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的历史演化
2016-06-17严秀英
严秀英, 王 雪
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的历史演化
严秀英, 王雪
【摘要】采用意象心理分析方法, 以延边朝鲜族的金达莱文化为主线, 叙述了金达莱的植物特性意象与延边朝鲜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及其历史渊源, 探讨了延边朝鲜族的金达莱文化与朝鲜半岛的同源性、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演化过程。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历史演化过程
一、引言
意象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早在古希腊时代, 哲学家就研究过人类的想象,他们通过在公共场合的标志性事物, 思考图腾与意象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精神的影响。20世纪中叶, 想象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和维果斯基以想象为中心的人类认知过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们通过解释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 为意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果斯基认为, “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所有的一切和整个世界的文化区别于自然界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 是基于想象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心理上出现“精神生产的工具”, 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是, 生产工具指向外部, 引起客体的变化, 而符号指向内部, 影响人的行为的变化。对人类而言,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 因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1]
意象就是这种“精神生产的工具”的形成过程,它可以说明人如何形成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图像和联结。《牛津英语词典》对意象的解释有二:一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个体内部形成的图像或无感觉陪伴的观念或想法, 包括记忆对象、已有经验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的精神联结或投影图像;二是指人类心理整合感知过程的感官数据的能力[2]。
Pelaprat和Cole认为, 人类经验不可避免地存在零散性,这是因为人类心灵同时受到进化(生物)的、文化历史(社会)的和个体发育的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按照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变化机制运行, 需要通过某一个链接来整合和整理[2]。意象就是解决和连接零散的、不协调的世界经验的过程,它在更多时候是“间隙填充”的过程。
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无论这形象是魔鬼, 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过程), 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因此,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些意象时, 我们发现, 它们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可以这样说, 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3]国内的意象研究可分为三类:(1)从美学角度研究诗歌的意象;(2)从文化角度分析“原型”意象,如申荷永认为, 心理学的“原型”包含了一种深远的文化心理学意义, 尽管它属于集体无意识范畴, 但通过象征和意象性的表现, 其意义能够被认知和理解[4];(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会表征的意象,例如王世强对石头、铜、铁、火等事物在佛教的地狱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意象分析[5]。
总的来看, 不管是在文学作品里, 还是在历史和现实中, 意象均在思维中形成, 是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是内化的图像, 是在大脑里留下的记忆痕迹和整体结构关系, 它影响着个体的心理行为模式。因此,文化意象研究对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分析民族心理特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依据, 同时它也丰富了民族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域环境中, 有着特定的经济状态、语言与生活方式, 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 构成了该民族特有的心理特质。这种独特性决定了独特的内化图像, 即意象和与其联结的不同记忆痕迹和结构关系, 长期集聚或共同生活形成了民族自身的心理行为模式和传统。金达莱就融入了中国朝鲜族的生活空间、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中的心理意象,它具有历史的同源性和独特性, 是延边朝鲜族文化的一部分, 也有与朝鲜半岛朝鲜族文化相区别的特色, 是研究意象发展的典型案例。我国是由56个民族聚集在一起的大家族, 如何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 是提升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的内涵
据历史记载, 朝鲜族对于金达莱的特殊情感早在20万年前就开始了。考古学家在对旧石器时期的忠清北道青原君头乳峰的2号洞穴古迹的调查中发现, 在洞穴7层中有143个金达莱花粉, 占植物花粉的91%, 还有很多金达莱花叶化石[6]。这说明, 朝鲜族早在2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喜欢金达莱, 并把它移植到家中以供观赏。因此, 朝鲜族对花的观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是从金达莱开始的。中国朝鲜族对金达莱的热爱不只停留在美的欣赏层面, 而是将其应用到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不断地升华和发展, 形成了中国朝鲜族独特的金达莱文化。
