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挤占别人的自我空间
2016-06-18禹正平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0期
禹正平
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自我空间,不希望被别人侵犯或占用,就像自家的房门一样,不愿意别人任意闯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里,当只有一个读者时,威廉姆斯就试着坐在这位读者旁边,测试这个人如何反应。实验整整进行了100人次,结果证明当阅览室只有一位读者时,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威廉姆斯坐在他们边上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大多数人会默默地走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威廉姆斯据此得出结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空间,这个空间跟人们的年龄、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联系不大,如果被侵犯了,就会感到压抑、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这个“自我空间”随身体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心理需求的最小空间范围,这个“自我空间”的大小,受到人的密集度、个人特点、文化程度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
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里,我们经常看到即便有一两个空位,车上的人也宁愿站着,因为座位间紧凑狭窄的空间,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到被挤占的难堪。随着试验的深入,威廉姆斯进一步得出,这种挤占不单指距离上的,还包括视觉、嗅觉和听觉上的。
有人裸着上身,露出一身肥肉,大摇大摆地在公共场所行走;有人身上散发出这样那样难闻的气味;有人深更半夜开车回小区高声摁喇叭……这些“侵犯”别人“自我空间”的言行举止,无疑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很反感,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
如何做到自我空间不被别人挤占,除了全社会加大公共道德和社会礼仪方面的宣传教育外,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守公德,在公共场所进行角色换位的思考,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交氛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