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地教育发展启示
2016-06-17吴豪
吴豪
摘 要:《大公报·史地周刊》诞生于动荡的1930年代,着眼于民国史地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大公报·史地周刊》以其专业化的平台,对民国史地教育问题进行了诸多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民国史地教育的发展经验对于当代史地教育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丰富、教育发展理念的引导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史地教育;《大公报·史地周刊》;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21-01
《大公报·史地周刊》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其中关于史地教育方面文章的连载为当时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融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历史教育的情感内容。民国史地教育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史地周刊》的舆论导向下,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方面对当时史地教育的发展乃至后世教育均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大公报·史地周刊》中关于史地教育的文章的研读和民国时期史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史地知识,提炼出部分观点,期望能为我国史地教育的发展贡献些许力量。
一、民国时期史地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转变当代中国史地教育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史学价值观念主要为鉴戒,史学为政治服务,成为帝王家谱、王权附庸。”[1]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推动了史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例者也”[2]民国时期史地教育价值观具有重共性轻个性、重传统轻创新的特点。正如美国史学者赫尔所说“史之所以为史者,自必有其历史性”[3]民国史地教育的价值定位一直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中国史地教育逐渐出现了情感教育和生态德育的双重价值目标。正如南京师范学院的朱晓华学者所述“生态德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或手段向受教育者教授有关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与力量,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思想觉悟以及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4]民国时期以国土资源和国情发展为教学主线,这种教学内容有利于受教育者了解国情,铭记国史,倡导学生爱护祖国大好河山。这种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当代史地教育生态德育价值观的出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国时期史地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当代中国史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对《大公报·史地周刊》相关文章的研读,笔者发现民国时期史地教育强调基础知识讲授和形象化教学。民国时期,中学地理教师教学采用悬挂图示,地图演练,实物模型等具有形象特征的教学工具,虽然部分学校教学工具有限,但是史地教师均尽力使教具使用达到最大化。这种基础知识与形象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与现在我国倡导的新课程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如出一辙。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传授基础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后对新知识进行整合和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实现史地教育教学目标。美国人沃德曾经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民国时期史地教育的形象化教学无形之中激励了学生去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三、民国时期史地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当代中国史地教育的发展方向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民国时期史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当代中国史地教育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大公报·史地周刊》中很多一线教师提出了民国时期史地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如葛启扬指出“为什么我国中学的史地教育不发达,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为最主要的是由于学校不重视史地教育”[5];徐世劻认为“过去历史教育的失败,与其说是教科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的原因更为可靠”[6];中学教师瑜君概述了根据民国史地教学问题衍生的四种信念“应重趣味,应采分国独立的纵的系统,应以朝代为划分时代的标准,应与地理科目切实联络”[7]。综上所述,当局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史地教师专业师资能力直接影响史地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场所,学校不重视历史和地理专业的教学是导致民国时期史地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启示当代学校若想提高史地教学效果必须从领头人思想中重视史地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史地教师选拔机制和选拔标准的不全面影响了史地教育的发展,“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史地教学便缺乏该有的领路人。因此,史地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也应成为后世史地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众多学者在《大公报·史地周刊》中连载的关于史地教育的文刊,从史地教材、史地教具、史地教师和学校当局方面论述了史地教育失败的众多原因,有助于后世学者在史地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规避误区。民国时期史地教育为后世价值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丰富和史地教育的发展导向均有良好地借鉴意义,有利于当代中国史地教育更加稳健地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KYJJ40 )
参考文献:
[1]程文标.论《史地学报》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5.3.
[2]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陈训慈译.赫尔著.历史之价值[J].史地学报,1923(4)
[4]朱晓华.我国地理教育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中学史地教学动态,2011.7.
[5]葛启扬.中学史地教育改革举例.1935(17).
[6]徐世劻.我国历史教育失败的原因.1935(17).
[7]瑜君.初中历史教学问题.19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