此外,金达莱文化还是延边朝鲜族的独特文化。金达莱既是朝鲜族饮酒文化的重要材料, 也是爱和热情的象征。对于延边朝鲜族同胞而言, 红艳艳的金达莱花朵缀满枝头, 火红一片, 是对延边地区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代表着中国朝鲜族同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无上的荣誉。中国朝鲜族同胞对金达莱花的特殊情感由来已久, 但金达莱文化的命名却是从诗人贺敬之来延边地区视察时写下的一句诗开始的。1986年8月, 贺敬之访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抚今追昔, 感慨系之, 遂题诗一首, 其中有“山山金达莱, 村村烈士碑”的诗句。这首诗颂扬在异常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 中国朝鲜族战士出生入死、与兄弟民族的战士结下的深厚友谊。金达莱花是用战士的鲜血凝成的, 是比任何情感和友谊都深厚的同胞情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象征。
三、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的历史演化过程
在中国朝鲜族文化中, 深刻蕴含着中国朝鲜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演变的历史足迹。
(一)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与半岛文化的同源性
尽管在历史上朝鲜族的生活时空有所改变, 文化的物质表层有所变化, 但深层的文化心理依然同源。在文化总体上,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朝鲜族会显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春天鲜红的金达莱不仅对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来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于移居中国的朝鲜族人民来说, 也是其民族精神和历史荣誉的象征。
不管是生活在朝鲜半岛还是生活在中国的延边, 朝鲜族都将金达莱视为春天的使者, 是坚贞、美好、吉祥、幸福的象征, 它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花, 也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花、延吉市的市花。作为抒发民族情感的素材, 金达莱亦出现在不同时期的韩国、朝鲜和中国作家和诗人笔下描述朝鲜族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中, 由此呈现出的同源性可见一斑。
研究表明, 在文学作品中, 朝鲜族人的金达莱情感早在公元8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在新罗后期的《献花歌》中, 记载了一位老翁为了唱一首动听的歌曲爬到峭壁上摘一束金达莱花献给太守夫人的故事[7]。到了近代, 韩国诗歌《金达莱》是朝鲜现代诗歌的奠基人金素月(1902—1934)写下的。这首诗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描写了当时的婚姻和感情生活, 传达出封建时代朝鲜族女性的心声, 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金素月选择盛开在朝鲜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来颂扬民族情感。朝鲜抒情诗歌《金达莱》在朝鲜民间也广为流传。在今天的朝鲜, 金达莱仍被视为春天的先行者, 象征着时代的先驱。例如, 20世纪70年代,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牵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 主人公花妮、顺姬的悲惨命运及其优美的旋律、哀婉动听的歌声使得无数的中国观众泪湿衣襟。其中, 金达莱花是卖花姑娘在乱世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也是在日寇统治下两姐妹的生存资料和美好希望的信物,它代表着在日寇压迫下朝鲜人民的顽强生命力。
中国的延边朝鲜族对于金达莱的特殊感情不仅源于朝鲜半岛的金达莱情感, 而且还更多地来自于他们日夜守护和耕耘的土地的热爱, 这种情感不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都始终未曾改变过。1963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冰雪金达莱》, 描述了20世纪初期流亡到东北的朝鲜族女孩淑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的过程。金达莱就如同其颜色一样, 代表着像淑子一样投身于抗战的爱国者的革命精神。2008年, 一部讲述延边一个家庭中母女四人故事的电视剧《金达莱》, 生动描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朝鲜族同胞的生活经历, 讴歌了朝鲜族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善良乐观的精神。而谭晶演唱的《金达莱花》, 唱出了朝鲜族人民对长白山下这块土地的热爱和金达莱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 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本民族的文化。金达莱花以有形的或无形的方式, 影响着朝鲜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体现在跨国界的朝鲜族的实际生活中, 也体现在朝鲜族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上, 影响着朝鲜族人的认知与行为。虽然延边朝鲜族人民对金达莱的依恋源于朝鲜半岛, 但是延边朝鲜族的金达莱文化则是几代延边朝鲜族人民智慧的象征, 也是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共同洒热血耕耘出来的延边朝鲜族文化。
(二)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发展的历史
社会文化发展制约与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认知及其结构, 影响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事物时对于特征的取舍。作为从朝鲜半岛移来的跨境民族, 自然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对于中国朝鲜族的认知结构及特性有极大的影响。金达莱文化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朝鲜族文化的发展体现了金达莱的植物特性, 即选择山坡成长的顽强的生命力、与真菌共生的能力、映山红的感染力和长久开花的激情。
