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辽史研究综述

2016-06-17白刚

西部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辽金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2013年辽史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成果数量上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共出版著作近30部,论文200多篇。在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文献、史学、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等诸多方面均有数量不等的成果问世。

关键词:2013年;辽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3年辽史研究共出版著作近30部,其中专题研究著作有宋德金《辽金西夏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中华书局),熊江宁《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大象出版社),彭善国《辽金元陶瓷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狄秀斌、李郅强《犀照群伦 光含万象——晓轩斋藏宋辽金元明清铜镜》(文物出版社),张发颖《隋唐五代宋金戏剧史料汇编(上、中、下)》(学苑出版社),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宋辽金夏(上)(下)》(中信出版社),杨翼骧编著《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宋辽金卷》(商务印书馆),王炳照、李国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宋辽金元卷(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程国政《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宋辽金元(上、下)》(同济大学出版社),袁行霈、陈进玉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内蒙古卷》(中华书局),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宋辽金元时期》(人民出版社),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学淳《千古绝句:赏析辽金元明清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巫鸿、李清泉《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上海书画出版社),荒川慎太郎、泽本光弘、高井康典行、渡辺健哉编《契丹[辽]と10~12世纪の东部ユーラシア》(勉诚出版社);断代史著作主要有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中华书局),承天《消失的帝国:契丹帝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赤军《消失的帝国:西辽帝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本年度出版的论文集有黄正建主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宁主编《辽金史论集》(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编《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通史性著作涉及到辽史的有蔡美彪《中华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吕思勉《中国通史:10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国史入门书(典藏新善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商务印书馆),方诗铭 《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此外还有景爱主编《辽金西夏研究:2011》(同心出版社),傅勇林主编《华西语文学刊》第八辑“契丹学专辑”(四川文艺出版社),《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中西文化交流学报)“Opera sinoccidentalia magistri XU Wenkan Septuagenario dicata”(徐文堪先生古稀纪念中西学论专号)(U.S.A.July2013)等相关研究成果。

本年度举办的学术会议有7月份在白城举办的“首届中国地域性辽金史学术研讨会”;8月份在河北大学举办的“中韩第五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古文书学研讨会议”;11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多语种民族志文献与中国民族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200余篇,现按照论文专题分类、择要述之,脱漏、不足敬请指正。

一、政治与政治制度研究

赵永春《关于辽金的“正统性”问题——以元明清辽宋金“三史分修”问题讨论为中心》(《学习与探索》第1期),认为元明清时期对辽宋金“三史分修”问题的讨论说明了逐渐淡化“华夷之辨”,倡导“华夷一体”,主张华夷互相吸收,逐渐否定单一的汉文化选择而强调多元文化选择,才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王明前《契丹辽朝汉臣行述与政事变迁》(《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一文,认为辽朝汉臣和统治者在不断互动中逐渐磨合,共同构筑辽朝的政治格局。汉臣群体坚持儒家化方向,无论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具体行政作为上,都为辽朝政治作出积极贡献。相关文章还有崔明德、孙政《天祚帝民族关系思想初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赵毅《东亚“华夷秩序”之嬗变——12至19世纪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族、国的冲击》(《东岳论丛》第8期),熊鸣琴《超越“夷夏”:北宋“中国”观初探》(《中州学刊》第4期)等。

关于辽代政治制度、政治机构的相关文章有杨军《辽朝南面官研究——以碑刻资料为中心》(《史学集刊》第3期),认为辽代南面官的散官系统,既不同于唐代的实职官,也不同于北宋前期的寄禄官,从门下省、尚书省及六部等机构的属官多作为官称而非职名来看,辽朝并未实行三省六部制,南面朝官的主要权力机构为枢密院和中书省。杨军、王旭东《辽代南京留守的选任与转迁研究》(《求索》第4期)。何天明《辽代大林牙院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4期),认为辽代在北面官系统中广泛设置林牙,当与“以国制治契丹”有关;辽代铨选林牙的条件与出身于契丹文化世家及文化水平等有关;大林牙院是一个把契丹本族文翰事务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辽代的林牙也有承担军务、作为使者出使他国等职能。相关文章还有郭德慧《辽朝储君教育与培养探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刘仲《辽朝太祖至世宗时期的中书令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期),《辽初中书令虚设的不可能性探析》(《阴山学刊》第2期),王欣欣《辽朝燕云地区的乡村组织及其性质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第3期),袁刚《辽朝在不同时期设立的“中京”及其相关问题探讨》(《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期),武宏丽、黄为放《辽代北大王院的渊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林航《辽代的“一国两制”》(《文史天地》第2期),郑毅《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习俗文化的影响》(《学理论》第20期),《捺钵制度与辽代军事探讨》(《学理论》第26期),盛波《民族法语境下辽代官制的实践与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林鹄《斡鲁朵横帐补说——兼论辽朝部族制度》(《清华元史》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等。

