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2016-06-18瞿兆玉
瞿兆玉
【摘 要】本文以《诚实守信》教学为例,介绍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与思考。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践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125-0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思品课教学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日常教学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着力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判断力、道德责任感,提高其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
一、用环节整体认知核心价值观
知是行之始。24字核心价值观在思品课教材中是分散出现的。思品课教材有其自身的体现和逻辑顺序,不可能为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而将教材作大的调整和重组。但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课堂总结等教学环节,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整体呈现核心价值观,以此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在《诚实守信》教学中,笔者用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入材料,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知道十八大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通过简要的讲解,让学生总体了解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意义。之后,突出“诚信”是核心价值观中从个人层面倡导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这样,既起到导入新课、突出主题的作用,更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意义,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达到培养其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用研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在思品课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特别是认识与实践中有差距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冲突和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在《诚实守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本中的“探究园——社会风景——日常琐事点评”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了充分地讨论。首先给学生分组,每组人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只有一个“学霸”型学生,否则,不易形成观点冲突;其次,让学生真正明确故事中的诚信问题和矛盾冲突是什么。如情境二中,小蕾承诺第二天还钱,但因疏忽而远远躲开。这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那么,这是“谁都有疏忽的时候”的生活细节问题,还是涉及诚信的道德品质问题?情境四中,如果不实话实说,是否是不诚实的表现?如果说实话,又明显让人尴尬。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既可以让教师判断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又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思维,从而实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再次,在组织学生讨论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就情境里的道德难题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辩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以引发更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最后,讨论不一定追求意见一致的结局,讨论结束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继续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这样,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道德推理能力的目的。
三、用概念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中对概念教学的要求在不断降低,但概念是构建学科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相关思维的起点,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概念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理论的力量,促使教学更加科学和深入,最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所涉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是未知的。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对诚信等道德观念是熟悉的,但在认识上也可能是模糊的。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不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而是要在已有的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提升的过程。本课教学中,在对上述情境进行讨论后,可针对学生中关于诚信的存疑,引导学生学习关于诚信的内涵、表现,让学生有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这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
四、用传统文化突破教学难点的瓶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内涵和表现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说文解字》中“人言为信”,程颐:“以实之谓信。”“信者,无伪而已”,《逸周书》中:“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等名言;在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的意义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吕氏春秋·贵信》中的“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通过这些内容,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
五、用素材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思品课教学中能联系社会热点,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把握正确方向,多弘扬正义,用积极的事例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安徽人马虎的事迹:在资金链断裂后,他兑现“不缺农民工一分钱”的承诺,借高利贷让急需用钱的农民工拿着工资回家过年。让学生感受马虎秉承“干良心活,盖放心房”的理念和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认识到个人的诚信行为给社会、个人带来的效应,进而认识到,改善社会道德环境靠的是所有人勇于担当,努力作为;另一方面,适当让学生分析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让学生在正与邪、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塑造自己的人格。本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选取商业领域中不讲诚信的事例,让学生关注、思考和批判,在价值冲突中坚定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毕竟,社会是变化着的,时常会有些事件拷问人们的道德良知,而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教师不能回避,更应引导。
六、用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材将“实践与评价”作为每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召开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在《诚实守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实践与评价”环节中的“自我检测”改编为“社会小调查”,制作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与观念的10种情况进行调查。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要求各组自行确定调查主题、明确工作分工;收集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这一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又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接触社会的窗口,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
(编辑:赵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