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Ⅷ)

2016-06-17昝廷全

关键词:系统思维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系统思维(Ⅷ)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摘要:系统科学是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思维。本文介绍了与系统思维相关的15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由三个模块构成:所论专题+有关现有理论+系统经济学视角。这种联系相关专题介绍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思维。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经济学

(221)论利益:真实利益与认识到的利益

中国有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同时,民间还有“无利不起早”的说法。我们甚至可以将其推广至人类全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目的性行为。如果讲得全面一些,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从系统经济学和系统需求理论的角度来讲,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持某种耗散结构或者推动耗散结构结构的升级。因此,我们可以把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定义为经济目的。于是,经济系统的各种不同耗散结构就对应于各种不同的利益: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和精神利益等等。由于人的系统化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人的不同层次的耗散结构,进而决定了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利益。

把目的定义为耗散结构,就使得利益具有了内在的客观尺度。有利就是趋向耗散结构方向,否则就是不利。有利的程度就是利益的大小。这样,就使得利益的概念获得了完全确切的内涵。

由于每一个人的耗散结构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人的真实利益也是客观的,甚至不以行为主体自身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有可能出现“真实利益”与“认识到的利益”的分离,甚至冲突的情况。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潜在的假定了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222)基于统计规律的精准扶贫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贫困人口以千万计。因此,政府实行的扶贫政策只能基于统计规律,而不能采取基于个体信息的动力学手段。统计规律针对大多数人,而动力学手段是指直接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家庭和个人,例如直接给每个贫困家庭和个人补贴多少钱和食物等。这里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收集个体信息的困难,关键在于不能应用动力学手段处理统计问题,不能混淆两种不同的规律。

关于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原因,例如市场的海量信息问题和市场的易变性等等。但是,我们认为,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试图应用动力学手段去处理统计问题。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精准扶贫理解为直接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进行扶贫。扶贫工作只能依据贫困人口整体的统计规律,在充分理解每个贫困个体动力学性质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宏观条件或宏观参数。这个宏观参数对所有的贫困个体都是同样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贫困人口统计意义上或者总体上的降低,但仍然会有极小一部分人口继续贫困。针对继续贫困的这样极小一部分人群可以采取动力学手段进行扶贫,即采取直接补贴的办法。

为了实施基于统计规律的精准扶贫,首先要深入了解贫困个体的动力学属性,例如中国人都有“面子”思想,因此都有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不会出现统计意义上的象西方国家的贫困懒惰即宁愿”持贫困“而不去劳动现象。个体的动力学属性是统计规律发挥作用的背景。其次,针对贫困个体的动力学属性设置适当的宏观参数,典型的包括疏通与外部联系的道路、消除数字鸿沟以及电力的输送等,过去政府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就属于这类范畴。当然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各类义务教育和培训等。

(223)贫困的标准

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现象,也只有作为社会现象才会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贫困的标准。有了贫困的标准才能界定扶贫的对象,然后通过对扶贫对象动力学性质的深入了解,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扶贫对策。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系统需求理论,每个人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独立个体,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一个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的耗散结构。比方说,为了维持人体处于正常的耗散结构状态,一天必须摄入一定的热量,每月大体要吃进30斤粮食。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指出,人体要吃进“负熵”才能维持。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耗散结构所需要吃进的“负熵”有一个下限,低于这个下限,人体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耗散结构状态。这个下限就构成了衡量贫困与否的内在尺度与标准。

从经济学来讲,上面所讲的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负熵下限”显然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主要是指至少需要多少食物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即处于正常的耗散结构状态。但是,随着食品价格的上涨,购买相应食品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自然也会上涨。因此,用货币表示的“贫困线”也会随之上涨。这个上涨完全属于货币效应。当然,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人体的生物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变化,但变化相当缓慢,在所考虑的经济学时空尺度内可以认为基本稳定。

根据拉兹略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大体划分为5个典型的层次。系统经济学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和环境不断系统化的过程。由此决定了人的需求层次可以随着系统化的不断进展不断增加,可以形象的说人的需求层次有n个。按照上面的思想,人有多少层次的需求,就有多少层次的贫困问题。因为每个层次的需求就对应一个特定层次的耗散结构,就存在一个特定层次的“负熵下限”。例如,典型的有物质贫困和信息贫困。政府消除“数字鸿沟”的努力就是在进行信息扶贫。

