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研究

2016-06-17师娅

西部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消费主义

摘要:本文以消费主义研究为背景,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歸纳消费主义的特征、内涵,分析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具体表现,重点论述了摒除消费主义影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责任感;弱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倡导体面消费、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资本主义市场扩张和扩大再生产的本质需要,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全世界得以不断蔓延。加之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肆意宣传下,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足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它深刻着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种种诱惑下,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了畸形化消费和奢侈化消费的趋势。作为时代的精英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不仅是个体价值实现的关键,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消费主义为背景,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特征内涵

首先,消费主义追求无止境的极端人生价值。它是以追求无止境的体面消费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为目标,倡导从消费中获得愉悦,并将其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在物质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消费主义倡导和鼓动社会大众以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社会价值大小的标准,鼓吹无节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消遣,并将其视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目标。“信奉消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用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2]170

其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它倡导“消费即人生,人生即消费”的人生哲学,无视物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不追求物品的实用性,却将物品消费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无限扩大,其本质上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世间一切都是商品,都可以消费。他们认为,不仅物质生活资料、文化艺术产品、人际交往关系等可以用来消费,甚至个人的尊严、人格、甚至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者将追求价值符号消费作为普遍的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态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比尔·麦克认为“消费主义是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3]15

再次,消费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者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现在,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更是社会大众消费欲望的生产,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无限满足才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所在,不断追求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由于物质消费容易为消费者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消费主义极具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它能迅速波及全球,成为最受普通大众追捧的、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无限的拥有物质财富、及时享尽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二、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大量出台,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在近三十年里有了大幅提升,消费主义以其隐蔽性和非政治性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消费主义的诱惑力是异常强大的,甚至是极难抗拒的。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中的文章谈到:“一直以来亚洲以勤劳的道德观而声名远扬,但现在又有了一个追求奢侈享乐的名声,全世界的奢侈品生产者为此感到十分欣喜。”[4]128作为消费主义的主要传播载体,电视、电脑、手机等大众传媒直接将消费主义的商业运行审美标准通过影像传递给人们,在视觉刺激这种隐蔽渗透和诱惑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不断拉大。由于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价值观还未稳固成熟,部分学生在受到周围各种消费因素的诱惑与影响下,理性消费被大大削弱,感性消费欲望急剧膨胀,消费行为日渐趋向感性化。在消费实践中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实践就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主要影响表现在:

1.注重物质层面的高标准消费。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个人日常生活消费、考级等辅助学习消费、娱乐休闲消费和日常交际消费四大方面的消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少数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在学习消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外,休闲娱乐和高档生活费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品牌笔记本电脑已经很普遍,新款品牌手机、数码相机动辄追逐产品的更新换代,交友应酬、高档化妆品、高档品牌服装在学生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他们在追求消费品牌方面具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且在少数学生中日渐形成攀比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事实。“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5]

2.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前消费。作为没有独立经济收入的青年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为满足个体的消费欲望,他们开始了信用卡、借记卡的提前透支消费,加之部分银行系统在各高校安排有专门的银行卡办事员驻点,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成为“持卡族”,这种非现金交易的各种银行卡消费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享受提前消费所带来的物质快感的同时,也使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无力偿还银行消费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手持更多的银行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款方法勉强度日。

3.注重精神层面的时尚消费。在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下,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逐渐开始追求商品的时尚价值,形成攀比消费的群体效应。他们认为,消费成为一种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手段,对消费品的无休止的时尚追求不仅能带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还能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装饰高雅的用餐环境、价格高昂的惬意饮食情调是自我品味和精致生活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泡吧、健身、品茶、旅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青睐的新潮流。

三、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责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就是做好应该做的份内事情, 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集体及国家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每个社会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所承担的伦理关怀和责任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自身所承担责任并为之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消费主义的严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不再以个人支付能力为前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来追求时尚、追赶潮流,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从而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等现象。这种行为在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学业的同时,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学习、生活方向的迷失,进取精神的退化,从而使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不断弱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国家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注重自我物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低或持不屑一顾的心理,对自己的民族精华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个体应承担的责任缺乏现实牵引力和动力,最终只关注自身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个人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

2.集体、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即在公共生活中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利和自由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公共场所要充分体现公德意识,为公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爱护环境、珍惜资源。部分学生将经济收益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他们注重个人付出的回报、注重彼此间的物质攀比和个体享乐,对集体活动则淡漠处之,集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薄弱,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为应付考试、寻找工作的功利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日渐淡化。他们更关注他人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却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付出却要求低或视而不见,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埋头奋斗的实干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3.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训练下,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处于被家长老师管理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消费需要很容易被家庭满足,很少主动思考自身为什么而学习、为什么而努力,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自身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认识,缺乏自律意识。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与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我责任意识 , 才能担负起对他人、对社会和对国家的社会责任。

四、消费主义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范畴最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消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路径为:

1.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消费最终目标是保障人的幸福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理性的现代消费观是要从个体所处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倡导健康、绿色和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加强对错误思朝的分析和研判,将消费道德和消费行为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实施难点、热点问题纳入刑事政策将于中,加强学生对世情、国情的全面了解,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个人实际的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自主性消费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统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我国实际、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全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融相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成员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责任,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和世界全球化潮流下,要明确时代要求与社会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得以加强,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

3.切实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养和责任感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崇俭”、“节约”是中华传统消费价值导向的核心, 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不息繁衍的精神力量,《弟子规》中有“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道家倡导“知足知止、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儒家的“倡俭戒奢”的消费观,墨子主张“节用”的消费观,这些传统消费思想都具有生态伦理消费价值,对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都具有重要作用。五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历代先哲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富裕的社会责任代代承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先贤正气,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精神血脉。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等系列活动,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防御和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扩大我国主流意识的影响力。

4.注重提高当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实践能力。责任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主观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范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养成习惯。通过多种渠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通过志愿者活动、基层调研、社区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养成,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和学校亦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文化,积极建立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尽可能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励志进取教育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5.大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感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易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中,使责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行为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成才和促进集体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自觉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体奋斗成才的目标,形成乐观精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产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强大精神支柱,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劲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6.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时代易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央提出“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强力措施下,广电、网络等社会媒体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有效的评判、谴责与遏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道德楷模,倡导大学生励志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努力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马树林,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道德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作者简介:师娅(1979-),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对于浅显易懂的文本我们还能给予学生什么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警惕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历史的扭曲——在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上的演讲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