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水盆地构造解释及勘探目标优选

2016-06-17冉琦

企业导报 2016年12期

冉琦

摘 要:在沁水盆地晋中区块9条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区内晋中1井资料,落实了工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构造面貌,明确了目的层的断裂组合及发育特征,依据构造图及相关剖面特征划定了下石盒子组8个较大的有利构造圈闭,并对圈闭目标进行了初步优选,提出了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关键词:断裂特征;构造特征;构造圈闭;有利目标

一、工区概况

沁水盆地晋中区块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长治市境内,西部、北部为平原区,中部为山地区,东部为丘陵区,三种地形由东到西成阶梯状分布,总体地势呈中部高南北低的趋势[1]。

沁水盆地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残留盆地,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晋中工区位于沁水盆地的北部,区块面积为5413平方公里。沁水盆地的南、北缘受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构造线方向分别以NE和NNE向为主。本次研究主要是以2014年施工的

9条二维地震测线及一口探井(晋中1井)资料为依据,落实沁水盆地北部晋中区块的上古生界目的层的构造,初步评价并优选工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的有利构造圈闭。

二、目的层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

(一)层位标定与解释。研究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砂岩储集层,主要目的层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砂岩广泛发育。从晋中1井合成记录上依次识别了T9b、T9c,T9d,T9f等主要反射波组,T9b为太原组底部主煤层的地震响应,T9c反射层为山西组底部煤层与砂泥岩的地震响应界面,T9d反射层为下石盒子组组底部砂泥岩的地震响应界面,T9f反射层为下石盒子组顶部砂泥岩的地震响应界面。

(二)断裂特征。根据解释获得的工区下石盒子组构造图

(图1),工区范围内断裂发育,以逆断层为主,断裂一般为高角度,纵向上向下延伸至奥陶系,大部分断裂向上终止于石千峰组内部或上石盒子组顶部,少数断至浅层;断距大于200米的大断裂多集中于工区西北,越往东南,断裂短距越小,延伸也越短。断裂在西北晋中地堑大断层附近以及中部北东向背斜褶皱核部最为发育,断层平面上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为主,规模不大。常常成对出现,形成一个个断鼻-断凹组合,与构造圈闭密切相关。

(三)构造特征。工区内部从大的构造格局上主要分三块:东南部是沁水盆地北东走向的向斜翼部的一部分;中部是沁水盆地北东走向的背斜轴部的一部分;西北部为断裂凹陷盆地—晋中地堑。从下石盒子组底(T9d)构造图(图1)可以看到,工区内构造面貌主要为一个复背斜和复向斜的翼部。其现今的基本构造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工区基本面貌为背斜加宽缓复式向斜,主背斜轴位于来远一沁源一线,走向北东,背斜西南端稍宽且隆起较高,西北部略窄。(2)工区内褶皱基本为平行褶皱,且大多数为典型的长轴线性褶皱,但褶皱的幅度、面积一般均较小,背、向斜褶皱构造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等间距性。(3)断层多,且以小型逆断层为主。工区内只在西北部发育大型断层,形成晋中地堑和大型隆起的断背斜,构造单元内部大型断层不十分发育,但小规模的断裂构造却广泛分布。

(三)有利构造圈闭优选。根据下石盒子组底(T9d反射层)构造图(图1),共落实8个可能形成构造圈闭的局部构造,除4号构造为背斜圈闭外,其余均为断背斜构造圈闭。这8个面积较大的局部构造大多沿着断裂发育与断层形成断背斜,构造形态主要受到断裂控制,也以北东走向为主。其中,8号构造为背斜核部的最高部位,构造幅度大,且剖面特征也最为可靠,目的层波组横向展布稳定,小断裂发育可能性相对较小,是最为有利的局部构造。1号构造紧邻8号构造,有两条剖面控制,构造可靠,剖面上波组特征也比较稳定,是有利性次之的局部构造。

4号构造位于8号、1号构造东部,在一条断裂西南端,形成椭圆形构造高部位,受到断裂影响较小,剖面上波组特征稳定性较8号、1号构造差,是再次之的有利构造。

结论:工区目的层总体以北东向褶皱为主,并发育北东、北北东向复背斜、复向斜和逆冲断裂体系,形成工区构造基本格局,断裂以高角度逆断层为主,主要在工区中部北东向背斜核部发育。从形成构造圈闭的条件看,工区中部北东向背斜凸起西南部为工区最为有利的部位,其中1号、4号、8号构造存在较大勘探潜力,为工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增学,余继峰,王明镇,等.沁水盆地煤地质与煤层气聚集单元特征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