(224)为什么扶贫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但是,通过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进行资源分配的结果,却可能很难保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也就是说,会产生所谓的贫困问题。扶贫问题显然超出了纯粹的经济学范畴,需要在更高的社会层次上去运筹去解决。理论上成熟是行动上坚定的保证。为了坚定扶贫的决心,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扶贫,即扶贫的理论依据和正当性基础是什么。

首先,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构造性元素,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因此,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不能保证的时候,有权利从社会得到帮助。当然,根据系统主义价值观,在一个人有权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作为社会的构造性元素所应承担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与功能的框架下获得了统一。把这个义务推至极致,我们就得出每个人都没有自杀权利的极端结论。因为自杀就离开了社会系统,就再也无法承担作为社会系统的构造性元素所应承担的任何义务。

第二,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就会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不稳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数。当基尼系数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就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使我国的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下一步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25)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个体与集体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决策。存在两种基本的决策方式:个人与集体决策。个人决策就相当于独裁。从理论上无法直接推出独裁和集体决策孰优孰劣,必须结合具体的决策内容才能判断何种决策方式更合适。决策的正确性基础在于三个方面:1、一是决策者的知识结构;二是信息基础;三是形成判断时的逻辑推理。

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是现代发展的重要趋势,管理的对象(系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具备专门的管理知识。也就是说,对管理者的自然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每个人的知识存量都是有限的,这就从根本上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独裁失去了基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社会知识大于任何个人知识,“集体知识大于个人知识”,这是集体决策的第一个依据。这就要求,集体决策不是简单的增加人数,增加的人必须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这是集体决策时“少数服从多数”的前提条件。这就有点类似于对于某一个科学结论对错的判断不能由全民投票决定一样,而只能由少数科学家判断。从理论上讲,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极端情况:一个人(独裁者)具备的相关知识大于所有其他人的知识总和。这时,由一个人决策,即独裁就是最好的决策方式。

集体决策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扩大信息基础。信息是决策的依据。扩大信息基础可以提高决策质量。从客观上讲,知识和信息都分散在不同的个人头脑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容易被忽略。因此,集体决策的核心是充分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实际上,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普通百姓往往很难对国家的许多宏观决策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就需要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进行信息沟通,以增加普通百姓对国家宏观决策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不论是个人决策(独裁)还是集体决策,都必须遵守基本的逻辑推理规则。

(226)技术创新与市场

由于资源有限,没有创新,整个人类社会都会退化,大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

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不同。当一个构思(idea)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人们就称之为发明(invention);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实可行的成本稳定的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才能由发明转变为创新。

昝廷全(2001)曾经提出技术创新原理,该原理的大致意思是说,企业(经济系统)应当按照这样的原则来选择技术创新项目: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特征尺度,包括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应当和企业(经济系统)自身的特征尺度相匹配。一般来讲,大企业的特征尺度大于小企业的特征尺度,因此,大企业可以选择耗费时间较长的大项目进行创新,而小企业宜于选择那些和自身特征尺度相匹配的小项目进行创新。从创新的历史数据来看,实际情况也基本如此,即大多数较大的创新项目都是由大企业完成的。从基础教育到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特征时间尺度最长,所以,只能由国家支持完成。

技术创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改进性的创新,另一种是革命性的创新。改进性的创新不改变现有的生产结构,但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革命性的创新将改变现有的生产结构,甚至带来新的产品,例如传呼机、模拟手机和智能手机等。只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实际上,各种各样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随时都在进行。但是,只有当它们被市场接受和肯定,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动力。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异化问题:即为发明而发明、为创新而创新,还是追求发明与创新的市场价值。这和学术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同构的,即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真理还是为了追求市场价值。

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产品是不是对消费者有利,或者说是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目的的异化。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生产的目的就是消费。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从社会生产到终端消费所经历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多,使生产的目的“阶段化”,这将大大增加生产目的异化的可能性。典型的异化包括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为此甚至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27)什么是政治

政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之中。理解什么是政治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粗略地讲,经济以效率优先,而为了政治追求可以“抛头颅洒热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经济与“钱”有关,政治与“权”有关。还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有这些说法都基本正确,而且联系经济去说明政治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是不够准确。

