民自觉参加美丽家园建设。各村党员干部带头捐钱、捐物、捐劳,在村里建设或领养示范性花圃、草坪、盆景。有党员和干部带头,许多村民也站出来参与,有的捐出房前屋后空地建花坛,有的主动认领养护村里花园草坪等等,过去那种“干部干群众看”的情况,变成了“党员干部领头群众争先恐后抢着干”,乡村环境整治成了全体村民的义务。岭下镇河口村支部书记朱林生,主动出资为全村村民每家门口布置了一个用旧罐子做成的小花坛,这种花坛设计精巧,变废为宝,花坛美化了村民的家,也拉近了干部群众的心。像河口村书记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金东已不是啥新闻,每个村每月都有。
金东区委副书记、区长施美红说,抓住家庭主妇,是顺利落实农村垃圾分类的关键。妇女承担了农村家庭主要的家务劳动,也是家庭生活垃圾的直接处置人。提高家庭主妇的认识,才能提高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率,家庭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解决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成功了一大半。另外,他们还在中小学大力宣讲环境整治,鼓励学生回家当好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的义务宣讲员、督察员。在村民的生活、工作中形成了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
在环境综合整治中,金东区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创造性地推出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激励机制。在金东各乡村显著位置,人们都能看到一面“美丽家庭笑脸墙”,墙面以“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园”为主题,展示了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的优秀家庭代表的笑脸。金东区委副书记陈峰齐告诉记者,笑脸墙是荣誉墙,是村里的稀缺资源,每年评选一次,不搞家家有份,人人都能上。没有村民公认,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是没有资格上的。让上了笑脸墙的家庭有荣誉感、自豪感,没有上墙的家庭有标杆、有目标,以此激励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金东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也找到了抓手。他们利用“垃圾分类,环境整治”行动中群众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及时抓好农村党建和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战斗力。曹宅镇东前路村过去“软弱涣散”、矛盾突出,没人想干村干部。区里派去的“第一书记”马超,从环境整治入手,党员和村干部用行动说话,在村民面前“做出了样子”,以行动化解矛盾,群众主动将屋前房后空地让出来,让村里修了小花坛,把过去腌咸菜的坛坛罐罐利用起来,做成了盆景,放置在家家户户门前。村里的巷子一下子亮了起来,村支部的号召力也大大增强。村里有几座化粪池,一直是邻里纠纷的导火索,村民看到了环境整治的好处,许多事想通了,气儿也顺了,一些工作不做也通,有的工作一做就通,化粪池矛盾也化解了。
发展生态产业,让环境成为吸引力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金东开辟了发展环境经济的新境界。在区委区政府统筹指导下,金东各村“两委”抓住环境整治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环保经济,把环境整治成果转化经济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开发传统古村游、乡村特色游,举办绿道骑行活动,让环保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金东琐园村,历400多年沧桑,这里不仅有保存良好的明清以来古建筑——严氏十八堂,还有璀璨的民俗文化。打年糕、磨豆腐、编草鞋、迎龙灯、听道情、铜钱八卦制作手艺等等,堪称浙中农村民俗及古村活化石。
2014年琐园村开始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工作,仅过了一年时间,村庄环境就面貌一新。2015年6月,琐园村迎来了来自14个国家的国际学生。琐园村父老乡亲云集严氏宗祠,欢迎各国学生入住村民家中,零距离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瑞士的菲利普对村里的巷道文化着了迷。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车头前架着运动相机,穿梭在巷弄中,拍呀问呀的。这些来自异国的学生,让琐园古村落的价值瞬间得到升华,古村旅游正成为琐园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支柱。
坡阳街位于岭下镇岭五村,因坡阳岭得名,全长400余米(现存老街250米),路面以青石板和仿古砖铺设,古时是北上婺州、严州(今建德市),南下温州、处州(今丽水市)的必经之路。岭五村正将一些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引入古街,恢复同泰、同和、豫康、叶乾元等著名商号,让优雅哀婉的婺剧进入茶馆.......
人到坡阳街,但见老街两边明清风格的徽派民居,白墙黛瓦,马头翘角,鳞次栉比,写满历史沧桑。行走其中,仿佛穿越在明清时代的街巷,在思古幽情中,和数百人一起,坐在长街上品尝独具特色的长街“板凳宴”、“豆腐宴”,人将融化在博大精深的民族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之中。
金东丰富的“非遗”项目遗存,如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等,在美丽金东正成为黏性独特的资源,吸引着八方来宾。
美丽乡村建设样板
据金东区委提供的资料,到2016年5月,金东区459个行政村已经开展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有效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达到82.7%,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2016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等一行9人组成的专家组,专题考察了金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看到金东干净如北京长安街一样的农村环境,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们震撼了,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许多城市都视为小事难事,难以有效推行的垃圾分类,在金东农村做得那么到位?真的还是盆景?是个别村庄还是全域覆盖?
走村串巷,明察暗访,让专家组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以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的金东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实是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金东区以有效的机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凝聚起全体村民的共识,补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农村短板。杨宜勇表示:“金东在环境整治方面取得的成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常纪文认为,金东农村垃圾分类及相关做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地区的独特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生态好了之后,金东区及时发展以旅游为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形成了良性循环,具有可持续性。
对取得的成绩,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说,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是农村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我们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美丽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幸福指数,只要真抓实干,一定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宽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