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解决过剩产能中的金融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6-06-17金生学康缪峰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3期
关键词:去产能金融机构

金生学+康缪峰

摘要:近几年,我国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去产能刻不容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化解过剩产能时,面临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收集披露分享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究其原因,是因为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剧产能过剩、金融市场环境和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部分金融机构独立性不足。为此,我们认为应当集中解决产能过剩行业的生存问题、支持企业拓宽市场、创新银行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加强信贷监管。

关键词:去产能;金融机构;信贷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底,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目标。而对于产业供给结构的调整,首要任务是去产能。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不仅包括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还涵盖了造船、机械以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高新技术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压力,使企业投资预期和居民消费预期下降,经济增长下调压力增加,还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影响银行资金的周转,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二、我国去产能化中的金融困境

(一)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钢铁、化工在内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态势,商业银行视其为“优质客户”,倾向于向其投放大量信贷资金。对于贷款前期的审核,商业银行基本上走走形式,缺乏规范的审核。而这些信贷资金大多用于企业的规模扩张,却不是产品创新转型。但是上述产业的增长趋势在近些年出现转变,以钢铁企业为例,2015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在行业产能过剩危机出现时,银行对信贷资金仍然没有后期跟踪,失去对资金使用的约束。即使在贷后检查中发现问题,银行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的效果依然有限。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披露和分享机制

目前,行业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仍然不完善。能源监察管理体系不完善,能评工作刚起步,对于企业的能耗信息,真实性和时效性不强,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此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也没有积极向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反馈行业信贷方面的信息,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这对于银行的监管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行业信贷的业务标准和专门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总体上人才欠缺,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不仅无法对信贷中涉及到经营风险的界定、产品参数的设定、相关责任的落实等内容提出专业看法,也无法给出制定针对不同的行业业务指南的完善意见,导致金融机构自身对融资项目的经营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金的发放方,迫切需要设立专门人才和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并建立内部操作流程,建立起高效、实用的评估标准。

(四)调整信贷结构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阻力

商业银行,很难大幅度削减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旦一刀切,企业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集中爆发,诱发银行的不良贷款激增。例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每削减20%产能,可能给银行带来1.1万亿-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占到银行贷款总额的1.14%-1.24%。商业银行为了缓解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风险,不得不继续提供贷款,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成因分析

(一)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剧产能过剩

中央政府对于宏观经济过多干预,导致供需脱离市场机制。尤其是2009年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拨款4万亿投入制造行业,增加了长期稳定的供给,却没增加相匹配的需求,尤其是在经济处于下行压力下,供求失衡更加严重。

地方政府方面,盲目追求GDP,追求政绩,给予了招商企业优惠的政策条件,加剧了企业家投资的冲动性,过多投资暴利行业。使得不同地区经济规划趋同、重复建设,集中性发展快速解决就业的制造业,中短期潜在产能过剩风险愈发突出。即使在产能过剩严重的2014年,部分地方政府依然积极引进产能过剩项目。面对项目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与短期经济指标,这些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后者,而对国家去产能政策置若罔闻。

(二)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金融体制市场化也还处于摸索和建设中,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配套的组织结构还有待改进,金融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操作性、灵活性难以平衡。此外,金融投资缺乏有益的环境,金融产品较单一,居民投资渠道不多,大量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涌向房地产等行业,推动过剩产能行业的继续发展。以制造业为例,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量不减反增,产能利用率却呈现年年下降的趋势。粗钢产量从2007年的4.949亿吨激增至2015年的8.04亿吨,但2015年钢铁的产能利用率不及67%,远低于2008年的80%。

(三)缺乏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兼并重组受行政干预

粗放型生产的部分企业已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但由于资产量大、人员多、社会影响广,资产处置、债务处理困难,一次性关停难度大,退出渠道不畅,仅能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沦为僵尸企业,占用社会资源,拖累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产能过剩行业规模小的企业一方面不愿意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又难以寻找到有效合理的途径退出行业。

现有体制下,企业一旦实施兼并重组,必然触及产权变革,引发复杂的利益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掌握着兼并重组的最终决定权,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困难,甚至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跨地区兼并重组难以最终实现。

(四)部分金融机构自身独立性不足,受地方政府“绑架”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缺乏独立性,受到地方政府过多的干预,无法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市场效用大打折扣。而且,现阶段仍有一些高耗能企业同时也是高就业甚至高利润的企业,是地区的经济支柱,有政府为其做风险担保。某些地方政府为完成指标,采取措施迫使商业银行继续给企业发放贷款以维持其经营发展。

四、我国解决产能过剩的金融对策

(一)集中解决产能过剩行业的生存问题,逐步降低信用风险

现阶段,银行一方面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压缩退出存量贷款,核销不良贷款,鼓励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减少债务杠杆或采取银团贷款或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分散信贷风险。另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消化,拓宽并购贷款业务,合理确定并购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根据并购项目状况确定合理的担保条件。

(二)加大对企业拓宽市场的支持力度

银行大力支持企业产能的境外转移以及海外并购,加大对符合国际标准且批准手续齐全的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支持,特别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行业,使企业走向国际,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此外,对于具有发展前景但存在风险的行业,比如新兴产业,银行应建立高效、专业、实用的评估机制和标准,评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该类企业,初始期适合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介入,当其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成熟,需要扩大规模,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就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对于银行调节和优化信贷结构、增强盈利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三)创新银行金融业务,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

首先,鼓励银行优化信贷资产,严格遵守“赤道原则”,发展绿色信贷产品。其次,银行走出传统的借贷服务限制,与企业协商实行债转股,或者将产能过剩企业的优质的信贷资产重组打包成可转让证卷,出售给居民投资者和结构投资者,其实质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能达到有效规避过剩产能企业的信用风险的目的。最后,设置企业帮扶基金,鼓励落后产能企业退出市场,协助政府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对于转型企业,及时跟踪资金的使用,支持与引导企业进行科研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提高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参照法律法规中环保标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标准,银行针对不同区域,有区别地对各行业灵活设置行业融资限额。同时,将化解产能过剩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产能过剩重点行业存量客户生产经营和现金流的监控力度,摸清潜在的信用风险敞口和资产损失,提前制定处置和应急预案,严肃处理违规行为,防范信贷风险的集中性爆发。

(五)加强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监管

首先,金融机构发现问题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反映,并督促其限制企业产能。其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最能反映产能过剩的“产能利用率”作为基本分析指标,结合产能、产量、库存及消费量、产能过剩原因等,综合评定各行业产能过剩等级,并分析其未来发展前景。对于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监管部门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核实、公布和追踪,限制其进一步融资,并向市场给出投资建议。最后,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设计科学有效的监管流程和方法,实行“问责制”,明确任务和责任,规范相关人员和企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赵昌文,许召元,袁东,廖博.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04:1-10.

[2]张明哲.新时期产能过剩的特征及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88-93.

[3]魏琪嘉.充分发挥金融政策在治理产能过剩中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3,09:38-39.

[4]李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产能过剩新问题[J].中国市场,2014,49:144-145.

[5]植凤寅.金融在抑制产能过剩中的进与退[J].中国金融,2010,05:88-92.

[6]史贞.产能过剩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4,04:154-158.

[7]张茜.以资产证券化方式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

[8]毛军华.经济冬至 AMC春分[R].中金公司,2016.

作者简介:金生学(1995-),男,江苏盐城人,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康缪峰(1996-),男,江苏南通人,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猜你喜欢

去产能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