为了准确理解政治的概念,必须从系统的层级过渡入手,在层级过渡中考察政治信息如何产生。首先,政治比经济高一个层级,政治是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如果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解为政治和经济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层次,则其表述完全正确,只是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细化。政治这种“超经济”力量的必要性来源于两个方面:经济系统(市场)自身无法保护现存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等于经济系统加功能系统(包括教育、卫生、文艺部门等)的结构,需要某种“超经济”的力量对其经济保护,这便引出了政治的概念。因此,政治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保护现存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执行这一部分政治功能就是法律系统。

政治必要性的第二个来源在于经济系统(市场)本身的不完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贯穿始终的应当是人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本质上讲都是“工具性”的,人们在一起组成系统生活得更好才组成系统,否则还不如单打独斗。因此,针对经济系统(市场)的不完备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必须采取措施,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建立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以提高其功能,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提高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执行这一部分政治功能的是行政系统。

综上所述,政治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法律系统和行政系统。法律是底线,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必须遵纪守法,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行政系统提出社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这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就必须关心政治。例如,我国政府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战略和“互联网+”战略无疑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228)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政治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法律的功能就是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保护社会整体的最高利益。社会秩序等于“经济系统+功能系统(教育、卫生和文艺等部门)”构成的大系统的结构。因此,属于监管控制的范畴。用形式语言来讲,法律就是根据社会整体目标的要求首先确定哪些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需要保护,据此把人类所有的行为“投影”到一维坐标抽上,以坐标抽的原点为界,正向为合法,反向为违法。这个过程相当于自由度缩并。投影之前,各种各样的行为需要很多自由度才能描述,投影之后只有一个自由度(一维坐标抽)。投影之后,每个行为都增加了一个新特性:合法或非法。这个新增加的特性就是新的信息,相当于一个新的信息通道,自然要求引入新的概念去描述,这个新的概念就是法律。这是整个法律系统的基础。

根据上面的论述,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与具体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关。随着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不断变化,就要求不断要有新的法律或划分合法与非法的标准。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属于从一个耗散结构到另一个耗散结构的突变过程,中间必须经历一个不稳定的过渡过程,其特点就是旧秩序已被破坏,而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必然存在一个法律的空白地带,即法律边界。在法律边界上,哪些行为符合正常秩序因而应当保护,哪些行为不符合正常秩序因而不应当保护缺乏标准,因此,法律无法判定某一个行为是合法或非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法律必须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的系统。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法律不仅要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还应包括法律的量化问题,即根据违法的性质、程度和后果等来确定具体的惩罚方式或具体量刑。执法的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对于这个“平等原则”不能作过分的解读,原因就在于对不同罪犯实行惩罚的社会效果可能不一样。正是考虑到社会整体的最高利益,各国都有在特定时期对特定类型的罪犯实行“特赦”的做法。它本质上属于对法律的行政干预,使用上要特别谨慎,决不能滥用,一切应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原则。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具体的是结构性的,这就使得不论是法律还是“特赦”都具有了客观标准。这从本质上与“法律是自然规律的延伸”的希腊传统相一致。

(229)行政管理 :发现社会发展方程

我对行政管理感兴趣最早源于我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一段阴差阳错的经历。2002年我负责筹备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媒体管理学院,后来顺理成章的担任了第一任院长。由于职责所在,以我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制度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主要内容为学校申请了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以高分获得批准。硕士点获批后,连续3年招生的两门专业课都由我一个人负责命题。因此,我不得不"现学现卖"。当初以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申报行政管理硕士点能够获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系统经济学确实和行政管理是相通的。或者说,系统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和分析范式完全适合于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和法律是政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功能主要是保护现存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行政管理着眼于更好的未来,其首要任务就是从国情和环境条件出发,从这些“原始信息”中提炼出社会整体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讲,所提炼出的这个发展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的具体化。“原始信息”的内容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消费结构和各项社会权利等。如何从复杂多样的”原始信息“中提炼出具体的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是行政管理的关键环节。用形式语言来讲,从”原始信息“到”发展目标"相当于自由度缩并,即从高维空间投影到低维空间。这里显然发生了层级过渡,因此,系统经济学中的层级战略大有作为。同时,发展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可能关注统计学意义上的主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从“原始信息”中提炼出的社会整体发展目标,这充分显示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卓越政治才华。

