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2016-06-18张莉
张莉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所接触的知识上,而且体现在语文作为一门工具的使用上面。因此如何灵活使用“工具”是教师需要教授给学生的。因此“导读思练写”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具备了在实践层面上的现实意义。同时传统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水平,本文就“导读思练习写”的模式进行构建与应用进行探讨和探究。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构建 应用
高中语文相比较初中小学语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具体的规范,它不仅仅体现在字词的辨识、文本大意的掌握上面,它还培训了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导读思练写”的教学模式遵循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套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优化,从而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学生在接触语文时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水平。因此对“导读思练写”模式的贯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导读思练写”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以便理解此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传统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弊端
不得不说,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大特点,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前提下,“导读思练写”无疑是适合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注重对知识进行整理分析。例如,在学生进行举例的时候,让学生说出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役,多数学生只能说出赤壁之战,以多胜少的战役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从最早的牧野之战到近现代中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三大战役,无一不是以多胜少的著名战役,但是为何学生回答的内容如此单一呢?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意总结和知识体系的归纳,从而只是提炼出记忆最深刻的几次战役,而忘记从时间轴上进行筛选和甄别。
此外,语文课堂上缺少朗读。朗读习惯是在进行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印象也可以帮助梳理已经学到的知识脉络,总结出层次和里表外貌,从而让所掌握的知识变得有效而真实可靠。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大部分是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会慢慢失去新鲜感,甚至对语文课产生了乏味无感的感受。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创新的教学既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让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产生滞后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在进行“导读思练写”模式中所需要考虑的。
2.“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在学习《山中避雨》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发挥学生对“避雨”的联想,每个人几乎都有避雨的经验,将当时那种惊慌和担忧,以及在雨中期待天晴的心情和表现出来是对文本进行学习的一个很好的介入方式,也可以起到“导读”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有自身的代入感在其中,也会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导读”就像一个引子,给我们一个蛛丝马迹让我们自己慢慢去发觉,在探索和挖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思”是对课文进行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语文课相比其他自然科学的学科它是没有死板僵硬的标准答案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看法衡量的标准是以是否贴合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依据。因此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进行沟通和探讨,教师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为学生解答疑惑,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提高,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为全面多样,这样也起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写”是紧密相连的,仅仅是阅读上的“导读”和对问题的“思”是无法实际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知识印象的,因此“练写”能帮助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这两种方式上巩固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将她们灵活地运用起来。例如《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它不仅仅是在写苏州园林如何美,同时也是夹杂对园林建筑技艺的一种描述和叹服,所以在进行“练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楚文字的结构脉络,以及在练习中找出园林设计的层次和对应的位置来。所以“练写”是锻炼学生的思考判断力和动手能力,语文知识并不仅仅只是概念上的,也包含着实际上的分析与应用只有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语文教学是各个环节不同阶段的配合,“导读思练写”是这一过程的总和和纲领性的标志。为具体的操作和细节提出了指导和方向上的修正。
【结 语】
“导读思练写”的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出一个积极和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收获到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乐趣,让高中语文这门学科换发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文俭.构建激活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学模式,2009
【2】王晓红.中学语文“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