辽代政治人物方面研究的成果有武宏丽《契丹萧太后传说研究》(《东北史地》第1期),认为广泛流传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的关于萧太后的传说,能够反映出萧太后活动的踪迹、生活特点等信息,萧太后传说的形成反映了历史人物传说化的过程,属于一种民间口述史。史风春《辽朝后族萧翰身世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认为萧翰为谁之子还不能遽做定论。萧延思为敌鲁还是室鲁也还需要研究。相关文章还有董馨《论韩德让与多尔衮身后迥异之原因》(《湖北社会科学》第9期),任仲书《耶律倍后裔与医巫闾地区的开发建设》(《兰台世界》第9期),苗霖霖《辽、金时期渤海遗民高氏家族考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李桂芹《魏道明辽人金人辨》(《兰台世界》第24期),杨丽容《契丹族女政治家萧绰的相关考证及评价》(《文艺评论》第6期),《千古称奇一“帝羓”——辽太宗耶律德光》(《文史月刊》第7期),王学权《“铁血巾帼”——萧绰》(《书屋》第9期),李准《历史、传说和电视剧改编——我看电视剧<穆桂英挂帅>》(《当代电视》第3期)等。

相关研究文章还有邸海林《出河店之战初探》(《黑龙江史志》第14期),曾谦《幽州的取得与北宋的灭亡》(《江汉论坛》第1期),李鹏《大辽与北汉联盟关系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第1期),刘毅《关于辽代皇陵的几点认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3期),孙伟祥《试论辽朝帝王陵寝的营造》(《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4期),耿涛《浅谈诸弟之乱对辽皇位继承制度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期),高玉平《辽金时期“矫制”问题研究》(《兰台世界》第21期),陈新海《试论历史上易水地区的军事作用》(《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陈德洋《试论辽朝统治下的吐谷浑》(《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任爱君《松漠诸部的离合与契丹名号在草原的传播》(《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任唤麟《我国古代帝王飞放研究》(《体育文化导刊》第3期),许伟伟《夏辽边界问题再讨论》(《西夏研究》第1期),范恩实《论女真族群的形成与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第3期),郑善伟《辽末金初女真族族体刍议》(《黑龙江史志》第9期),霍晓东、傅惟光《契丹——达斡尔嫩江草原的原住民族》《理论观察》第5期),吴焕超《辽代刑罚适用原则及其破坏——以死刑为例》(《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任大卫《契丹习惯法的沿用》(《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薛琴《酷刑之最——凌迟》(《法制与社会》第20期),赵欣《西方社会对契丹和辽的认识与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第1期),《英国人的契丹认知与航海探险》(《外国问题研究》第1期)。朱辉《一声叹息》(《文史月刊》第7期),金卯刀《九句话说尽中国史》(《新湘评》第16期)等。

二、经济与经济制度研究

本年度经济与经济制度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成果数量上较上年有所突破。关于经济制度、政策的成果有杨成光《辽、金、元朝榷盐辨析与制度经济交易成本的关联》(《商业时代》第24期),认为辽、金、元朝榷盐体制层叠严酷。辽实行简易宽松“税而不禁”的征税制,到金制定环锁相扣的“钞引制”,演变至元整合为系统完璧“引盐制”,其变化轨迹呈现盐交易成本递增变化,而统治者租金收入最大化与民生权利基本保障矛盾也升级,导致朝代统治周期渐次缩短。王欣欣《辽朝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初探》(《兰台世界》第27期),认为针对贫富分化的问题,辽政府为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廉政建设、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税收调控等对策。相关文章还有刘兴亮《从辽代窖藏看辽代货币制度的几个问题》(《兰台世界》第21期),冯金忠《榷场的历史考察——兼论西夏榷场使的制度来源》(《宁夏社会科学》第3期),聂传平《唐宋辽金时期对猎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以海东青的进贡、助猎和获取为中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3期),董良义、董文萍《一种特殊形制的古钱——滚边钱》(《内蒙古金融研究》S1期),海泉《辽钱珍品寿隆通宝》(《东方收藏》第3期)等。

