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伯勤先生学术小传

2016-06-17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敦煌研究

本刊编辑部

姜伯勤先生学术小传

本刊编辑部

姜伯勤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3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55年进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曾亲承陈寅恪、刘节、梁方仲等中国现代史学大家的教泽。1959年大学毕业后,续随岑仲勉、董家遵等著名史家攻读隋唐史方向的研究生,1962年留校任教,2012年退休。

1963年,姜伯勤先生在《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隋末奴军起义试探》《论窦建德》等一批学术论文,从而在史学界崭露头角。1964年受北京大学向达教授在中山大学所作“敦煌学六十年”学术报告的感召,开始将学术关注点转向敦煌学研究领域。1974年进入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主持的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1978年参加由东北师范大学朱寰教授主持的“中外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课题小组。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公派出国的留学人员,1984—1985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池田温教授。

作为改变当时“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日本”尴尬局面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姜伯勤先生在敦煌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部个人专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版)以敦煌文书为核心史料,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和佛教内律,以马克思关于经济史的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国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借鉴英国庄园史研究的权威学者柯斯明斯基研究十三世纪英国土地制度的经验,通过对中古时期敦煌寺户制度的讨论,一方面探究了中国三世纪以后的“部曲佃客制”的蕴奥,另一方面试图借此窥见唐宋之际生产力发展下封建社会经济结构阶段性变更的历史趋势。学界认为,这一成果不仅使敦煌寺院经济研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将会对敦煌学其他分支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专著《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版)则利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的社会史料,从“礼仪”“氏族”“学校与礼生”“选举”“良贱”“城乡”“教团”“社”等八个专题对唐代敦煌社会中的“身份体制”“从属纽带的形成”“各种社会团体与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而将“礼”这一“最具中国色彩的范畴”置于全书之首,并以之牵动全书,反映了作者“试图构建起以礼仪为主线的敦煌社会史框架”,进一步拓宽了唐代社会史研究的领域。*胡戟、张弓、李斌城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第769,5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是姜先生在长期进行专题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部专著,其中多篇内容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因而被认为是作者的代表性著作。*胡戟、张弓、李斌城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第769,5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以“敦煌心史散论”作为副题,援用了陈寅恪先生所倡说的源于南宋郑思肖(所南)的“心史”说。姜先生指出:“我们所企望探索明的敦煌心史,是指四至十四世纪以敦煌石窟艺术及石窟所出文书等载体所显现的中国文化繁盛时期的心灵历程,一个大时代心灵提升的轨辙;探讨敦煌所见的唐代前后的艺术、宗教和礼乐中所显示的思想超越性,所显示的人文精神和对于中国智慧的追求。”“本书立足于以陈寅恪先生为代表的文化史研究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上,以解读文本及其上下文,图像及其‘上下文’为中心,通过对于意义、象征和隐喻的力所能及的阐释,来找寻探究中国心史的途径”,在继承传统人文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又引入了西方艺术史研究中“图像学”与“图像志”方法进行“图像证史”,开拓了史源与研究领域。姜先生通过对敦煌艺术作品历史的来龙去脉、社会背景及有关情景的全方位研究;对庄子思想及中国道教精神与大乘佛学智慧相结合的“中国式超越智慧”的深入考察;对在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礼”的节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改造与融贯吸纳的梳理与阐释;对“变文”“令舞”“傩礼”所反映的雅俗文化互动的揭示,指出在“敦煌这座大理石般的智慧殿堂里”,艺术、宗教和礼乐正是“记录了民族心智历史的三座碑廊”。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史研究同样也是姜伯勤先生关注的重要学术领域。《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被誉为关于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研究中“最可重视”的论著。姜先生“充分占有传世文献与考古文物资料,相互参证,从金融和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观察丝绸之路,探讨了与‘东西贸易的承担者’粟特人有关的丝路实况,包括拜占庭与波斯在丝路贸易上的利益冲突,粟特人与草原民族西突厥人、铁勒人、突骑施人在丝路上的相互依傍,对白银之路及香药之路也多有阐发,将该课题的研究推进到一崭新的阶段”。这种见路、见物、见人式的研究,“可视为20世纪唐史学界研究丝路贸易史以及东西交通史的一部力作”*胡戟、张弓、李斌城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第494页。。中古时期亚欧大陆上“东西方贸易承担者”粟特等中亚胡人的信仰习俗源于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进入中国以后被称为“祆教”。对中古祆教艺术的研究近年颇为活跃。姜先生的《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正是一部从艺术遗存来研究中国祆教的力作。该书“广泛参阅近百年来俄国、日本和欧美的相关论著,对文献、文书和文物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搜罗,在缺乏汉译祆教遗经可作文本分析的情况下,匠心独运,博综贯穿,从中古遗存的图像和唐宋时代的民俗中辨认出祆教神祇若隐若现的身影”,发现了“图像中《阿维斯陀》”和“波斯式的天宫建制在东亚的遗痕”,“使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中国版’空前地明朗化了”。*蔡鸿生:《序》,见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序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澳门回归前夕,姜先生出版了《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对清初著名禅僧石濂大汕的志、事、学、行、才、艺进行了抉微阐幽式的全方位描述,讨论了禅学的“南方风格”、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互动以及广府文化与越南文化的交流。该书“以艺术、文化与时代生活三者的结合,紧扣石濂大汕与清初澳门及岭南禅史这一主题,来展现大汕周围的人文世界”,对当时南方地区的政教生态、遗民团体、禅宗法系、文学艺术、社会生活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揭示,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姿的历史时代和惊心动魄的文化气象。该书仍然立足于陈寅恪先生在反映同一历史时代的大作《柳如是别传》中所采用的“心史”研究方法,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对历史智慧的追寻,因而被认为“网罗宏富、 立义公正”“所论深入胜理”“建树不磨,足与山川同寿”“必为传世之作无疑”。*饶宗颐:《序》,见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序1—2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姜伯勤先生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特别注意在继承吸纳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国际前沿动态的把握,因此,其研究往往能得学术“预流”,其成果往往能够做到与传统和国际的双重接轨;在讨论中,常常由具体专题入手,通过对材料竭泽而渔的爬梳整理和对论题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演绎升华,从而得出具有一般性普遍意义的结论和认识,深受学界好评。

姜伯勤先生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建树卓越。他的学术论著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曾经担任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至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并担任过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等荣誉性学术职务,曾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建平、于尚艳】

猜你喜欢

敦煌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敦煌之行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