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背后的环境道德危机
2016-06-18史玉方
【摘要】《穹顶之下》是一场雾霾引发的环境危机,在这场环境危机背后,却更深一步的折射出我国的道德危机。经济利益第一已将“正义”耗失殆尽,人们对待环境毫无正义感可言。通过法律,道德环境情感教育以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可以“补救”被遗失的正义之德。
【关键词】正义 环境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80-01
一、“正义”的缺失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专门论述了 “正义”一词,他讲到“有一种美德,对它的尊奉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它可以用压力强迫人们遵守,谁违背它就会招致愤恨,从而受到惩罚。这种美德就是正义。”也就是说“正义”可以用压力强迫人们遵守,做不正义之事基本上都会引起人们的唾弃和鄙视。我们也正是害怕这样的压力而遵守正义之道。柴静的《穹顶之下》是其心血之作,她用事实在说话,她说这是她与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仅仅是私人恩怨这么简单吗?柴静在用一个个事例,一个个数据点醒我们,雾霾是我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恩怨,这一定是一场长期战争。人类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环境自然而然成了牺牲品。人们似乎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必然的。柴静在采访中说道:“谁敢把中国的经济降下来?”为了提高十三亿人口的生活水平,经济取得进步才是王道。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却带来了环境的沦陷。“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可“生态和谐”是否能够实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道德品质,特别是环境道德品质的高低。[1]
就个人道德来说,个体的美德可以分为基本美德、一般美德和崇高美德三个层次。基本美德即人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底线道德,是个人品德提升的起点。遵守基本美德、各尽其分就是社会中的个人履行最基本的道德义务。[2]这种道德义务与其说告诉我们要去做什么,不如说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不去做什么……我们做一件事的方式,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总不能全无限制,而得有所限制,我们总得有所不为,而不能为所欲为”。[3]这种人人必须具备的底线道德在斯密那里即为正义之德。正义之德,不只在人与人之间,同样应该再人与环境之间。这样的说法也许非常陌生,因为“正义”似乎只是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效,何来对环境有正义之感?当今在高速发展的经济驱使下,人们将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时会因利益之争而对身边的人行不义之事,甚至是对朋友,亲人,更别说对“环境”了。《穹顶之下》鲜活的揭示了雾霾已成了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工厂废气的肆意排放,超标排放,劣质煤的排放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因为人们的不满,唾骂就减少。上文已经提到,生态和谐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道德品质,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缺少对环境的正义感,才会让这些废气的排放变的自然而然。
我们人类片刻也离不开周围的环境,若我们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为所欲为,对环境缺失正义之德,肆意妄为,到最后只会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面前,“正义感”已消失殆尽。每个人都是这个环境里的一份子,不可能脱离了环境去生存,在这个充满污染物的大气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二、如何“补救”正义的缺失
其一,法律的执行。柴静在采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时,他说道,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只有靠管理。还提到习总说的一句话,“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这虽然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迫使人们对环境保护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依斯密对正义的解读,正义之德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限制。在法律,制度,监管下,人们不做不义之事,正义之举就会增多,法律监管不失为最好的手段。
其二,加强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在环境道德认知和环境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人们环境道德品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对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的热爱和尊重。正如大地伦理学的创始人利奥波德所说:“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道德关系。”[4]美国当代著名环境伦理学家彼特.S.温茨也说:“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而作出转变的意志中一个必要的部分就是对自然本身的爱与尊重。”[5]环境道德情感的形成,不仅需要以一定的环境道德认知(包括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需要在环境道德实践中不断加以磨炼和陶冶。但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积极推动着人们的环境道德信念的确立和环境道德意志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环境道德行为。因此,环境道德情感在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而培养人们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感则是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蒋国宝.生态和谐与环境道德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3]杜帮云.《道德情操论》之“正义”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
[4]奥尔多.沙乡的沉思[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64.
[5]彼特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49.
作者简介:
史玉方(1992-),女,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