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6-06-18华欣
【摘要】空气动力学课程民航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空气动力学学科涉及知识较多,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空气动力学课程的内容,本文提出互动式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为实施创新教育而生成新的知识和创新思维与能力。
【关键词】互动式 创新教学 教学模式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23-02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其特色在于:一是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师生信息交流,实现互动、相互影响,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二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三是督促教师激励学生勤思考,通过尝试建立新旧知识间关联和创新;四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激发兴趣。
一、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的设计
互动式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的最佳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则是前提:
(一)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强调使用更为明确的目标,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传统的教学目标规定的太笼统、太抽象。如“更新学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很难起到指导作用,在实际中很难找到哪些是重要的内容,哪些是必学会的内容。缺乏具体清楚的明确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互动式课堂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要根据这种时代的发展和专业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淡化专业界线,力求面覆盖面广、加深知识本身的内容,尽量减少记忆性知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大量的材料精选和补充工作,改变过分强调经典、传统、系统、完整的观念,要及时反映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善思、敢想、有创见,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前沿和重大问题的敏锐视角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强化超前意识。互动式教学即要遵循知识逻辑还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逻辑,因此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知识技能的需要搜集整理资料,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不同的思考和观点[1]。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共同特点是体现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问题教学法教师需要做到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具有挑战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前应充分研究课堂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创设问题情景。还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必然要主动地阅读、思考、生疑、提问, 因而这种问题教学法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课上由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来解答和辩论,以共同探讨,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最后由教师给予讲评。学生如果能够带着问题来上课,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2]。
二、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师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个人知识特别是现代教育知识储备量要大,要能够在互动中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局面, 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外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识;二是教师应当实现传统角色的转换,摆正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应当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 作为一个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拥有者或知识的权威,作为一个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课堂教学专制的管理者,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3]。三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质疑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疑”是师生互动的纽带, 思维是创新教学的核心。四是学会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和谐的情景,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改善传统的师生活动方式,尽量不用“指式” “问答式”语言,多用“谈话式”“讨论式”语言[4]。
三、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体会
尝试实践表明互动式课堂教学具有显著的成效:一是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是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班级规模过大,参与率不高;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和缺乏大胆尝试和探索的勇气;目前的闭卷考核方式无法对互动式课题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85.
[2]陈国松,许晓东.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73.
[3]杨毅刚.切实做到一体化 尽量避免两张皮——对我国工程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43-48.
[4]何克抗,郑永伯,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0.
作者简介:
华欣(1979-),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博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