首先, 中国朝鲜族对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是生存的基础, 也是中国朝鲜族的生命力所在, 它对于朝鲜族社会及其民族认知结构取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朝鲜族是农耕民族, 水稻种植是朝鲜族的主要经济来源, 因此,他们对于土地和家乡有着独特的依恋情感。移居中国之后, 由于生存的需要, 在无法获得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 朝鲜族对于土地的依恋没有在半岛生活时那么强烈。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农耕环境, 他们长期辗转于不同的地域, 这既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也培育了他们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和迁徙性。顽强的适应力和迁徙性代替了土地依恋心理, 成为中国朝鲜族与朝鲜半岛朝鲜族相互区别的心理特征。尽管如此, 中国朝鲜族始终继承和延续着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和习俗, 即便流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他们仍然保持着民族共同体的集聚意识, 通过节日、串门等方式延续着血缘、地缘和族缘, 形成了不同方式的互助生产模式。特别是对于水稻种植的技术经验与生产优势, 使朝鲜族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上有了较快的发展, 增强了朝鲜族聚集地的社会适应力。中国朝鲜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民族共同特质, 就如同金达莱花的植物特质一样, 顽强和始终如一。
其次, 朝鲜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像金达莱与真菌的共生特质一样, 向往着和谐与融合;像漫山遍野的鲜红的金达莱花一样, 影响着朝鲜族的自我意识和情感, 使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理想不断地作正义的斗争。民族认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已经融入到民族成员的意识与行为中, 内化为无意识行为。从朝鲜族移民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生存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朝鲜族认知客观事物的影响。如移民初期, 中国朝鲜族被视为“犯禁潜越”者, 随时会受到清朝政府的驱逐和惩处, 因此他们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本民族与民族成员有很强的情感依赖。为了摆脱日寇的侵略, 延边朝鲜族人民提出了“复兴教育”“教育救国”等主张, 倡导新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民族情感得到了升华, 民族意识由觉醒转向了行动, 民族自觉性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族成员参与到民族解放斗争中来。针对日寇的民族同化政策和文化摧残, 朝鲜族人民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 也不忘记启发朝鲜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日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 朝鲜族身份获得了国家的法律认同, 朝鲜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平等地被赋予参政的权利和义务, 并参加了解放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在延边, 设立了民族报纸和民族出版社, 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的综合大学——延边大学, 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 促进了民族意志、民族情感和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最后,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顺应族群认知的基础上开始其创新和发展历程的。延边朝鲜族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顺应不是无选择的, 而是把具有稳定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的结构继承下来, 作为继承的出发点、创新的着眼点和新认知结构的生长点。建国以后, 虽然经历了十年文革, 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定断裂, 但是, 中国朝鲜族60多年的发展历史足以证明, 中国朝鲜族是富有激情的民族和展望未来的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 延边朝鲜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朝鲜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 也积极地借鉴吸收先进文化,使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朝鲜族教育的全面普及, 提高了朝鲜族成员的素质与能力, 促进了朝鲜族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 加强了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显示, 朝鲜族流动人口总体社会适应良好, 但流动性会增加社会适应的不确定性。在认同方面, 朝鲜族人的中国国家认同明显,民族认同明显。朝鲜族作为文化边缘群体, 群内团结、群外排斥明显;适应策略上注重民族团结, 生活聚居化、行业集群化,以血缘、地缘、业缘、族缘、教缘、朋辈群体为纽带, 编织起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重视教育、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个体极具坚韧、独立、奋斗的精神品质[8]。
(三)延边朝鲜族金达莱文化心理的独特性
文化的心理层面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的灵魂。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心理层面的区别[9]。