关于辽代农牧业、手工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杨军《辽代契丹故地的农牧业与自然环境》(《中国农史》第1期),认为契丹故地在辽初人口为70多万,圣宗时达80 多万,辽末突破百万。当地比较适宜的人口应该在60-70万人,农牧人口各占一半。辽圣宗时当地已出现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辽朝统治者虽然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夏宇旭《略论野生动物资源与辽代社会》(《兰台世界》第7期)一文,认为野生动物资源对辽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契丹人的衣食之源,同时也是契丹王朝习武练兵的重要保障,而辽国境内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为这一切提供了保障,使契丹立国二百余年。此外,还有郭丽平《辽朝南农北牧大格局之形成考》(《学理论》第27期),肖忠纯《辽代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兴衰演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王希安《辽代阜新地区手工业发展状况考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高雪《吉林馆藏辽金陶瓷赏粹》(《收藏》第9期),曾分良《金代家具的形制研究》(《艺术研究》第2期),刘亚萍《东北地区家具形式演变初探——辽代家具形式》(《家具》第5期),陈永婷、彭善国《试述内蒙古、辽宁辽金元时期的烧瓷窑炉》(《北方文物》第2期),谷莉、谷芳《宋辽金虎纹枕考》(《兰台世界》第30期),李建廷《宋辽金铜镜中的人物故事》(《收藏》第13期),金泉《隋唐至元代佛教玉概述》(《博物馆研究》第3期)等相关文章。

三、文化史研究

辽代文化研究仍是本年度的热点,相关文章有六十多篇。主要涉及地域文化、文学、教育、宗教、绘画、音乐及舞蹈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域文化

张国庆《辽金元时期沈阳地域文化特征刍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张国庆、王金荣《辽代辽沈地区的绘雕艺术、丧葬习俗及其特色——以考古资料为中心》(《东北史地》第1期)。前文认为辽代的沈阳城建文化渐趋完善,儒家文化传承弘扬,宗教文化多元共存,艺术文化“胡汉交融;后文认为有辽一代,以沈阳为中心的辽沈地域文化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该地区的绘画、雕塑艺术,呈现出细腻柔婉与豪放简约相间、精致端庄与粗犷雄健互融的特色,丧葬习俗则反映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相关文章还有任仲书《辽代医巫闾地区的文化特色》(《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颜祥林《从辽金遗址看大庆地域文化》(《黑龙江科技信息》第4期),贾纯立《论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旅游纵览》(下半月)第8期),彭定安《论辽海文化》(《文化学刊》第3期),杨俊芳《大同佛教造像的民族性格》(《美术大观》第7期),庞怡《辽代的玉带文化》(《文史月刊》第3期),何婷婷《辽诗中所见辽代东北契丹风俗与文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等。

(二)文学、教育

程琳《浅论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期),从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的过程、发展特点和文化内涵。高福顺《辽朝女性教育述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认为辽朝社会的女性教育以私学教育或社会教化为主,大凡政治素养、儒家经史、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尚武骑射均含其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运行模式,既遵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又充分吸收中原汉族女性教育的传统,具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色。辽朝女性教育在治国安邦、儒家文化传播、齐家相夫教子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给予辽朝社会以深远的影响。相关文章还有冯文龙《<西辽记>与许鸿磐的历史剧特色》(《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于为《辽金诗歌中东北服饰词语文化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黄震云《行均<龙龛手鉴>引字书考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郑贤章《<龙龛手镜>疑难注音释义札考》(《古汉语研究》第2期),黄文博《试析辽代<龙龛手镜>的价值》(《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期),周春健《<孟子>在辽金时期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哲学史》第1期)等。