行政管理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社会整体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之后,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现对策,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全面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相当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程,“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相当于方程的求解方法。更一般的来讲,如果说“发展目标”相当于变分原理中的泛函,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就相当于寻求“变分路径”。从操作意义上讲,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明确整体目标高于部分(子系统)的目标的原则,和个人或局部(子系统)的利益只有在整体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和得到保证的系统主义价值观。因此,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行政管理必须具有整合和节制子系统的权威和手段,其指令被执行的优先度最高,任何与之冲突的指令必须为之让路或取消。当然,整合和节制子系统并不意味着直接参与子系统的运作。

(230)知识与能力的区别

以前曾经听说一个游泳运动史上的一个例子:有一个游泳运动员获得了冠军,大家高兴得把他和他的教练一起扔到了水里,这个运动员非常焦急,因为他的教练不会游泳。这个例子清楚的说明了知识和能力的区别:教练具有游泳知识,但不具有游泳能力。

知识体现为信息储存,不同的知识结构对应于不同的大脑神经网络状态。知识属于思想系统的范畴,是非物质性的。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确切的关系,能够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明确的判断。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确切的关系,相当于具有稳定的结构,构成一个系统;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明确的判断相当于它的功能。知识的正确性在于,根据知识做出的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由此就要求判断中所包含的概念必须和现实世界存在确切的对应关系,类似于“易与天地准”。社会科学中的大量实证只能采取间接的方法,其核心是要符合逻辑规则。

能力是比知识更加综合的概念,主要用所完成目标的效果来衡量。由于目标多种多样,能力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例如,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本文开头所举的游泳冠军的例子,当他年纪大了之后,让他再参加游泳冠军比赛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说明能力的发挥不仅需要知识信息,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条件,这里典型的包括体能因素。

钟学富先生把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列入能力的范畴,典型的包括“坚韧”、“勇敢”、“谦虚”和“诚信”等,这些都是潜在的能力。例如,“勇敢”是指面对危险甚至死亡时的心理调适能力,“诚信”则是对于欺诈可能带来利益的抗拒能力等。

教育学把影响个人成就的因素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基本上相当于学校传授的书本知识,非智力因素大体相当于能力或潜在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据有关统计,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大小更多的依赖于非智力因素。两个中学同学,一个学习成绩优异,上了名牌大学;另一个由于学习成绩差与大学无缘,后来当了老板。结果,上了大学的这位同学从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这位同学老板的公司做职员。这就说明,非智力因素决定智力因素的使用和发挥。同样,面对挫折,有些人一蹶不振,有些人愈挫愈勇。一蹶不振,掌握再多的知识也失去了应用的机会;愈挫愈勇,知识或智力因素便可再次发挥作用。

(231)教育的功能

我们曾经指出,物质财富遗传的信息基础相对简单,主要是血缘关系。而精神财富,特别是知识和能力到现在为止还无法通过生殖遗传,因此,只能通过教育。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信息的复制,把成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一代传给另一代,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作和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和能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组织,由此便可导致知识的创新。自组织的基本规则就是逻辑推理,因此,逻辑推理能力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教育的第二个功能就是通过教育统一思想,减少随机性,消除阻力。例如,有人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了MBA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培育人际关系、出国旅游等,我认为,MBA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使得所有的学员之间可以采用MBA语言进行交流,甚至采用同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真正实现了全球沟通无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舆论宣传都具有教育的功能,通过信息传播,改变受众的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除此之外,教育还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外部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学区房”的房价。

现在已经知道,不同的知识结构对应于大脑神经网络的不同物理状态,这就使得知识复制的可能性具有了物质基础,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可以实现知识的复制,像现在用复印机复印文件一样,把一个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复印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去。果如此,将会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232)雾霾成因(Ⅰ):过度的人本主义

传媒界曾经流传过一句话:“我不能影响你怎么思考,却可以影响你思考什么”。这句话所讲的其实是指大众传媒的“议题设定”功能。最近几天,大自然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设定了一个共同的议题:雾霾。如果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关键词搜索,一定会发现“雾霾”出现的频率最高至少名列前茅。雾霾直接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所有人的身体耗散结构,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这种对所有人都造成伤害的雾霾是如何形成的呢?只有找到了雾霾形成的原因,才能消除雾霾这种对人类具有巨大伤害的“自然现象”。

