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2016-06-18张敬芬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思考

张敬芬

[摘 要]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面对快速城市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探索深化区域化党建,形成了开放式、社会化、统筹性、服务型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34-03

一、三个“迫切需要”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中,伴随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碎片化”状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的“区域化党建”,日渐成为执政党有机嵌入转型后社会结构的新途径。虽然区域化党建实践形式各地各有不同,但其目标指向都是要改变传统党建的封闭性模式,转到开放性的区域空间模式,将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党建行动逻辑,转到尊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以他为主”的服务逻辑,从而既实现执政党政治资源和价值权威的再造,又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和发展。马陆镇在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现代科技城区”转型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完善区域化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达到了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深化区域化党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上海(包括嘉定)的城市结构、城市布局、人口与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的体制、队伍、治理和服务保障对这种形势已经非常的不适应,而且非改不行。马陆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建设的推进,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管理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行政隶属关系范围内的人、财、事、物,而是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扩展。马陆镇探索的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的困惑应运而生的。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马陆镇多年来的区域化党建实践积淀已经形成了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服务机制、工作途径和组织平台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需要在贴近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和工作载体上做更深入的探索,还需要在虚事实做、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化区域化党建,这正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功能转换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马陆的基本做法

(一)上下联动,完善组织架构。首先,镇级层面建立完善“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一会”即“新城党建联合体”促进会,“四体”即产业互联体、资源互补体、组织互助体和多边互动体,“三社”即疁青人才服务社、让爱传承公益志愿社和尚学公益服务社。“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力,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升级,推出“互联网+党建”线上服务。2015年,镇党委在镇级层面推出“新城党群e家”APP平台,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8个社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双向链接形成区域党建信息网络,打造“移动式”掌上党建。二是党员共管,实现思想上同频。镇党委为本镇2100多名有智能手机的党员和驻区单位建立APP实名制账号,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壁垒,广大党员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实现组织生活互动、公益项目互领、学习心得互通。三是资源共享,实现服务上同步。镇党委创立“新城党建联合体”,通过线上新媒体提供党员教育、党费缴纳、信息查询等服务。联合体成员单位可以通过APP平台发布“爱马社”、“法律诊所”等公益合作项目,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示资源、对接需求,实现区域内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同步同行。四是群团共建,实现目标上同向。镇党委开设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等多个群团组织服务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办事流程、主题活动等讯息,通过“伊人风尚·魅力密码”、“梦想舞台”等群团参与项目,努力扩大党在企业职工、团员青年、优秀党外人才等群体中的号召力,不断把党建带群建工作引向深入。五是项目联建,加强区域发展合作。镇党委推出了7大共性化项目,即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联组课堂、家园建设服务项目库、新锋V力、议事会和议事日、宅舍文化、新城党群e家公众平台,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个性化项目,形成纵横双向延伸的“7+N”项目清单,进一步加强区域项目合作。六是社会联治,促进区域发展合拍。镇党委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平台,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围绕区域社会联治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向驻区单位建立了“上门走访—了解诉求—解决问题—及时反馈”联系服务机制、“社区—单位”双向服务机制,引导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社区与村居层面推行五类党建模式服务群众。一是在城市社区建立“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与社区密切协作,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合力。二是在农村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架构。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重要事项村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建立起党组织为核心,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三是在村居混合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主题,确定“新老社区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使新老社区有效进行嫁接整合,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四是在园区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将管理园区的职能转变为“为园区服务,让企业满意”,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及创新园区社会管理的水平。五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引导建立不同的单位党建模式。如,对政府机关,着力探索把机关党建同机关建设有机结合、以机关党建引领机关建设、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模式的道路。针对企事业单位类型众多、分布广泛、情况复杂的特点,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和任务使命的党建活动形式和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落实。

(二)齐抓共管,建立工作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党建联席议事机制。为了形成区域党建整体合力,镇党委建立了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域条线部门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和相关事务。健全区域党、工、团共建制度,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双带双建”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组织人员相互兼职、工作形成合力。探索建立企业代表座谈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对党建和政府工作的要求与心声,同时及时向企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与驻沪流动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借助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凝聚人心。其次,健全党建项目征询领办机制。镇党委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书记需牵头谋划党建项目,列出清单,对口领衔领办。镇域内有1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多名政府机关书记分别领办对应的基层党建项目,所有项目需定期公示进度,并作为日常督查评价和年度述职评议重点内容。再次,健全区域化党建内生动力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政治定力增动力。二是实化职能,给予基层干部与责任相称的、调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权力,明晰职责,实现权力责任对等,以下放权力给动力。三是优化环境,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资金优先向基层投入,以发展实力变动力;四是严化督导,真正放活基层、强化基层,指导基层每年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实1-2项重点工作,以传导压力驱动力。最后,健全双向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党建工作承诺、践诺、述职、评议、考核激励制度。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双月基层党建督查、季度基层工作考核、年中条块双向考评、年末党代会集中评议和专项群众测评,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当,增强责任意识。

(三)内外协同,构建工作载体。首先,践行“双报到”和“双报告”。一是完善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发挥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策划开展全镇区域化党建各类活动。二是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功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让爱传承”、“V爱计划”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党的组织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其次,推行“双认领”。一方面,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推出“7+N”区域化合作项目清单,着力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促、共同发展的大党建格局。另一方面,深化“新锋V力”党员公益志愿行动,推出主打项目“点亮心愿”。活动至2015年11月底,已帮助解决群众现实需求问题300余个,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再次,完善“双互联”。镇党委完善“新城党建e家”APP平台功能,线上建立社区党群APP,线下各基层单位推出特色区域共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互联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以新城党建联合体成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础,发挥党建咨询热线、微博微信等作用,构建区域化党建信息共享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坚持组织覆盖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领导力。首先,以区域化党建为枢纽,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核心。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可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农村、商圈楼宇、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实行“1+N”组织设置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内党组织设置、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1”为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负责整个区域的党建工作,重点帮扶区域内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育党员、建组织;“N”为区域内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当个别党组织因单位变动、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时,其党员自动归属区域性党组织管理。其次,坚持条块联动,建设“区域共建、动态开放”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探索党组织主导下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体横向联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畅通诉求、协调利益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强化“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比如,对于镇内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动力不足问题,应该从正确认识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找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融合互动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柔性整合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坚持工作覆盖与激发活力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首先,健全组织网络,增强辐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共建机制,努力促进党群工作一体化,依法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共享机制,由社区内的机关、国企党组织与“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传授好传统、好经验,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次,盘活各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要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搭建全镇共享的党建综合服务实体平台。集中财力、整合力量,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站,将服务半径扩大和覆盖到整个区域。再次,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三)坚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协调力。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创新区域共治共建载体。通过建立完善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搭建区域内成员交流沟通、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平台;通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建立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开设区域论坛、举办区域重大事务听证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成员共同参与区域事务的工作机制。其次,优化组织职能,实现党与群众联接体的定位。淡化基层党组织的非本职功能,降低组织的功能负荷,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此,一要防止基层党组织异化为准政权性质的组织,二要减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职能,集中精力于服务功能上。再次,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区域实有人口信息库和社区事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引导区域各服务组织依法经营,支持和鼓励它们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整合各类区域资源,培育专业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帮、项目带、社团促,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社会服务实体。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思考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