(三)宗教

袁志伟《辽朝鲜演的华严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认为鲜演华严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一是继承了唐代华严学的“真心”与“法界”等核心理念,二是吸收改造了天台宗的“止观”、“性恶”及唯识宗的“性相合一”思想,三是批判与融会了禅宗的“顿悟” 与“一心”思想。鲜演的华严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华严思想的内在理路及基本精神,反映了唐代华严学在辽代的传承与复兴。孙勐《北京地区辽代佛教综论——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认为北京地区为辽燕京所在地,不仅是辽朝的军事重镇兼经济中心,更是佛教文化中心,居于五京之首。相关文章还有郑永华《辽代燕京道教初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陈永革《论辽代佛教的华严思想》(《西夏研究》第3期),杜美林《契丹民族与萨满教信仰》(《兰台世界》第21期),肖忠纯《以辽宁地区为例看辽代佛教的兴盛》(《兰台世界》第16期),杜成辉《应县木塔秘藏中的<无常经>抄本》(《兰台世界》第18期),刘姗《舞水流域妈祖信仰发展史略》(《文史博览》(理论)第4期)等。

(四)绘画

杨俊芳《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版画研究》(《五台山研究》第3期),认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秘藏的版画,从美术角度对其雕刻技艺、图像样式进行分析,上承唐代宗教壁画,下启明清版画,代表着10世纪前后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是辽金佛教造像的经典样式和基本范例,对研究辽代宗教传播、雕版印刷和服饰都有重大意义。张倩《早期辽代契丹贵族墓室壁画的特征——以宝山M1_M2墓墓室壁画为例》(《荣宝斋》第4期),通过对主要分布于中京、上京道辖区内的早期契丹贵族墓葬壁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墓葬壁画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对汉族文化的一味模仿,壁画所呈现出的双重性、开拓性和民族性构成了辽代美术独具一格的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章还有刘亢《<卓歇图>的社会文化特征解读》(《美术大观》第10期),魏聪聪《“契丹族”画家胡瓌小考》《天津美术学院学报》第2期),罗世平《草原风——内蒙古美术遗产述要》(《美术》第1期),梁娜《辽墓壁画的艺术特色》(《大庆社会科学》第1期),谢琪《论“妇人启门”图》(《大众文艺》第13期,王鲁湘《浑穆气象——韩国栋其人其画》(《美术观察》第8期),邹其昌《论宋辽金元美学的生活世界》(《创意与设计》第1期),《论宋辽金元美学的圆融气象》(《创意与设计》第3期),《论宋辽金元美学的平淡境界》(《创意与设计》第4期)等。

(五)音乐、舞蹈

刘勇《再谈<辽史·乐志>中的四旦七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第1期),文章以《辽史·乐志》中的其他材料为依据,辅以其他学者的见解,再次证明将五旦记作七旦是《辽史》的失误。相关文章还有李先叶《辽朝主管音乐的机构及其主要职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2期),黎国韬《连厢搬演渊源新考》(《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第4期),《元杂剧“坐演”形式渊源考——唐乐与元曲关系之一例》(《戏剧艺术》第1期),苏明明《从内蒙古出土文物看辽代乐舞文化的多元化因素》(《大众文艺》第10期),冯军《对“奚琴”“嵇琴”到“胡琴”的考论》(《艺术教育》第5期)等。

此外,还有吴沫《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分析及其文化探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期),胡梧挺《“海东青”名称由来考辨》(《兰台世界》第30期),石林梅《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沧桑》第1期),杜成辉、李文君《辽代的编辑出版业——从辽塔秘藏中发现的印刷品谈起》(《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邓树平《辽金时期医疗器械的发现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谷莉、戴春宁《论宋辽夏金时期装饰纹样之发展》(《大舞台》第10期),唐聪《北方辽宋木构梢间斗配置与转角构造的演变关系研究》(《古建园林技术》第1期),许凯《辽代佛塔建筑的历史成就》(《兰台世界》第7期),宋卫忠《辽南京建筑文化特色与价值》(《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等相关文章。

四、社会史研究

肖忠纯《论东北地区辽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兰台世界》第19期),认为东北地区辽代的城市建设有六大特点:一、大部分属于移民城市;二、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部;三、规模较小,大城市少;四、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五、大多驻有军队,具有军政合一的特点;六、管理尚不规范,复杂多样。相关文章还有李甍、万芳《契丹袍与女真袍》(《装饰》第4期),王禹浪《天鹅佩饰与东北民族的情操》(《黑龙江民族丛刊》第3期),黄文博、张少珊《试论辽三彩与辽代的社会风俗》(《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滕海键《文献反映的辽代西辽河流域的气候等自然环境状况》(《兰台世界》第15期),王耘《从辽宋金时期的清明节俗看文化传统的变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武婷婷《辽、宋、夏、金婚礼服饰及其礼俗内涵研究综述》(《黑龙江史志》第3期),曾剑波《冰食贡瓜》(《北京农业》第16期),陈顺成《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古汉语研究》第1期)等。