雾霾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很多,从经济学层面来讲,大致可以划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原因。但是,从更加根本上讲,雾霾形成的原因就是过度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来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分离。自然的概念有两种:包括人类的广义自然和不包括人类的狭义自然。人与自然分离的结果就是一切都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中心,自然变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系统,或者说,自然就变成了人类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干预的规模、强度和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甚至超出了自然的承载水平,于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每一次人类欢庆自己胜利的同时,都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本来从人本主义出发,其结果反而对人类造成了伤害。因此,过度的人本主义并不可取。这其中有一个度的问题,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应于系统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原理,关键是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度,由此催生了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这门崭新的学科。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层级过渡原理,人类与人类社会是在大自然的演化中逐渐形成的,是自然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虽然是最后一个和最为复杂的环节。因此,从本质上讲,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属于一个大系统。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过渡的人本主义导向自然会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时候,由于人类对自然干预的程度较轻,这种紧张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程度的不断增强,这种紧张的关系就凸显了出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种认知:“人类不过是自然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和大自然同属于一个大系统”。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人本主义不能作过度的解读。

建立了“人类和大自然同属于一个大系统”的基本认知之后,在结构主义的框架内,雾霾产生的原因自然就显露了出来,即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虽然在地质历史的大尺度范围内也曾发生过多次物种灭绝,但那都是由于大自然自身的偶然因素因此造成的。雾霾的产生完全是人为的,是在过度的人本主义指引下,由人类的目的性行为造成的。由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使得人类社会进化的速度远远大于达尔文意义上的自然进化。因此,必须对人类活动有所约束,由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本主义目的的实现。

(233)雾霾成因(Ⅱ):生产目的的异化

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或者说,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人体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吃进负熵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这是组建各种生产系统最为根本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生产的迂回程度越来越高,为了生产某种最终产品,往往需要先生产工具和各种半成品,于是,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加入了很多中间环节,出现了很多阶段性目标。这就为生产目的的异化留出了空间。

生产目的异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形式就是,随着市场的出现,企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或者说,不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维持消费者身体耗散结构的需求,而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这就是生产的目的发生了异化,典型的表现包括制造伪劣产品,甚至为了利润不惜生产对人体有害的毒品,如鸦片、大麻等。这就是产品检验和各种监管制度产生的基本依据和信息基础。

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产过程环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把北京周边的污染性企业一关闭,北京的空气马上就好,天马上就蓝了。实际上,北京的“Apec 蓝”就是这样实现的。从还原论的角度讲,各种生产活动最终都可以“还原”为自然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组合。每种自然过程服从对应的自然规律。人们对力学规律的掌握催生了蒸汽机,由此导致了首先在英国发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对电子规律的掌握开启了电子工业时代的大门;人们对原子核规律的掌握开启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利用原子核技术制造出了各种医疗检测仪器,如伽马刀和核磁共振仪等。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空气污染举世瞩目,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蒸汽机的使用。北京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与能源利用有关。

各种生产系统都是为了生产某种或某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人工组建的,生产过程对应于某些基本自然过程及其有序组合。因此,首先必须了解基本自然过程的规律,其次,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包括在此基础上对基本自然过程的“操纵”。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所谓自然过程也不再是真正“自然”的了,它们都从自然中异化了出来,从而使它们与自然环境失去了天然的生态和谐,这就为各种生产系统提出了环境约束。这就要求企业要么使生产过程直接和生态过程耦合,从根本上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要么对所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这两者都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成本。这本来应当成为所有负责任的企业的自觉行动,但是,如果企业生产目的异化为利润,就可能做出违反上述约束的行为,从而导致雾霾等环境问题。

(234)雾霾治理与商机

写下这个题目,感觉有一种“发国难财”的味道。此刻,脑海里顿时涌现出一堆相关的信息。很多年以前就听说香港有一种说法,叫做“四十岁以前拿命搏钱,四十岁以后拿钱买命”。比较近期的说法是“先发展,后治理”等。雾霾与其他环境问题的加剧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再一次提醒人们“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这种思想逻辑有悖于发展的本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系统所发生的所有生命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受到伤害就无法真正的复原。实际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如此,就像琉璃,虽然美丽却很难做成,但是一旦打碎,几乎再无复原的可能。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不需要治理,生产过程和生态过程完全耦合。