民族认知及其结构与组织是心理层面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 无不受到民族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及文化模式又作用于民族认知及其结构, 使其认知结构与组织的发展更具有民族性与文化性。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中国朝鲜族形成了不同于朝鲜半岛朝鲜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金达莱文化就是中国朝鲜族自己的文化, 她既表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朝鲜族人民赋予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植物的人为情感, 也代表着朝鲜族人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 延边金达莱文化是成千上万名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 延边地区是东满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 延边地区是解放战争的可靠后方;在抗美援朝时期, 延边地区靠近前沿阵地。在抗日战争期间, 每3至5名抗联战士中就有1名朝鲜族战士。据文献记载, 在东北, 有62 942名朝鲜族青壮年参军, 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牺牲3万多名, 仅延边地区就有13 450名烈士。在解放战争中, 几十万朝鲜族战士和群众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 解放以后, 这些老战士的回忆被搬上银幕、小说、连环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至今还记得那些感人的电影和连环画, 如《冰雪金达莱》《金玉姬》《中华女儿》《八女投江》《生死缘》等。
其次, 金达莱文化与民族教育是朝鲜族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国朝鲜族作为跨境民族, 自越境迁入后, 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 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变,因此,中国朝鲜族的民族心理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五个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时段。从16世纪中叶开始, 朝鲜族人民就越过边境来到中国东北地区垦居。从迁入初期、新文化思想过渡时期、反日运动时期、反对日本奴化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 朝鲜族民族心理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 朝鲜族的各项事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革”期间, 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 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改革开放以后, 朝鲜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 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意志得到空前的加强。教育全面普及提高了朝鲜族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促进了朝鲜族人民的心理健康发展[10]。由于朝鲜族缺乏全民族统一崇尚的权威民族宗教,因此, 在每一历史时期, 民族教育始终引领和鼓舞着朝鲜族的民族精神, 培养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和革命者, 成为不同时期朝鲜族社会凝聚力的核心, 推动着朝鲜族的主流思想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革命意识及荣誉感传承的最好象征,就是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和村村建立的烈士纪念碑。如果说纪念碑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和光荣历史, 那么, 作为有生命植物的金达莱花就代表着欣欣向荣的朝鲜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社会变化。民族教育把传承和发展金达莱文化作为己任, 并以此为教育内容培养更多的民族人才, 这些接受金达莱文化教育的人又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丰富和提升金达莱文化的价值。这种意识和情感始终鼓励着不同时期的朝鲜族人民, 使得他们在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不但没有发生过任何民族之间的冲突,而且还能够以纪念碑的荣耀和金达莱的精神鼓舞朝鲜族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去建设伟大祖国的边疆。
最后, 金达莱文化是朝鲜族人民在100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智慧的结晶, 它包括了与大自然共存、与不同民族共生且积极主动发展的智慧和经验。中国朝鲜族同胞建立了金达莱饮食文化、金达莱旅游节、金达莱民俗村, 推动着金达莱文化的继续发展。从2003年开始, 和龙市金达莱村金达莱花园开始建设, 截至目前, 已栽种了金达莱花6.1万余株。和龙市在金达莱花园举办了12届“金达莱文化旅游节”, 建立了“全国文明村”——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金达莱民俗村是延边地区为数不多的全部由朝鲜族构成的村落,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仍然保存了非常完整的朝鲜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延吉金达莱民族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1989年和1998年两次改革, 如今已拥有了中国烹饪协会命名的中华名小吃——金达莱冷面品牌。
四、金达莱文化的本质
象征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象征就是用有形事物去表现抽象意念。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 这些抽象观念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因而借助于象征。某些事物或属性由于具有与该民族精神相契合的特性, 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文化符号, 因而具有独特的表情达义功能[11—12]。例如, 在原始社会, 不同民族往往具有不同的图腾, 这些图腾就是他们崇拜的事物, 如彝族崇拜黑虎和火, 蒙古族崇拜长生天(即苍天, 蒙语为“腾格里”)。随着人类的进化, 虽然理论思维成为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 但象征的认知方式在人类思维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和宗教领域。例如, Whitehouse将宗教的传播模式分为两种:教义式(doctrinal)和意象式(imagistic)[13]。教义式的传播方式是指进行严格的知识编码, 由传教者去传播教义, 传播意识层面的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意象式的传播方式是传播仪式的集合,这些仪式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意象式的传播方式传播内隐的、潜意识层面的宗教知识和文化。在宗教仪式中, 信徒获得了浓烈而华丽的感官刺激和强烈的感染力。在意象式的传播方式中, 信徒获得了内隐的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认知[13]。毫无疑问, 延边朝鲜族的金达莱文化用意象式的传播方式来传播文化, 正像用红色、黄色的镰刀与斧头组成的党旗一样。