本年度社会史方面的文章对体育运动关注的较多,有张斌《治国理念对辽、金两朝击球的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认为击球是与射骑技能紧密相关的体育运动,是契丹人和女真人用以保持本族勇猛善战的有效运动方式。契丹人采取的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保持了本民族的尚武习俗,使击球运动在辽朝长盛不衰。戴红磊《辽代女性体育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第2期),认为辽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其自身适应时代环境需要而不断努力的结果。相关文章还有李东斌《辽金时期体育运动衍变的文化解析》(《兰台世界》第4期),陈晓东《古代骑射运动小考》(《文史博览》(理论)第5期),王俊平、常青《超越体育视域的“国戏”——论古代契丹民族斗鸡》(《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等。

五、民族关系研究

本年度民族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辽宋关系,还涉及辽与高丽、辽与唃厮啰政权的关系。

仝相卿《宋朝对辽外交活动中的“翻译”初探》(《史学月刊》第8期),认为北宋与辽交往中的翻译人员总体政治地位不高的原因是:首先,宋朝是科举大发展的时代,对于这些并非科举出身的官吏,士人们自然不屑为之。其次,由于宋朝军事实力不振,转而在文化上强调自身的优越性,严防“华夷之辨”,故他们对契丹语这样的夷狄之音,持以鄙夷的态度是可以想见的。最后,由于翻译主要是转述君主或臣僚的言语与观点,并非自己的主张,屡屡提及,似乎也无必要,故士人在行文中多予以省略。相关文章还有张鹏《宋辽交聘中的“走出去”与“软实力”——以宋辽交聘中的礼物往还为中心》(《美术研究》第2期),苏丹《辽朝使宋国信使的选任》(《黑龙江史志》第12期),芦敏《高丽社会中的华人移民(公元10至13世纪)》(《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陈耀宇《浅析辽与唃厮啰政权的和亲》(《学理论》第11期),崔明德、孙政《辽初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两大流派》(《齐鲁学刊》第2期),于洪《论北京地区的民族交汇、互动与融合》(《学理论》第10期)等。

六、文献与史学研究

赵永春《宋人出使辽金“语录”的史学价值》(《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认为宋人出使辽金“语录”,如实地记载了使臣出使时的亲见亲闻,并由其政治性质所决定,所记之事皆具有实录性质,可信度很高,是研究辽金史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吴凤霞《辽朝何以“雄长二百余年”——<辽史>论赞相关议论探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期),认为从《辽史》论赞看,长期居于北方的契丹人养成了应对战争的良好机制,其推行的灵活的、富有成效的用人政策和管理制度也是其兴盛的重要保障。相关文章还有陈其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靳玲《辽代政治与史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周阿根《<辽代石刻文续编>校点琐议》(《语言科学》第2期),《<辽代石刻文续编>校注商榷》(《江海学刊》第2期),孙孝伟、王惠德、刘春福《“辽海”考释》(《黑龙江史志》第178期),林鹄《<辽史·百官志>之史源、编纂及史料价值——兼论辽朝职官体系复原》(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三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田野《<辽史·食货志>所载辽代海事证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期),孙伯君《<辽史·西夏外记>的几个土产名称》(《满语研究》第1期),尤李《<龙兴观创造香幢记>:一则辽代民间道教的珍贵史料》(《中国道教》第1期),周春健《辽、金、元三<史>读札》(《现代哲学》第4期),杨福瑞《试论契丹学的理论和方法》(《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阎现章《中国古代编辑传播史大事年表(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年)》(《德州学院学报》第1期)等。