雾霾治理,包括一切环境治理,具有两种基本思路:监管控制和目标控制。监管控制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根据生产过程的环境约束条件制定出各种具体的标准;然后,时时检测实际的生产过程是否满足这个标准,主要表现为各种“排放标准”,包括水、气、渣等;根据实际值与标准值的差值启动具体的治理措施,也就是说,这个差值就是监管控制的信息基础。所谓目标控制,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治理目标,然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措施就是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加入特殊物质,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程度。当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我的一位博士从去年开始生产专业除霾口罩,销售一直不太理想。进入2015年12月以来,北京发出的几次雾霾红色预警使得他的口罩被抢买一空。这就是典型的雾霾带来的商机。有人调侃的说他是靠天吃饭。从根本上讲,与雾霾治理的两种基本思路相对应,存在两种类型的雾霾治理商机:监管控制商机和目标控制商机。

阳光、空气、水、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雾霾治理的商机主要与空气净化有关,包括口罩和各种空气净化设备等。实际上,我国的水污染已相当严重,因此,与水治理相关的行业都将具有巨大的商机。食品最终来源于土地。实际上,我国的土壤问题也已相当严重,因此,土壤治理将会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

(235)3个关键词读懂中国经济(2015)

根据国际通行的学术惯例,每篇学术论文都包括一个内容摘要(Abstract)和3-7个关键词(Key Words),目的就是使得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论文的思想要点:如果读者没有时间阅读全文,可以看看内容摘要;如果读者连阅读内容摘要的时间都没有,则可以读读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可以快速了解论文的思想要点。我们将这个方法称为关键词方法。

鉴往知来。为了更好的把握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2015年的中国进行适当的回顾和反思。要想全面了解2015年的中国经济需要花费相当的功夫,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上面所说的关键词方法,通过三个关键词就可以快速的大致了解2015年中国经济的要点,这三个关键词就是:“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

1.“一带一路“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为“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中国、俄罗斯、东南亚11国、独联体其他6国和南亚8国。

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战略的本质就是这27个国家进一步系统化,核心是资源整合,正好迎合了“系统时代,整合为王”的思想,为我国经济开拓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使得可以在“一带一路”这一扩展的大系统中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解。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为我国的“去库存、去产能”战略提供了操作空间。同时,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配套的“亚投行”为我国海外投资铺平了道路。

2.互联网

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元素,其中物质是载体,能量是动力,信息是控制的依据。因此,信息是最为活跃的元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就是信息交流。互联网是信息传递方式的一场革命。因此,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有可能成为驱动下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互联网+”战略完全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

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认为,因为资源有限,创新是保证社会不退化的必要条件。“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的口号极大地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双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例如取消了许多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简化了工商注册手续,成立了相应的创业扶持基金等等。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将继续在2016年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M].北京:中国书店,2012.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原理:概念、原理与方法论[M].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

[6]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

[7]昝廷全.沟通就是零距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钟学富.社会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何正斌(译著).经济学300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美]加来道雄(MichioKaku)(著),伍义生,杨立盟(译).物理学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12]清崎·莱希特.穷爸爸富爸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

[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4]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15]昝廷全,刘彬,徐林发.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6).

[16]昝廷全.临界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7]昝廷全.层级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8]昝廷全.创建企业的三个理由[J].企业活力,2004,(4).

[19]昝廷全.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经济学透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20]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J].经济学动态,1997,(2).

[21]昝廷全.企业实现可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转载.)

[22]昝廷全.如何从‘零’创建大型企业[J].企业活力,2002,(1).

[23]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层级过渡原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5]昝廷全.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

[26]昝廷全.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J].企业活力,2002,(9).

[27]昝廷全.制度边界的类型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8,(12).

[28]昝廷全.制度研究的历史深度[EB/OL].昝廷全博客,2013-05-29.

[29]昝廷全.资源位第三定律:连通性的经济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0]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责任编辑:龙学锋)

【系统思维】

激励思维分享智慧

Systems Thinking(Ⅷ)

ZAN Ting-quan

(Chinese Center for Systems Economics Research,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Abstract:The system sci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s in the 20th century.Systems thinking is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mong systems sciences.15 topic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Every topic encompasses three modules:related topic + related theories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economics.I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systems thinking that introducing systems thinking with concrete topics.

Keywords:systems science;systems thinking;systems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昝廷全(1962-),男(汉族),安徽界首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tingquanzan@cuc.edu.cn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93(2016)02-0070-10

猜你喜欢

系统思维
高中化学系统思维能力培养
如何利用系统思维构建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新课堂
关于艺术设计类《设计图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以系统思维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系统思维和逆推思维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探索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分析