然而,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毫无根据地去选择象征物。事物或属性被选择为象征物的认知根据在于,具体事物的性质能够与所要象征的事物特性契合。他们会根据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本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文化等, 合理地选择认知对象、安排认知能力的投入。人类认知的这种选择性取向, 就形成了各民族的不同的心理意象。中国朝鲜族对金达莱文化的认知取向是与金达莱的植物特性分不开的, 它是中国朝鲜民族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事物及其特性自主选择的结果, 与其民族发展的需要分不开。不同时期的民族发展需要会影响文化的发展, 中国朝鲜族的金达莱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发展造就了金达莱文化,金达莱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朝鲜族去继续建构和传承。然而, 急剧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既给中国朝鲜族的金达莱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也提出了挑战。目前, 朝鲜族作为跨国民族, 有涉外关系的人口比重很大, 尤其是与韩国交往特别频繁。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延边地区的人口流失远远高于吉林省乃至东北三省其他地区。在中国不到200万的朝鲜族人口中, 生活在韩国或关内的朝鲜族达就76万之多, 占38%[14]。此外, 有研究表明, 延边朝鲜族在家庭中出现了架构性的变化和观念的变迁, 表现在单亲家庭和单身家庭的增长趋势明显, 家庭关系的伦理轴心由亲子关系转为夫妻关系, 由孝敬老人转为养育子女以及责任意识的缺失等, 从而影响着朝鲜族的传统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15—16]。民族共同体的经济模式、民族成员的价值标准、民族人口流失、民族家庭结构变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缺失对中国朝鲜族金达莱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朝鲜族社会成员的继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俄]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16.
[2]E.PELAPRAT, M.COLE. “MindingtheGap”:Imagination,CreativityandHumanCognition.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 Behavioral Science, 2011(1):397—418.
[3][瑞士]荣格. 荣格文集. 冯川, 苏克, 译.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487—497.
[4]申荷永. 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8—30.
[5]王世强. 中国佛教文化中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研究.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3—15.
[6][朝鲜]张有晋. 寻找远古时期的祖先. 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4—15.
[7][朝鲜]光明百科辞典(20卷)·三国游史第一期. 平壤:百科辞典出版社, 2000:1010—1019.
[8]徐芳. 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7—13.
[9]李静. 民族心理学.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244—259.
[10]严秀英. 朝鲜族民族心理的历史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24.
[11]郑剑. 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5(1).
[12]L.GAO, H.Y.SHEN.TheBeautyofAngelsinSandplay:ImageandSymbolintheGardenoftheHeartandSoul. 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 2012(1):141—146.
[13]L. MARTIN.Cognition,SocietyandReligion:ANewApproachtotheStudyofCulture.Culture & Relig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2003,4(2):207—231.
[14]庄丽月, 杨群, 张积家. 宗教对信徒颜色认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台湾宗教徒为例. 心理科学, 2016(2), 待发表.
[15]孙春日. 中朝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及对策——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16]金香兰. 朝鲜族婚姻家庭及其伦理嬗变.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童想文】
【基金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MJZXHZ15003)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1-0072-06
(作者简介:严秀英,吉林和龙人,教育学博士,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王雪,吉林和龙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