七、历史地理与文物考古研究

(一)历史地理

李鹏《辽代“北老河”古道考》(《北方文物》第1期),认为从辽代城址、聚落和墓葬遗址具有沿河分布的规律与特点推断: 辽代西拉木伦河( 潢河) 与老哈河( 土河) 合流后,其下游主河道不是西辽河,而是“北老河”古道。《“新开河”辽代古道考》(《东北史地》第2期)。相关文章还有张国庆《辽金元时期沈阳城建变迁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朱义德《<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商榷》(《黑龙江史志》第11期),李化龙《厚重的草原文化 浓重的草原风情 醇重的草原特韵:呼伦贝尔 覆盖着草原文化特征的地名》(《中国地名》第2期),郑永华《房山石经与历代王朝》(《北京观察》第5期),黄立平《黑龙江省古城遗址略论》(《戏剧之家》(上半月》第6期),姜振波《简论八里城遗址历史沿革及价值》(《黑龙江史志》第11期),席庆国《历史文化名城黄龙府》(《劳动保障世界》第3期),宋阳《草原丝绸之路兴盛时期中西交流的考古学观察——以辽上京、元上都及其周边发现为例》(《沧桑》第4期),关学智《辽代沈州应是沈阳建城始源的源头》(《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冀洛源《辽南京地区城镇中的经幢三例》(《文物》第6期),王石庄《木叶山地望考》(《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王禹浪、郝冰、刘加明《嫩江流域辽金古城的分布与初步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第7期),王杰瑜《宁武县古代建置沿革考释》(《山西档案》第1期),许伟伟《唐龙镇考》(《宁夏社会科学》第1期),靳生禾、谢鸿喜《杨家将古战场考察报告》(《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等。

(二)文物考古

孙永刚《巴彦塔拉辽代遗址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8期),通过植物遗存的分类与鉴定及遗址出土相关考古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遗址辽代先民应属于以种植粟、黍、荞麦、大麻为主的北方典型旱作农业,同时兼营牧业。相关文章还有杨玥《辽代墓志生肖图案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第1期),郭松雪《从城址和墓葬窥探辽代法库》(《中国地名》第4期),郭虹《从辽金时期古城出土文物看当时文化发展状况》《群文天地》第2期),张越《大觉寺:历史与心灵的归宿》(《中关村》第7期),佟强《静安寺塔和静安寺》(《草原文物》第1期),张光远《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建筑刻件造型艺术特色》(《艺术教育》第6期),王文轶《东北古代建筑奇葩:辽阳白塔》(《哈尔滨学院学报》第5期),刘俊勇、王博妍《辽南汉墓分区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刘喜民《辽祖州石室新考》(《北方文物》第1期),陈钊《略论河北宋辽金时期考古》(《黑龙江史志》第3期),刘立丽《旅顺博物馆馆藏辽代面罩的分类与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期),彭乃贤《北国奇葩 飘香南国——广州市海珠区博物馆“辽瓷专题展览”专访》(《东方收藏》第1期)等。

八、研究回顾与书评

景爱《新世纪初年的辽金史研究》(《东北史地》第1期),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辽金史研究在考古发现,文献、文物整理研究,专题史研究,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表明社会各界关注辽金史研究,辽金史的重要性日益被全社会所广泛认同。程妮娜《张博泉先生与辽金史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对张博泉先生的学术一生进行了回顾,认为张先生在辽金史研究中偏重金史研究,是我国第一位专门致力于金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多年的史学研究中探索和建构了“中华一体”的理论体系,对新世纪辽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关文章还有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奚族研究综述》(《学术探索》第8期),史地《“中国地域性辽金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东北史地》第5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草原文物》第1期),王欣欣、吕洪伟《近二十年大陆地区宋辽关系研究述评》(《黑龙江民族丛刊》第4期),齐新《辽宋金时期新疆历史学术研讨会综述》(《西域研究》第1期),王禹浪《嫩江的称谓、流域范围及其辽金古城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第4期),张志勇《三十年来辽代教育研究述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董希平《还原游牧民族文学生态——评析<中国诗歌通史·辽金元卷>》(《中国出版》第18期),张媛《反叛与重构:美术考古研究方法的变迁与突破——读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及其研究方法》(《艺术科技》第4期),杨惠玲《略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剑南文学》第10期)等。

作者简介:白刚,男,蒙古族,辽宁朝阳人,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历史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辽金元史、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辽金社会科学学报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辽金历史与考古》征稿启事
辽金之际高永昌起义若干问题浅谈
致敬学报40年
北京房山云居寺辽金刻经考述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